英特爾上海工廠內遷成都:成本有望大降
金融危機寒潮中,“東南飛”也許已非中國產業(yè)資本的最好選擇,東南沿海地帶亦未必是海外資金的首選棲息地。
昨日,芯片業(yè)巨頭英特爾正式宣布,決定關閉位于上海浦東的封裝測試工廠,將其整合至位于西南重鎮(zhèn)成都的工廠;同時,將對位于上海的英特爾 (中國)有限公司追加1.1億美元的注冊資本,以增強其在華的投資運營。
此外,英特爾還表示將加強在大連、成都工廠的投資和生產。此前英特爾成都工廠負責人曾表示,年內英特爾成都工廠的規(guī)模將擴大到2500人,而在整合上海工廠后,這一規(guī)?;蛟S還將擴大。
動作1:調整2000員工崗位
英特爾表示,此次調整在華的生產運營計劃是由于受當前經濟影響,上海封測工廠整合至成都的計劃預計歷時12個月,可能會使大約2000名員工受到影響,但這些員工將被提供到成都、大連的工廠以及英特爾中國其他部門的轉崗機會。
一名英特爾上海的員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上午公司召開了全員大會,并宣布了調整方案。方案初步定為,上海工廠員工同意調往成都、大連工作的,或將接受N+4的補償。
《每日經濟新聞》就轉崗員工待遇一事詢問了英特爾(中國),英特爾公關負責人表示,現無法確認上述員工所言N+4的補償,公司也尚未出臺轉崗員工待遇的具體方案。
動作2:追加1.1億美元投資
在關閉上海工廠的同時,英特爾宣布對位于上海的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追加1.1億美元的注冊資本,以增強其在華的投資運營。
此外,英特爾將加強在大連新工廠的投資,強化技術,增加成都工廠的生產和運營,擴大產能。英特爾還表示,其在華的其他業(yè)務,包括英特爾成都工廠、正在建設中的大連芯片廠、位于北京的英特爾中國研究中心(ICRC),以及英特爾投資中國技術基金二期等,均將保持既定承諾不變。
英特爾相關負責人表示,投資于大連工廠的具體金額目前不能確定,但大連新工廠的進展一切正常,預計可在2010年投產。上海在英特爾在華布局中的地位沒有改變,仍是其最主要的研發(fā)基地和在中國的地區(qū)總部。
分析1:更像謀劃已久
1月16日英特爾發(fā)布的上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英特爾第四季度凈利潤為2.34億美元,同比下降90%;營收為82億美元,同比下降23%。英特爾稱是受到了計入10億美元的Clearwire投資價值沖減、市場需求持續(xù)疲軟,以及PC生產商客戶削減存貨影響。市場還預測,英特爾有可能在今年第一季度遭遇該公司近21年來的首次虧損。
就在此前,英特爾還宣布,將在今年內關閉5家工廠,分別是位于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3家封裝測試工廠和位于美國本土的2家芯片制造廠。這一措施將影響近6000名員工。但當時的計劃并未涉及到中國區(qū)。
對此,易觀國際首席運營官李彬表示,英特爾此次在華調整并非全部是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更應是謀劃已久的整體布局,這從英特爾全球高層近期頻頻訪華可見一斑。他認為,在全球經濟放緩但中國還算相對較好的情況下,中國地區(qū)更像是一個避風港,“中國的IT市場可能也將成為全球IT市場的‘發(fā)動機’?!?/P>
分析2:成本有望大降
業(yè)內普遍認為,英特爾將工廠遷徙內陸與降低成本密切相關。2003年,英特爾出人意料地在成都投資3.75億美元建廠時就主要是出于這個考慮 (目前英特爾在蓉投資已達5.25億美元,芯片組和微處理器兩家封裝測試廠都已實現量產,員工也已達到1600名)。同期,半導體行業(yè)公司從沿海轉向內陸的不只英特爾一家,中芯國際2004年也在成都投資建造了一家芯片封測廠,其總裁張汝京坦言,成都在土地、人力等方面的成本要比上海便宜16%左右,對芯片后端封裝的某些方面來說更有優(yōu)勢。而據成都高新區(qū)相關人士此前透露,成都IT類人員的薪酬僅是上海的50%。
李彬認為,從員工社保、福利等方面統(tǒng)計,內陸地區(qū)的人力成本相較沿海地區(qū)可能降低超過50%,公司的商務成本也會隨之大大降低;并且,目前內陸一些地區(qū)比如成都的產業(yè)環(huán)境也日趨完善,因此很多企業(yè),甚至是國際大型企業(yè)都選擇內遷,當前的經濟形勢將更進一步推動這一趨勢。
分析3:牽連下游企業(yè)
另一位分析人士告訴記者,芯片業(yè)的獨特現象是強調產業(yè)鏈的集中和完整,英特爾上海工廠的西遷可能會使得周邊依附于它的包裝、物流等下游企業(yè)受到巨大影響。
但上述分析人士同時也表示,此番上海工廠的大調整應該是征得了當地政府的同意,至少從英特爾追加1.1億美元投資,以及再三強調不影響上海英特爾在華地位可以看出。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