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回國海龜易變海帶 催生海歸培訓班
有些失望有些吃驚,在父母幫助下,他回到江門暫時呆在親戚的公司一邊工作,一邊參加海歸就業(yè)培訓課程。“我還真沒想到廣州的競爭那么大。”劉思兵好幾次重復這句話,“出過國也不再是優(yōu)勢了,在我身上出國反而是壞事。”
劉思兵告訴記者,他本來進入廣州一家有名軟件設計公司的第三次面試,但因為自己沒有處理好和上司的關系而最終被淘汰。
原來,他認為軟件設計需要***限度的自由和創(chuàng)新,每天早、中、下午都要打卡和寫每天上交工作報告的制度讓他抓狂。“如果一直在思考,定時要去打卡就會打斷我的思路;每晚寫總結的時間也浪費了。我還幾次和上司提出,他都對我不要妄想更改公司的制度,還批評我。”
他認為自己頂頭上司不懂,就在開會時直接向經理提出廢除制度。會后上司以他的性格不適合而決定淘汰他留下另一位中大畢業(yè)生。
“或許真的是出國太久了,不懂得在國內應該怎樣為人處事,不懂得婉轉。”劉思兵總結自己,對國內情況和公司制度了解不足,國內價值觀、說話方式也不同。“沒辦法,要重新適應自己的國家,只有參加培訓課程,適應國內社會。”
劉思兵聽其他回國的朋友介紹,就一起參加了專門為“海龜”(海歸)設置的培訓班。“其實就是了解國內經濟、社會,加強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學習為人處事,還有國人的關系和面子問題。我們也真的需要這些課程。”
劉思兵并不是一個特例。據世界HR(人力資源)實驗室對隨機抽取的中國1500多個“海歸”樣本統計的結果顯示,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yè)困難,40%“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yè)方向出錯。早幾年,我國一份“海歸搜索行動——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現狀大調查”顯示,只有57.5%的“海歸”能在歸國6個月左右找到工作,相當一部分“海歸”不得不淪為“海帶”(海待)。
廣州崗頂一家教育機構負責人陳先生分析,隨著出國留學門檻的一降再降,“海歸”的含金量隨之縮水,更多企業(yè)“要能力不要背景”;而年輕“海歸”從校門到校門,回來后仍習慣運用歐美慣性思維待人接物,加之對國內辦事程序不熟、缺乏工作經驗等,使一些海歸在短時間內無法和國內就業(yè)形勢接軌,容易出現認知斷檔現象,變成“水土不服”。
一些教育機構瞄準這個商機,開設為了幫助海歸們盡快度過“水土不服”期的“海歸培訓班”或者培訓課程,為歸國留學人員提供就業(yè)指導服務平臺。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