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軟硬件的未來性可能有多少?
現(xiàn)在的Android平板正走向一個多元化的發(fā)展期,而每個人心中的平板也有所不同,有些人認為,平板就是單純的輔助工具,只要易于瀏覽網頁,那也就夠了;但有些人希望,平板是更大一號的智慧手機;更有人希望平板可以取代筆電,成為生產力工具。而平板不僅在消費市場成為新一代的潮玩物,更在工業(yè)、物流、軍事、醫(yī)療領域有更多的發(fā)揮空間。
以平板而言,這些愿望都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只是,該怎么實現(xiàn)?在不同的需求下,界面的要求會是相當大的一個挑戰(zhàn),如果有使用過Windows Mobile 6.5以前的微軟智能手機,或是使用支持觸控屏幕的Windows 7計算機,就會知道將過去以鼠標與鍵盤控制的PC界面,強制結合觸控的下場,并無法帶來良好的使用體驗。然而同樣的道理,以觸控為出發(fā)點的界面,也不見得適合鼠標與鍵盤的操作邏輯。
Android 3.0的出現(xiàn),對于平板計算機市場也是一項重要的宣示,基于手機平臺的成功經驗,Google正式針對平板計算機市場推出一套官方版的界面,并且加入GPU運算輔助,讓應用處理器的各核心能夠分攤系統(tǒng)運算需求,更徹底發(fā)揮新一代應用處理器的整體效能,并且讓負責運算的ARM核心能夠更專注在運算領域。
而目前的一個新契機,就是微軟已經嗅到ARM架構效能方面的提升,并且平板市場產品主導權在短期內仍會是ARM架構的天下,早已在下一代Windows 提供對ARM架構應用處理器的支持;另一方面,Intel也取得Android 3.0的原始碼,也許也意味著未來Android與Windows雙開機的平板可能會成為一股新勢力。
TI亦針對多系統(tǒng)需求提到一項關鍵,就是應用處理器芯片商對于多元OS的支持,尤其在行動運算、超級手機、一機多用的概念出現(xiàn),為了因應不同的使用情境下使用不同OS也許是將來發(fā)展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多重引導或是利用虛擬化的方式游走在不同的OS之間,都是可能的發(fā)展方式。
不過這樣的產品真的符合市場需求嗎?雙面平板固然有存在的價值,尤其對于商務使用,更能夠藉由雙系統(tǒng)分割不同的身份,讓平板的娛樂與商務使用獲得分離,例如VMware就著手開發(fā)Android上的虛擬化軟件,提供Android平臺可以同時安裝自用以及商務用系統(tǒng)。反觀平板計算機,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應用情境需要多重引導,似乎就顯得相當?shù)牟缓侠怼?nbsp;
舉例來說,若是拿著運作Android的平板搭車,剛好看到一些與工作相關的題材,到公司后接上底座后,又為了不同的作業(yè)習慣,重新啟動進入Windows,那先前已經找到的數(shù)據(jù)又需要重找一遍;以方便使用的前提,多重引導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案。而Motorola Atrix已經示范了一個Android平臺上的優(yōu)勢,就是利用整個界面的切換,讓一款裝置能夠不須重新啟動切換系統(tǒng),還能滿足不同的使用情境。
而Google原本就有一套針對平板與小筆電的系統(tǒng),也就是以瀏覽器界面設計為架構的Chrome OS,雖然目前多數(shù)的廠商在平板仍以Android為優(yōu)先開發(fā),不過Chrome OS卻留給外界許多遐想的空間。Atrix給了一個很好的啟發(fā):Google Android其實是可以透過界面的切換,在不同的需求下改變整個界面。
這不是沒有可能,尤其隨著用于這些裝置的ARM架構應用處理器效能的提升,已經漸漸追上入門等級筆電,雖然不至于能夠挑戰(zhàn)高效能與主流的PC,但用在一些文書以及網絡瀏覽的體驗已經足以擔當大任,為了因應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界面,想想似乎也理所當然,只是怎樣的操作界面才是平板、怎樣的配置才適合桌上使用,恐怕這又會回到多數(shù)使用者已經被養(yǎng)成的習慣。
2011年度的Google I/O,Google推出代號Sandwich的新Android計劃,就是讓裝置針對不同的使用情境自行切換界面的新架構,但是無論是哪個界面,還是基于Android的基礎,也就是雖然界面截然不同,但是不需要重新啟動就能夠繼續(xù)先前的作業(yè)流程。
"平板不僅是平板,手機也不僅是手機",這個概念將會繼續(xù)延燒,NVIDIA也從合作伙伴像是華碩的EeePad Transformer與Motorola Atrix嗅到契機,平板與手機透過擴充外圍,提供近似目前PC環(huán)境使用體驗的日子已經不遠,過去傳統(tǒng)的桌上型運算也會因此逐漸轉移到行動平臺。
然而這些手持裝置的出現(xiàn),并非把高效能的x86架構處理器逼入末日,實際上,由于整個業(yè)界走入云端計算,大型數(shù)據(jù)儲存中心、私有云甚至未來家庭云的出現(xiàn),反而是另一塊仍x86不可的舞臺,而平板、智能手機等裝置則是成為新型態(tài)的端,與云共榮。
而有許多人在質疑,為何ARM直至今日仍未跨入64位架構,實際上,這仍是業(yè)界需求的問題,相較于傳統(tǒng)PC廠商自己擁有技術與制造能力,ARM是一家以技術授權為核心的公司,重點在于推出合作客戶所需要的架構,而非先行研究出結構,而后才迫使廠商采用,這與ARM一直以來追求與客戶共同成長的主旨是不同的。
為何還未推出64位架構,還是要回歸需求問題,目前在手持裝置上還未看到64位核心的舞臺,主要的軟件商還未推出64位的版本,另外,手持裝置系統(tǒng)也與PC市場某部份是為了拱新硬件不斷提升硬件需求的現(xiàn)況不同,手持系統(tǒng)也還未走到非64位不可的階段,當然Windows for ARM的出現(xiàn),也許會加速ARM投入64位架構也不一定。
ARM的新一代架構,也就是代號Eagle的Cortex-A15,仍是在與合作客戶多年討論下才訂定的規(guī)格,而非一時沖動單純?yōu)榱颂嵘芩贫ǖ?。不過目前Android平板已經開始走向一個微妙的現(xiàn)象,雖然硬件效能持續(xù)提升,然而軟件與系統(tǒng)的優(yōu)化目前仍無法趕上硬件發(fā)展的速度,導致空有規(guī)格上的提升,卻感受不到實質的升級感,在平板的發(fā)展方面,也許采用Android的廠商仍需更專注在軟件調校層面,而非一味的導入新硬件。
平板的再興,對傳統(tǒng)筆電市場有著一定的沖擊力道,最重要的是影響12吋以下產品的市場,尤其在Atrix 4G、Transformer等跨界產品的帶領下,加上Google Android Sandwich計劃推出,平板醞釀的風暴,不僅是手持終端型態(tài)的革命,更是讓手持終端走向行動運算之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