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Google知識圖譜產品經(jīng)理 天生愛探索
Google 最近發(fā)布搜索頁面的新功能 Google 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在搜索頁面的游覽集成更直接的答案,用戶搜索的時候可展現(xiàn)獲得搜索內容的基本信息匯總。在一周前的文章中,我們歸納了知識圖譜的意義:
知識圖譜的發(fā)布意味著提供更直接的信息已經(jīng)是未來搜索發(fā)展的方向。
那么這個意義重大的產品,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TheNextWeb(TNW) 采訪了 Google 知識圖譜的產品經(jīng)理 Emily Moxley,里面有一些有趣的話題。
如何對家中長輩解釋 Google 知識圖譜?
Emily 精煉地歸納了三點說明:
- 向用戶明了展示他們正在找的東西;
- 讓用戶在梗概中擁有深入探索的樂趣;
- 用戶能夠圍繞一個話題進行廣泛的探索。
在 Google 學到的東西對這個項目有什么幫助嗎?
從進入 Google 開始,Emily 就為搜索界面的工作,做了幾個小改進——在界面上實驗幾個不同的元素。上一年的夏天,她則忙于重新設計搜索界面,同時改變搜索結果的結構。這些經(jīng)歷,讓 Emily 明白即使小小的改變也能夠對大眾造成影響。 這些經(jīng)驗幫助了 Emily,讓“知識圖譜”既能夠對用戶有所幫助,又不會妨礙他們日常使用最多的搜索功能——從實際效果上看,就是既能夠展示了知識圖譜,但又不會喧賓奪主,不會妨礙用戶日常的搜索。 Emily 認為自己從小就非常喜歡探索新事物,在年紀尚幼的時候,就擁有了 26 卷百科全書。她經(jīng)常在上面查找那些在學校聽說的東西。在從前她每年的生日,就是讓朋友送她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這算是知識圖譜中“people also searched for”這個功能的起源。當用戶在搜索什么的時候,比如搜索“莎士比亞”,那么他還能知道與他一起搜索過這個詞的其它用戶。 Emily 透露,她花在 Google 知識圖譜上的時間,將近一年。
對科技的興趣起源于一部 MP3
為何 Emily 對科技懷有激情?一方面是她成長的環(huán)境,在小學 2 年級她就開始接觸電腦,并常常跟數(shù)學打交道。但令科技真正對她產生吸引力的,不是電腦,而是 Emily 16 歲生日時收到的禮物。 那是一臺容量為 32 MB 的 MP3,Diamond Rio 生產,大概是最早出現(xiàn)的 MP3 之一。這款 MP3 激發(fā)了 Emily 探索的興趣,她開始研究 CD 光碟里面的音樂如何編碼為 MP3 文件,學習了和信號壓縮有關的事情。從那時起,對科技的喜好開始影響 Emily 的人生,長大后的她在普林斯頓選修工程學,而在 Santa Barbra 這個地方,她獲得計算機視覺的博士學位。 之前我們也分享過,Google 產品的背后,也有不少女性作出貢獻,Emily 顯然是其中一個。Google 知識圖譜的誕生與她自小喜愛探索新事物的天性,以及長大后在 Google 工作的經(jīng)歷有關——如何將知識更好的呈現(xiàn)給用戶?這應該是 Google 知識圖譜要解決的問題。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