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Java虛擬機》筆記
在C里面我們想執(zhí)行一段自己編寫的機器指令的方法大概如下:
- typedef void(*FUNC)(int);
- char* str = "your code";
- FUNC f = (FUNC)str;
- (*f)(0);
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個工具,從一個文件中讀入指令,然后將這些指令運行起來。上面代碼中“編好的機器指令”當然指的是能在CPU上運行的,如果這里我還實現(xiàn)了一個翻譯機器:從自己定義的格式指令翻譯到CPU指令,那么就可以執(zhí)行根據(jù)自定義格式的代碼了。那么上面這段代碼是不是相當于最簡單的一個虛擬機了?下面來看JVM的總體結(jié)構(gòu):
ClassLoader的作用是裝載能被JVM識別的指令(當然不只是從磁盤文件或內(nèi)存去裝載),那么我們先了解一下該格式:
魔數(shù)以及版本就不說了(滿大街的文件格式都是這個東西),接著的便是常量池,其中無非是兩種東西:
- 字面常量(比如Integer、Long、String等);
- 符號引用(方法是哪里的?什么樣的?);
而我們知道,在JVM里面Class都是根據(jù)全限定名去找的,那么方法的描述當然也應該如此,那么就得到這些常量之間的關系如下:
在接下來的“訪問權限”中表明了該Class 是public還是private等,而this&super&interface則表面了“本類”、“繼承自哪個類”、“實現(xiàn)了哪些接口”,實際上這里只是保存了代表這些信息的CONSTANT_Class_info的下標(u2)。
感覺這里的NameIndex和 DescriptorIndex加起來和NameAndType有點像,那么為什么不直接用一個NameAndType的索引值表示?MethodInfo和FieldInfo之間最大的不同點就是Attributes。比如FieldInfo的屬性表中存放的是變量的初始值,而 MethodInfo的屬性表中存放的則是字節(jié)碼。那么我們來依次看這些Attributes,首先是Code:
有幾個有意思的地方:
- 從Class文件中可以知道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棧的深度;
- 對于非靜態(tài)方法,編譯器會將this通過參數(shù)傳遞給方法;
- 異常表中記錄的范圍是指令的行數(shù)(而不是源代碼的);
- 這里的異常是指try-catch中的,而與Code同級的異常表中的則是指throws出去的;
Exceptions則非常簡單:
LineNumberTable保存了字節(jié)碼和源碼之間的關系,結(jié)構(gòu)如下:
LocalVariableTable描述了棧幀中局部變量表的變量和源代碼中定義的變量之間的關系,結(jié)構(gòu)如下:
SourceFile指明了生成該Class文件的Java源碼文件名(比如在一個Java文件中申明了很多類的時候會生成很多Class文件),結(jié)構(gòu)如下:
Deprecated和Synthetic屬性只存在“有”和“沒有”的區(qū)別:
- Deprecated:被程序作者定為不再推薦使用,通過@deprecated注釋說明;
- Synthetic:表示字段或方法是由編譯器自動生成的,比如<init>;
這也就是為什么Code屬性后面會有Attribute的原因?
類加載的時機就很簡單了:在用到的時候就加載(廢話?。O聛砜匆幌骂惣虞d的過程:
執(zhí)行上面這段過程的是:ClassLoader,這個東西還是非常重要的,在JVM中是通過ClassLoader和類本身共同去判斷兩個Class是否相同。換句話說就是:不同的ClassLoader加載同一個Class文件,那么JVM認為他們生成的類是不同的。有些時候不會從Class文件中加載流(比如Java Applet是從網(wǎng)絡中加載),那么這個ClassLoader和普通的實現(xiàn)邏輯當然是不一樣的,通過不同的ClassLoader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允許使用不同的ClassLoader又引發(fā)了新的問題:如果我也聲明了一個java.lang.Integer,但是里面的代碼非常危險,怎么辦?這里就引出了雙親委派模式:
除了頂層的啟動類加載器外,其余的類加載器都應該有父類加載器(通過組合實現(xiàn)),它在接到加載類的請求時優(yōu)先委派給父類加載器去完成。
這樣的話,在加載java.lang.Integer的時候會優(yōu)先使用系統(tǒng)的類加載器,這樣就不會加載用戶自己寫的。在Java程序員看到有3種系統(tǒng)提供的類加載器:
- Bootstrap ClassLoader:負責加載<JAVA_HOME>\lib目錄中的類庫,無法被Java程序直接引用;
- Extension ClassLoader:負責加載<JAVA_HOME>\lib\ext,開發(fā)者可以直接使用;
- Application ClassLoader:加載ClassPath上所指定的類庫,如果沒有自己定義過自己的類加載器則會使用它;
這樣默認的類會是有Application ClassLoader去加載類,然后如果發(fā)現(xiàn)要使用新的類型的時候則會遞歸地使用Application ClassLoader去加載(在前面的加載過程中提到)。這樣,只有在自己的程序中能使用自己編寫的ClassLoader去加載類,并且這個被加載的類是不能被別人使用的。
雙親委派模式不是一個強制性的約束,而是Java設計者推薦給開發(fā)者的類加載實現(xiàn)方式。雙親委派模式出現(xiàn)過的3次“破壞”:
- 為了兼容JDK 1.0,建議使用者去覆蓋findClass方法;
- 在基礎類要訪問用戶類的代碼會出現(xiàn)問題(比如JNDI):線程山下文類加載器;
- 用戶的一些需求,比如HotSwap、OSGI等;
加載完完成后,接下來就要看程序是怎么運行的。棧幀是用于支持虛擬機進行方法調(diào)用和執(zhí)行,幀的意思就是一個單位,在調(diào)用其他方法的時候會向棧中壓入棧幀,結(jié)構(gòu)如下:
在Class文件編譯完成之后,在運行的時候需要多少個局部變量就已經(jīng)確定(在前面Class文件中也已經(jīng)看到過了),那么這里需要注意這個特性可能會引發(fā)GC(具體如何引發(fā)就不在這里細說了)。在棧中,總是底層的棧去調(diào)用高層的棧(并且一定的相鄰的),那么他們在參數(shù)傳遞(返回結(jié)果)的時往往是通過將其壓入操作數(shù)棧,有些虛擬機為了提高這部分的效率使得相鄰棧幀“糾纏”在一起:
那么我們接下來要去看是方法是如何執(zhí)行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執(zhí)行哪個方法?在“面向過程”的編程中似乎不存在在個問題,但是在Java OR C++中這都是比較蛋疼的一個問題。原因就是平時不會這么用,但是你必須去搞明白= =。JVM確定目標方法的時候有兩種方法:
- 靜態(tài)分派:根據(jù)參數(shù)類型和方法名稱來決定調(diào)用哪個方法。但是,并不是說沒有發(fā)現(xiàn)匹配的類型就報錯,比如有:func(int a),而在調(diào)用func('a')的時候也會調(diào)用該方法(當然是在沒有func(char a)的前提下),這樣給人的關鍵就有點像一個處理的鏈條。不管多么復雜,這些都是在編譯期間確定的,因為這里是向上找的。
- 動態(tài)分派:最普遍的就是Interface a = new Implements(),a調(diào)用方法到底應該是哪個類的在編譯期間是無法確定的。其實動態(tài)分派實現(xiàn)起來也很簡單:在調(diào)用方法的時候先拿到對象的實際類型。
其實“靜態(tài)”和“動態(tài)”給人的感覺還是比較模糊的,“靜態(tài)分派”給人的感覺是根據(jù)參數(shù)的類型向上查找方法,“動態(tài)分派”給人的感覺則是根據(jù)實例的真實類型向上查找。虛擬機優(yōu)化動態(tài)分派的效率一般是為類在方法區(qū)中建立一個虛方法表:
虛方法表中存放各個方法實際入口地址,如果某個方法在子類中沒有被重寫,那么子類的虛方法表里面的地址入口和父類相同方法的地址入口是一致的,都指向父類的實現(xiàn)入口。如果子類重寫了這個方法,子類方法表中的地址將會被替換為指向子類實現(xiàn)版本的入口地址。其實往簡單里說,就是一個預處理。
原文鏈接:http://www.cnblogs.com/tianchi/archive/2012/11/11/276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