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存儲:走向高端 融合并重
原創(chuàng)華為中國的存儲研發(fā)基地之一在成都郫縣。成都研發(fā)所突破了華為存儲的諸多技術難點,并設有三大評測實驗室。今年3月底,華為成都研發(fā)所首次為媒體開放。51CTO網站的記者同諸多業(yè)內媒體探個究竟,并深入了解華為今年的存儲策略。根據2013 Q4 Garter的最新報告,在2013 Q4中國區(qū)銷售收入、銷售套數、銷售容量以及Q1~Q4全球平均增長率方面,華為均領先于友商。表現最明顯的是Q4的銷售容量,華為是將近18萬TB,遠遠超過第二名6000TB的銷售容量。
算起來,華為存儲不是市場上的新進者。經過若干年的技術儲備和渠道優(yōu)勢,再加上這兩年華為發(fā)力企業(yè)BG、著重做企業(yè)市場,存儲這條產品線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取得較大成績。從去年看,華為存儲刷新了兩個世界紀錄,具有業(yè)內唯一一百萬IOPS的高端存儲,還有業(yè)內唯一五百萬OPS大數據存儲。為什么華為要拼高端存儲,這有何難?在高端存儲和大數據存儲之間,華為又是如何平衡的?
高端——必須拿下
華為IT產品線MKT部長兼任存儲MKT部長黃瑾介紹說,為什么華為要在高端存儲上發(fā)力,因為這是考驗廠商實力的地方,世界上也不過三家廠商能做出來高端存儲。第一考驗的是整體的設計能力,第二考驗的是復雜的軟硬件整合能力,第三考驗的是測試能力,比如單位測試、模塊測試等等。
正因為高端存儲的重要性,華為在成都研究所部署了三個實驗室。兼容性實驗室,投資2億美元建設,主要功能是評測華為存儲和各個廠商的硬件、軟件、操作系統、虛擬化等之間的應用,杜絕小概率事件;系統實驗室,解決核心應用的問題;解決方案實驗室,測試華為中高端、各類存儲與解決方案之間的融合問題,還有特定行業(yè)的解決方案的全盤測試。
兼容性實驗室
“深圳、北京、杭州等國內城市也有存儲的布局,而在海外在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qū)有布局。”黃瑾說,華為存儲希望能做透產業(yè)鏈應用,面向全球拓展。
華為存儲產品線研發(fā)部長孟廣斌則認為,現在高端存儲應用到企業(yè)的核心業(yè)務,其穩(wěn)定性尤為重要,必須要保障應用的可靠性等性能。“華為也有自己的云產品,但這與高端存儲并不矛盾,兩者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共存。”據悉,華為高端存儲OceanStor 18000應用到國內社會保障部門。預計到2018年,社保數據增長到PB級,年增長率為50%;華為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四大業(yè)務整合到統一的存儲系統中,這四個業(yè)務共享一個數據集,工作效率提升了4倍。這對于人社部而言,業(yè)務可以7*24小時穩(wěn)定運行,系統容量滿足未來10年的業(yè)務發(fā)展需求。
存儲雙活解決方案
針對人社IT系統的業(yè)務連續(xù)性需求,華為提供從軟件、硬件到服務端到端的人社存儲災備解決方案,涵蓋了集中存儲,備份,同城應用級容災,異地數據級容災,并可實現業(yè)界最高的32:1的集中容災復制,充分切合人社的災備系統要求。華為存儲產品線高級營銷經理李義陶則認為,高端會一直往前走,也會做一些業(yè)務整合,也會成為云的核心。“去年,華為為中石化做一個項目,就是將企業(yè)數據核心放在存儲中,當然也包括很多中端、低端的存儲。”
應對對云計算挑戰(zhàn)
從未來存儲的方向看,由于Facebook、推特、亞馬遜、阿里、淘寶等互聯網公司自建系統,用大量X86疊加的方式而并非使用傳統的存儲、服務器等,再加上現在云存儲的興起,這對傳統技術的存儲公司帶來挑戰(zhàn)。
李義陶認為,在這些互聯網公司中,有一個數據核心是數據總線,可以解決性能擴展的問題。對于一般的企業(yè)而言,沒有辦法構建幾千臺的服務器,它可能就需要租用成熟的平臺。從長久看,公有云、私有云都會并存。未來,存儲會走向軟硬件定義的模式。
某行業(yè)的真實場景
從互聯網公司看,這些公司之所以選擇公有云,很重要的是自己的研發(fā)能力。與傳統公司相比較,互聯網公司的IT系統就是自己的生產系統,而非支撐系統,所以會投入更多力量在其中。而一般的傳統公司并不一定會適應這種模式。
從未來看,華為存儲希望更加突出軟件的能力。這里并非說華為的軟件實力不強,而是說由于華為的硬件過于強大,反而掩蓋住軟件的實力。關于這一點,有可能在今年5月發(fā)布。這款產品將“走向融合的第一代產品”,按照華為的說法是“偏軟”的產品。
從未來趨勢看,華為一直倡導融合,這包括產品、架構、數據管理方面,以OceanStor 9000產品為例,在一套系統中,可以實現數據存儲、歸檔、分析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時性能達到500萬OPS,是業(yè)界同類產品的3倍以上,幫助客戶在不同的業(yè)務場景下,實現融合至簡、敏捷高效。
講解華為存儲
孟廣斌總結說:“IT產品線有若干個產品,每一個產品就像一個指頭,可以單獨去打自己的市場。如果這些手指在一個手掌內,相互配合,互聯互通,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這也是華為自己的優(yōu)勢,也符合客戶的利益。”
采訪手記
在一天的行程中,媒體重點參觀了三個實驗室。眾所周知,華為向來“神秘”,實驗室也是首次對媒體開放,更是破例拍照。在每個實驗室中,都有專人講解系統的作用。
在解決方案實驗室,有一個從A到W排列的巨大存儲集群,這是某個真實的產品案例,華為并沒有透露。在旁邊,還有工行的模擬系統,每天有巨大的并發(fā)量,模擬實際業(yè)務的發(fā)生、中斷、容災、可靠性等等。
在兼容性實驗室,華為說,這些實驗室的設備齊全,要兼容世界上大部分的IT產品。這些產品包括服務器、路由器、計算、網絡等硬件產品,還包括虛擬化、操作系統等軟件產品。在巨大的實驗室中,明顯看到各個廠商的品牌,由此可見華為下的功夫。
華為希望,通過技術手段,不斷走向“融合”,這包括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之間的融合,也包括華為內部IT產品線和外部IT產品之間的融合,也只有這樣,才能簡化IT,高效IT,讓IT更加服務于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