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AngularJS服務(wù)接入外部API
譯文如何利用AngularJS服務(wù)接入外部API
除了輕松對HTML進行擴展的能力之外,AngularJS還提供一套簡便途徑、幫助我們與外部API實現(xiàn)交互。在今天的教程中,我們將共同探討如何利用其服務(wù)與GitHub的API相對接,進而創(chuàng)建一套簡單的庫瀏覽器。
***步:準(zhǔn)備工作
我們就以下面這套基礎(chǔ)HTML模板為起點:
- <!DOCTYPE html>
- <html>
- <head>
- <title>GitHub Search</title>
- </head>
- <body>
- </body>
- </html>
現(xiàn)在將AngularJS腳本添加到該文檔的<head>當(dāng)中:
- <script src="https://ajax.googleapis.com/ajax/libs/angularjs/1.2.16/angular.min.js"></script>
在此之后,我們可以在將這套CCS樣式添加到行內(nèi)或者獨立的文件當(dāng)中:
- * {
- -webkit-box-sizing: border-box;
- -moz-box-sizing: border-box;
- box-sizing: border-box;
- font-family: sans-serif;
- }
- body, html { margin: 0; }
- p { margin: 0; }
- input { width: 100%; }
- pre {
- white-space: pre-wrap;
- white-space: -moz-pre-wrap;
- white-space: -pre-wrap;
- white-space: -o-pre-wrap;
- word-wrap: break-word;
- }
- div.repo {
- border-bottom: 1px solid;
- cursor: pointer;
- }
- #search, #repo, #user { float: left; }
- #search { width: 20%; }
- #repo { width: 60%; }
- #user { width: 20%; }
如大家所見,其中不存在任何多余的內(nèi)容、只保留最基礎(chǔ)的布局方案——將搜索欄置于右側(cè)、庫信息位于中央、用戶庫同樣置于右側(cè)。我們還需要將對應(yīng)代碼行打包至<pre>標(biāo)簽當(dāng)中,此后我們還要利用它顯示README文件內(nèi)容——因為這些內(nèi)容通常來自GitHub Flavored Markdown、而且其中一部分代碼行與用戶庫列表存在重疊。
當(dāng)然,大家可以向其中添加更多樣式以提升成果的視覺效果——但請注意,本教程中的截圖都采取最基本的外觀設(shè)計。
大家可以未來需要編寫的JavaScript代碼置于本文檔的<head>當(dāng)中或者為其建立獨立文件,但獨立文件仍然需要處于AngularJS腳本之下。
第二步:模塊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為自己的應(yīng)用程序創(chuàng)建一個模塊:
- var app = angular.module('githubsearch', []);
接下來利用ngApp指令將其添加到<body>標(biāo)簽當(dāng)中:
- <body ng-app="githubsearch">
第三步:控制器
我們還需要為自己的應(yīng)用程序準(zhǔn)備一套控制器。為了簡化創(chuàng)建流程,我們將只為應(yīng)用準(zhǔn)備一套控制器,這樣我們就不必考慮如何在不同控制器之間進行信息傳遞了:
- app.controller('SearchController', function SearchController($scope) {
- });
第四步:基礎(chǔ)服務(wù)
我們需要對自己的GitHub服務(wù)進行定義:
- app.factory('GitHub', function GitHub($http) {
- return {
- };
- });
我們將使用app.factory()方法,這樣就能保證返回對象附帶幾個以后將會用到的方法。我們將使用$http服務(wù)從GitHub的API中獲取數(shù)據(jù)。
第五步:搜索庫
我們服務(wù)中的***項方法負責(zé)利用GitHub API對庫進行搜索。使用服務(wù)非常簡單(這項函數(shù)能夠進入由制造函數(shù)返回的對象):
- searchRepos: function searchRepos(query, callback) {
- $http.get('https://api.github.com/search/repositories', { params: { q: query } })
- .success(function (data) {
- callback(null, data);
- })
- .error(function (e) {
- callback(e);
- });
- }
$http.get()方法是執(zhí)行GET請求的一種捷徑。***條參數(shù)是我們希望訪問的URL。第二條參數(shù)則代表一個具備選項的對象。這里我們只需要params對象——它是一個查詢參數(shù)散列,將被添加到該請求當(dāng)中(其中q參數(shù)屬于搜索字符串,大家可以點擊此處了解更多相關(guān)信息)。
$http.get()會返回一項承諾。我們可以將監(jiān)聽器附加在success()與error()上,并且據(jù)此調(diào)用回調(diào)函數(shù)。
第六步:搜索欄
為了使用我們在之前幾步中定義完成的函數(shù),我們需要在自己的HTML當(dāng)中添加搜索欄。相關(guān)代碼非常簡單,如下所示:
- <div id="search">
- <input ng-model="query" placeholder="search" ng-keyup="$event.keyCode == 13 && executeSearch()">
- <div class="repo" ng-repeat="repo in repos" ng-click="openRepo(repo.full_name)">
- <strong>{{ repo.full_name }}</strong>
- <p>{{ repo.description }}</p>
- </div>
- </div>
我們使用ngModel指令將該輸入欄中的值指向至Scope query變量,并在用戶按下回車鍵后利用ngKeyup調(diào)用executeSearch()函數(shù)(這樣$event.keyCode == 13就會進行比較)。我們無法在AngularJS表達式中使用條件語句,但一條簡單的邏輯運算符(AND)足以很好地完成這項任務(wù)。
在輸入域下面,我們使用ngRepeat來顯示搜索結(jié)果。我們將顯示該庫的完整名稱與描述(如果需要顯示其它不同內(nèi)容,大家可以點擊此處查看GitHub API說明文檔中的可用域)。
我們還使用ngClick通過該庫的完整名稱來調(diào)用openRepo()函數(shù),這樣我們就能顯示與之相關(guān)的信息。我們稍后再對該函數(shù)進行定義。
#p#
第七步:使用搜索功能
現(xiàn)在我們終于可以使用自己創(chuàng)建完成的服務(wù)了。首先,將GitHub參數(shù)添加至控制器函數(shù)(這樣該服務(wù)就能被注入到AngularJS當(dāng)中):
- app.controller('SearchController', function SearchController($scope) {
現(xiàn)在定義executeSearch()函數(shù):
- $scope.executeSearch = function executeSearch() {
- GitHub.searchRepos($scope.query, function (error, data) {
- if (!error) {
- $scope.repos = data.items;
- }
- });
- }
如大家所見,我們利用來自$scope.query的搜索字符串從當(dāng)中調(diào)用GitHub.searchRepos(),而后在回調(diào)中將搜索結(jié)果(來自data.items)加入$scope.repos變量。
只要執(zhí)行以上步驟,我們就能順利顯示出搜索結(jié)果。在瀏覽器中打開我們的HTML文件并嘗試進行搜索:
第八步:獲取庫中的數(shù)據(jù)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獲得了搜索功能,可以顯示出庫中用戶所選定的信息內(nèi)容。下面我們再創(chuàng)建一條函數(shù),旨在通過自己的服務(wù)獲取來自庫的數(shù)據(jù):
- getRepo: function getRepo(name, callback) {
- $http.get('https://api.github.com/repos/'+ name)
- .success(function (data) {
- callback(null, data);
- })
- .error(function (e) {
- callback(e);
- });
- }
被傳遞至此函數(shù)的名稱必須為完整名稱(結(jié)構(gòu)為:作者名稱、斜杠、庫名稱——例如angular/angular.js),這是因為我們需要將其傳遞至GitHub API(點擊此處查看更多說明)。
第九步:獲取庫中的README文件
README文件中的內(nèi)容并未被包含在我們利用以上函數(shù)獲取到的數(shù)據(jù)當(dāng)中。相反,大家需要利用另一個API進行調(diào)用及獲取,因此我們需要創(chuàng)建以下函數(shù):
- getReadme: function getReadme(name, callback) {
- $http.get('https://api.github.com/repos/'+ name +'/readme')
- .success(function (data) {
- callback(null, atob(data.content));
- })
- .error(function (e) {
- callback(e);
- });
- }
這條函數(shù)與之前我們創(chuàng)建完畢的兩條基本相同,只不過對URL進行了變更。我們還要利用atob()函數(shù)解碼README文件的內(nèi)容,因為它采用base64編碼機制。大家可以點擊此處查看GitHub API說明文檔中與獲取README文件內(nèi)容相關(guān)的信息。
我們之所以沒有將這兩條請求塞進同一個函數(shù)當(dāng)中,是因為某些庫根本不具備 README文件。如果我們將二者強行結(jié)合,應(yīng)用程序可能因此發(fā)生故障。
第十步:顯示庫信息
我們將在另一個元素<div>當(dāng)中顯示庫的完整名稱、查看過該庫的人數(shù)以及README文件:
- <div id="repo" ng-show="activeRepo">
- <strong>{{ activeRepo.full_name }}</strong> <em>Watched by {{ activeRepo.watchers_count }} people.</em>
- <pre>{{ activeRepo.readme }}</pre>
- </div>
我們將把該信息保存在控制器Scope內(nèi)的activeRepo變量當(dāng)中。只要存在可以顯示的數(shù)據(jù),ngShow就會將該元素顯示出來(如果不存在可以顯示的數(shù)據(jù),我們將只能看到‘Watched by people’文本,而且沒有任何庫被選中)。
第十一步:更新控制器
我們還需要對控制器進行更新,從而保證其切實獲取到庫數(shù)據(jù)并將其納入Scope當(dāng)中。下面創(chuàng)建我們之前附加至ngClick指令的openRepo()函數(shù):
- $scope.openRepo = function openRepo(name) {
- GitHub.getRepo(name, function (error, data) {
- if (!error) {
- $scope.activeRepo = data;
- GitHub.getReadme(name, function (error, data) {
- if (!error) {
- $scope.activeRepo.readme = data;
- } else {
- $scope.activeRepo.readme = 'No README found!';
- }
- });
- }
- });
- }
如大家所見,我們首先使用GitHub.getRepo()方法、檢查錯誤而后將該數(shù)據(jù)引入activeRepo變量。接下來,我們獲取README文件——如果該文件不存在,我們需要向用戶提示該情況。
現(xiàn)在大家可以再次運行自己的應(yīng)用程序并查看其實際效果:
第十二步:獲取用戶的庫
為了將更多功能引入到我們的應(yīng)用程序當(dāng)中,我們將為屏幕右方已被選定庫的持有者顯示其所有可用庫。這要求我們向服務(wù)中引入另一個方法:
- getUserRepos: function getUser(name, callback) {
- $http.get('https://api.github.com/users/'+ name +'/repos')
- .success(function (data) {
- callback(null, data);
- })
- .error(function (e) {
- callback(e);
- });
- }
其內(nèi)容與此前的幾條幾乎無甚差別(大家可以點擊此處查看更多與此API請求相關(guān)的信息)。
第十三步:顯示用戶的庫
這基本上相當(dāng)于重現(xiàn)HTML中的搜索欄機制,不過我們實際需要顯示的是用戶名稱與user對象中的庫,而非輸入域或者Scope本身:
- <div id="user">
- <strong>{{ user.login }}</strong>
- <div class="repo" ng-repeat="repo in user.repos" ng-click="openRepo(repo.full_name)">
- <strong>{{ repo.name }}</strong>
- <p>{{ repo.description }}</p>
- </div>
- </div>
到了這一步,大家應(yīng)該已經(jīng)擁有了一套能夠切實運作的AngularJS應(yīng)用程序——它可以根據(jù)搜索字符串獲取GitHub庫。大家可以進一步對其進行迭代,例如向其中添加更多功能或者為其設(shè)計完全不同的外觀樣式。
歡迎大家在評論欄中留下自己的實踐心得、疑問、評論以及反饋意見!
英文:http://code.tutsplus.com/tutorials/accessing-external-apis-using-angularjss-services--cms-2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