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高效編程——堅持好的變成習慣
習慣會影響一個人做事的方式,也會直接影響效率。我經常在項目完成后自我總結,有哪些做得好的,有哪些做得不好的?然后把一些好的流程記錄下來,并且重新運用回編程中。那些能夠堅持去做的流程,就變成了我的編程習慣,這些良好的習慣就成就了我高效的編程效率!
一、輕文檔先行
什么叫輕文檔?其實輕文檔指的是不需要按照標準的軟件工程知識來編寫需求分析,架構設計,模塊設計,流程圖時序圖等文檔,而是采用比較自由的方式,把你要做的事情,還有做事情的步驟描述清楚的文檔。這樣的文檔不需要限制格式,甚至你可以手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面,只要自己能看得懂,在開發(fā)過程中能夠隨時查閱就可以了。
1. 為什么要寫文檔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總是一接到任務就馬上開始寫代碼,結果遇到了很多問題,例如:
①. 需求本身就存在問題,代碼寫到一半以后才發(fā)現
②. 部分需求沒有表達清楚,發(fā)現的時候才去溝通,結果發(fā)現時間不夠,或者跟之前的代碼產生沖突
③. 代碼寫到一半時,發(fā)現自己思路不對或者不清晰了
***很有可能導致項目延期。
如果在開發(fā)前就把需求分解好,把問題溝通清楚,把要做的點一個個列下來,就能大大地避免這些問題。
2. 文檔寫什么
①. 準備工作
在開始之前需要準備什么?例如做一個發(fā)送消息的界面,需要有以下的準備:
a. 接口協議
b. 測試環(huán)境
c. 測試賬號
準備工作提前做好,往往會加快效率。為什么要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是為了在開發(fā)過程中可以快速檢索。如果等到開始開發(fā)以后再去查聊天記錄,或者是找相關人員詢問,那就慢了。
②. 羅列需要做的小功能點
例如做一個發(fā)送消息的界面,就有很多小功能點:
a. 發(fā)送界面
b. 發(fā)送的數據接口
c. 文本字數限制
如果你仔細一想,可能還會出現以下問題:
a. 是否需要登錄?如果未登錄,是否要引導登錄
b. 對于發(fā)送失敗的情況,要如何處理?
c. 字數超出限制時,如何交互?
d. 用戶重復發(fā)相同的文本,是否要過濾?
e. 如何處理數據接口的錯誤碼?
當你記錄下這些小功能,并且跟產品經理溝通清楚以后,你的開發(fā)周期已經可以初步評估了,并且這時候也已經弄清楚這個需求有多少小功能,需要怎么劃分模塊,怎么構建內部流程。
對于部分流程復雜的功能,可以畫一下流程圖輔助理解
③. 記錄這個需求的改動點
如果這是一個新需求,并且跟以前的版本沒有任何關系,則可以忽略這部分
如果是這個需求會影響以前的代碼,則需要將改動部分記錄下來,因為項目中的 bug 有很多是改出來的,列出改動點后會讓自己更清楚新功能帶來的影響,減少很多低級bug
例如新增一個發(fā)送圖片的功能,這個功能會影響聊天窗口的展示,會影響鍵盤,這些改動點就要記錄下來。一來可以輔助思考有沒有漏掉的小功能點,二來在自測試的時候需要覆蓋聊天窗口的展示和鍵盤的切換。
④. 羅列自測試內容
編碼完成以后,一定要進行自測試,自測試越仔細,越能提前發(fā)現 bug 并修復。如果是測試人員發(fā)現了 bug ,然后再提交給你,你這時候再去解決,效率往往會比較低。
以發(fā)送消息為例,自測內容也有很多:
a. 正常發(fā)送消息
b. 未登錄時點擊發(fā)送
c. 字數超出限制
d. 沒有網絡時點發(fā)送
e. 網絡很差時不斷點發(fā)送
等等.......
二、開始編碼
1. 是重寫還是保持不變
每做一個新需求,都有可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①. 以前的模塊寫得太爛了,很想重新寫
②. 差不多的需求,以前用了這樣的方式實現,這次想換一種方式實現
會考慮以上的問題,證明你是一個想要不斷進步的人,但是,在做決定之前***先考慮以下因素:
①. 重寫模塊,很可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要想清楚改動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時間
②. 使用新方案實現需求,新的方案是否已經經過仔細的驗證,如果沒有,它可能會帶來新問題
其實保持不變也有一些優(yōu)勢:
①. 可以比之前做得更快,因為你熟悉了
②. 不會出現新問題
考慮好以后,是重寫還是保持現狀,基本已經有答案了
不過保持現狀并不意味著是放棄追求,你可以用業(yè)余的時間來證明你的方案,當它已經穩(wěn)定了,可行了,那你隨時都可以重寫了。
2. 實現需求,Demo 先行
用 Demo 來實現一個需求是最快的,因為它運行快,可以隨意修改,而且代碼量少,如果實現過程出現問題,很容易就可以定位到原因。
先建立一個 Demo,然后把需要的資源移植過來,把功能實現以后,再移植到項目中,這樣可以節(jié)省不少開發(fā)時間
3. 借助工具
①. 代碼模板(File Template)
我們創(chuàng)建一個視圖,控制器,或者一個 Model,可能會有一些固定不變的函數、屬性需要被定義或者重寫,使用 Xcode 可以創(chuàng)建代碼模板,在創(chuàng)建類文件的時候一鍵生成這些代碼,提高效率。
②. 代碼片段(Code Snippet)
一般可重用的代碼,我們會封裝成類或者函數,以便其他地方使用,但有一些代碼是不適合封裝的,例如:
a. 聲明一個屬性
b. 創(chuàng)建一個線程
像這類的代碼,我會做成代碼片段,然后通過 Xcode 的 Code Snippet 自動補充功能來快速完成,一個代碼片段例子:
這里寫圖片描述
只要輸入 @OperateThread 就可以直接完成創(chuàng)建一個操作隊列的代碼,大幅度減少編碼時間。
③. 自動注釋工具(VVDocumenter)
一個可以一鍵創(chuàng)建注釋模板的工具,減少寫注釋所需的時間
4. 適當添加注釋
如果像官方的 API 那樣,所有地方都添加注釋,那工作量就太大了,需要額外的開發(fā)時間,如果只是針對一些語義不明、有歧義的代碼添加注釋,反而會減少開發(fā)時間。
例如一個屬性:
@property (nonatomic, assign) int64_t createTime;
一看就知道是指創(chuàng)建時間,但它到底是不是時間戳?如果是時間戳,那單位是秒還是毫秒?如果還要打印數據以后才能下結論,就太耗時間了。
加上注釋以后,它就一目了然了
/// 創(chuàng)建時間(時間戳 秒)
@property (nonatomic, assign) int64_t createTime;
三、自測
1. 先檢查后自測
完成一個小功能以后,先檢查一下代碼,然后再開始自測,因為代碼可以告訴你很多信息:
①. 是否有低級錯誤
②. 是否有難以發(fā)現的漏洞
③. 流程是否存在問題
如果你編碼完成以后立即自測,可能會進入被動狀態(tài):
①. 這個界面顯示不對
②. 這個數據跟預期對不上
③. 有些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
這時候再反過來去調試代碼,一步步修改,會很慢,因為你編譯和操作都需要時間,而且有些條件不是很容易模擬,那種情況就更耗時間了
2. 自測點要全部過一遍
可能你會覺得這很煩,很浪費程序員的時間,但自測過程發(fā)現 bug 是最容易修復的,因為這時候代碼記憶最清晰,最容易找到問題所在。
四、總結
先用文檔理清思路,然后開始編碼,編碼完成以后要檢查代碼并自測。這就是我的編程習慣,一直沿用至今。
其實知道一個技巧,并不會提升效率,只有堅持使用這個技巧,并形成習慣以后,才會真正地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