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

十分鐘看懂云原生 (小白也能理解的科普好文)

系統(tǒng) Linux
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云計算下半場,不再像上半場在糾結要不要上云,而是討論怎么上云?才能把云計算的價值發(fā)揮到淋漓盡致。

如何把云計算與不同的業(yè)務場景深度結合?如何讓技術真正作用于企業(yè)?如何節(jié)省企業(yè)IT部署成本?

誰也不知道答案,直到“云原生”來了。  

云原生是什么

云原生是什么?這個眾說紛紜,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姑且以老大哥CNCF的定義來了解云原生。

老大哥?CNCF?

CNCF,全稱為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中文譯為“云原生計算基金會”。成立于2015年12月11日,CNCF是Linux基金會旗下的基金會。CNCF致力于培育和維護一個廠商中立的開源生態(tài)系統(tǒng),來推廣云原生技術。CNCF是云原生領域影響力最大最有話語權的組織。

說起CNCF的故事,還要從Cgroups(control groups,控制組群)開始說起,時間軸回到16年前。

2004年,谷歌開始使用容器技術,于2006年發(fā)布了Cgroups,最初叫Process Container(進程容器)。

Process Container的目的非常直白,它希望能夠像虛擬化技術那樣給進程提供操作系統(tǒng)級別的資源限制、優(yōu)先級控制、資源審計能力和進程控制能力。帶著這樣的設計思路,Process Container在2006年由Google的工程師正式推出后,第二年就進入了Linux內核主干。

因為在Linux內核中,容器(container)這個名詞有許多不同的意義,為避免混亂,就更名為Control Groups,也就是Cgroups。

2013 年,Docker 項目正式發(fā)布,2014 年,K8s項目也正式發(fā)布。

原因非常容易理解,因為有了容器和 Docker 之后,就需要有一種方式去幫助大家方便、快速、優(yōu)雅地管理這些容器,這就是K8s項目的初衷。

K8s是云原生的基石,后面會細講。在 Google 和 Redhat 發(fā)布了K8s 之后,這個項目的發(fā)展速度非常之快。

2015 年,由Google、Redhat 以及微軟等大型云計算廠商以及一些開源公司共同牽頭成立了 CNCF 云原生基金會。CNCF成立之初,就有22個創(chuàng)始會員,而且K8s也成為了 CNCF 托管的第一個開源項目。

在這之后,CNCF 迅猛發(fā)展。截止2020年2月,從官網(wǎng)看到數(shù)據(jù)顯示有433個會員。

那么CNCF是如何定義云原生的呢?

翻譯為中文:

云原生技術有利于各組織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動態(tài)環(huán)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云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wǎng)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

這些技術能夠構建容錯性好、易于管理和便于觀察的松耦合系統(tǒng)。結合可靠的自動化手段,云原生技術使工程師能夠輕松地對系統(tǒng)作出頻繁和可預測的重大變更。

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致力于培育和維護一個廠商中立的開源生態(tài)系統(tǒng),來推廣云原生技術。我們通過將最前沿的模式民主化,讓這些創(chuàng)新為大眾所用。

除了CNCF關于云原生的定義,網(wǎng)絡上流傳的另一個版本是Pivotal 公司的 Matt Stine于2013年首次提出云原生概念;2015年,云原生剛推廣時,Matt Stine在《遷移到云原生架構》一書中定義了符合云原生架構的幾個特征:12因素、微服務、自敏捷架構、基于API 協(xié)作、扛脆弱性。

到了2017年,Matt Stine 改了口風,將云原生架構歸納為模塊化、可觀察、可部署、可測試、可替換、可處理6特質;而Pivotal 官網(wǎng)對云原生概括為4個要點:DevOps+持續(xù)交付+微服務+容器。

云原生所需能力與特征    by:CNCF大使 宋凈超

MattStine認為云原生它是一個思想的集合,包括DevOps、持續(xù)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微服務(MicroServices)、敏捷基礎設施(Agile Infrastructure)、康威定律(Conways Law)等。

云原生即包含技術(微服務,敏捷基礎設施),也包含管理(DevOps,持續(xù)交付,康威定律,重組等)。云原生也可以說是一系列云技術、企業(yè)管理方法的集合。

我們以CNCF官方的定義來接著了解。云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wǎng)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那么這些技術都是什么?這些技術有什么聯(lián)系?

云原生代表技術

容器

一般我們說的“容器”(LinuxContainer,LXC),都是“Linux容器”(當然微軟也在搞容器,但還沒linux那么成熟)。開源解決方案供應商紅帽官網(wǎng)給出的容器定義:

Linux? 容器是與系統(tǒng)其他部分隔離開的一系列進程。運行這些進程所需的所有文件都由另一個鏡像提供,這意味著從開發(fā)到測試再到生產(chǎn)的整個過程中,Linux 容器都具有可移植性和一致性。因而,相對于依賴重復傳統(tǒng)測試環(huán)境的開發(fā)渠道,容器的運行速度要快得多。容器比較普遍也易于使用,因此也成了 IT 安全方面的重要組成部分。

容器提供進程級的隔離,可以將操作系統(tǒng)管理的資源劃分到相互隔離的組中,在相互隔離的組之間解決資源使用存在沖突的問題。比如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 )APP 1 只能在centos 操作系統(tǒng)上運行,APP2只能在ubuntu操作系統(tǒng)上運行,而同一個操作系統(tǒng)同時運行APP1和APP2就產(chǎn)生沖突,容器技術則恰恰可以解決這類問題。目前主流的容器技術有Docker、LXD以及RKT等。

Docker

說到容器,就不得不說Docker。

2010年,幾個大胡子的年輕人在美國舊金山成立了一家名叫“dotCloud”的公司。這家公司主要提供基于PaaS的云計算技術服務。具體來說,是和LXC有關的容器技術。LXC,就是Linux容器虛擬技術(Linux container)

后來,dotCloud公司將自己的容器技術進行了簡化和標準化,并命名為——Docker。

Docker項目發(fā)布時,無非也是LXC的一個使用者,它創(chuàng)建和使用應用容器的邏輯跟Warden等競爭對手沒有本質不同。不過,我們現(xiàn)在也知道,真正讓PaaS項目無所適從的,是Docker項目最厲害的殺手锏:容器鏡像。

Docker項目通過容器鏡像,直接將一個應用運行所需的完整環(huán)境,即:整個操作系統(tǒng)的文件系統(tǒng)也打包了進去。這種思路,可算是解決了困擾PaaS用戶已久的一致性問題,制作一個“一次發(fā)布、隨處運行”的Docker鏡像的意義,一下子就比制作一個連開發(fā)和測試環(huán)境都無法統(tǒng)一的Buildpack高明了太多。

Docker項目大大降低了容器技術的使用門檻,輕量級,可移植,虛擬化,語言無關,寫了程序扔上去做成鏡像可以隨處部署和運行,開發(fā)、測試和生產(chǎn)環(huán)境徹底統(tǒng)一了,還能進行資源管控和虛擬化。

Docker作為一種開源應用容器引擎,是為開發(fā)人員和系統(tǒng)管理員設計的用于構建、發(fā)布和運行分布式應用的平臺,典型的Docker平臺Kubernetes、Openshift V3、Flynn、Deis等。

Docker允許開發(fā)人員將各種應用以及依賴包打包到一個可移植的Docker容器中,以Docker容器為資源分割和調度的基本單位,封裝整個軟件運行時的環(huán)境,然后發(fā)布到Linux機器上。

Docker設計原理如上圖所示。按照Docker的設計方案,應用軟件的交付過程如同海上運輸,操作系統(tǒng)OS如同一個貨輪,每一個在OS基礎上的軟件都如同一個集裝箱,用戶可以通過標準化手段自由組裝運行環(huán)境,同時集裝箱的內容可以由用戶自定義,也可以由專業(yè)人員(開發(fā)人員或系統(tǒng)管理員)定制,如此一來,交付一個應用軟件產(chǎn)品,就相當于交付一系列標準化組件的集合。

一句話解釋Docker?

沒有集裝箱就沒有全球化,Docker就是IT世界里的集裝箱。

有了容器,就需要編排管理容器的生命周期,kubernetes要了解一下。

Kubernetes

說一下kubernetes,kubernetes一度被大家稱為云原生的基石。

K8s,全稱是Kubernetes。這個單詞來自于希臘語,含義是舵手或領航員。K8s是它的縮寫,用“8”字替代了“ubernete”這8個字符。

K8s并不是一件全新的發(fā)明。它是谷歌根據(jù)其內部使用的 Borg 改造成的一個通用容器編排調度器,于2014年6月開源,同年7月,微軟、Red Hat、IBM、Docker等公司,相繼加入K8s。2015年,谷歌將其捐贈給 Linux 基金會下屬的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K8s也成為CNCF第一個項目。

K8s的架構,略微有一點復雜,我們簡單來看一下。

一個K8s系統(tǒng),通常稱為一個K8s集群(Cluster)。這個集群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Master節(jié)點(主節(jié)點)和一群Node節(jié)點(計算節(jié)點)。

列舉下一些專用術語的解釋。

Master(主節(jié)點):控制 K8s 節(jié)點的機器,也是創(chuàng)建作業(yè)任務的地方。

Node(節(jié)點):這些機器在 K8s 主節(jié)點的控制下執(zhí)行被分配的任務。

Pod:由一個或多個容器構成的集合,作為一個整體被部署到一個單一節(jié)點。同一個 pod 中的容器共享 IP 地址、進程間通訊(IPC)、主機名以及其它資源。Pod 將底層容器的網(wǎng)絡和存儲抽象出來,使得集群內的容器遷移更為便捷。

Replicationcontroller(復制控制器):控制一個 pod 在集群上運行的實例數(shù)量。

Service(服務):將服務內容與具體的 pod 分離。Kubernetes服務代理負責自動將服務請求分發(fā)到正確的 pod 處,不管 pod 移動到集群中的什么位置,甚至可以被替換掉。

Kubelet:這個守護進程運行在各個工作節(jié)點上,負責獲取容器列表,保證被聲明的容器已經(jīng)啟動并且正常運行。

kubectl: 這是 Kubernetes 的命令行配置工具。

理解完K8s 部分專業(yè)術語,就大致對K8s有個了解了。

云可以為我們提供穩(wěn)定而唾手可得的基礎設施,但是業(yè)務上云成了一個難題,K8s 的出現(xiàn)與其說是從最初的容器編排解決方案開始,倒不如說是為了解決應用上云(即云原生應用)這個難題。

CNCF 中托管的一系列項目即致力于云原生應用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從部署平臺、日志收集、Service Mesh(服務網(wǎng)格)、服務發(fā)現(xiàn)、分布式追蹤、監(jiān)控以及安全等各個領域通過開源軟件為我們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

Google 通過將云應用進行抽象簡化出的 Kubernetes 中的各種概念對象,如Pod、Deployment、Job、StatefulSet 等,形成了Cloud Native 應用的通用可移植的模型,Kubernetes 作為云應用的部署標準,直接面向業(yè)務應用,大大提高了云應用的可移植性,解決云廠商鎖定的問題,讓云應用可以在夸云之間無縫遷移,甚至用來管理混合云,成為企業(yè) IT 云平臺的新標準。

微服務

在介紹微服務時,首先得先理解什么是微服務,顧名思義,微服務得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什么是"微"、什么是"服務",微 狹義來講就是體積小、著名的 "2 pizza 團隊" 很好的詮釋了這一解釋(2 pizza 團隊最早是亞馬遜 CEO Bezos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單個服務的設計,所有參與人從設計、開發(fā)、測試、運維所有人加起來只需要2個披薩就夠了)。

而所謂服務,一定要區(qū)別于系統(tǒng),服務一個或者一組相對較小且獨立的功能單元,是用戶可以感知最小功能集。

傳統(tǒng)的單體架構是以整個系統(tǒng)為單位進行部署,而微服務則是以每一個獨立組件(例如用戶服務,商品服務)為單位進行部署。對于單體應用,如果發(fā)現(xiàn)某一業(yè)務的請求量非常大,那么是無法單獨擴展該業(yè)務的,只能拷貝整個單體應用,再部署一套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集群。正因為單體應用的缺陷,才有了微服務。

微服務和單體應用的區(qū)別,可以用Martin Fowler的這張圖來解釋:

圖中左邊是單體架構的集群,右邊是微服務集群。

什么意思呢?比如根據(jù)每個服務的吞吐量不同,支付服務需要部署20臺機器,用戶服務需要部署30臺機器,而商品服務只需要部署10臺機器。這種靈活部署只有微服務架構才能實現(xiàn)。

而近幾年流行的Docker,為微服務架構提供了有效的容器。

服務網(wǎng)格

服務網(wǎng)格( Service Mesh )是指用以處理服務與服務之間通信的基礎設施層。其最早由Buoyant公司(開發(fā)Service Mesh項目Linkerd的公司)提出,并在內部使用。該公司2016年9月29日第一次公開使用這個術語。

Service Mesh一般用于微服務應用的可配置基礎架構層( configurable infrastructure layer )。Istio( 由Google、IBM、Lyft公司在背后進行支持 ) 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一款服務網(wǎng)格架構。

Kubernetes(由Google最早進行設計并開源)是目前Istio唯一支持的容器組織框架。

為什么Service Mesh這么受歡迎?對許多公司來說,Docker 和 Kubernetes 這樣的工具已經(jīng) "解決了部署問題",或者說幾乎解決了。但他們還沒有解決運行時的問題,這就是服務網(wǎng)格的由來。

什么是解決了部署問題?使用 Docker 和 Kubernetes 等功能可顯著減輕部署的增量操作負擔。使用這些工具,部署100個應用或服務不再是部署單個應用的100倍。這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對許多公司來說,這導致采用微服務的成本大幅降低。這不僅是因為 Docker 和 Kubernetes 所提供了強大的抽象,而且還因為它們使整個組織的打包和部署模式過程標準化了。

Service Mesh的出現(xiàn),彌補了Kubernetes在微服務的連接、管理和監(jiān)控方面的短板,為Kubernetes提供更好的應用和服務管理。因此,Service Mesh的代表Istio一經(jīng)推出,就被認為是可以和Kubernetes形成雙劍合璧效果的微服務管理的利器,受到了業(yè)界的推崇。

不可變基礎設施

在傳統(tǒng)的可變服務器基礎架構中,服務器會不斷更新和修改。使用此類基礎架構的工程師和管理員可以通過SSH連接到他們的服務器,手動升級或降級軟件包,逐個服務器地調整配置文件,以及將新代碼直接部署到現(xiàn)有服務器上。換句話說,這些服務器是可變的;它們可以在創(chuàng)建后進行更改。

可變基礎設施通常會導致以下問題:

在災難發(fā)生的時候,難以重新構建服務。持續(xù)過多的手工操作,缺乏記錄,會導致很難由標準初始化后的服務器來重新構建起等效的服務。

在服務運行過程中,持續(xù)的修改服務器,就猶如程序中的可變變量的值發(fā)生變化而引入的狀態(tài)不一致的并發(fā)風險。這些對于服務器的修改,同樣會引入中間狀態(tài),從而導致不可預知的問題。

不可變基礎架構是另一種基礎架構范例,其中服務器在部署后永遠不會被修改。程序設計中不可變變量(ImmutableVariable)就是在完成賦值后就不能發(fā)生更改,只能創(chuàng)建新的來整體替換舊的。由于具有這樣的特性這種變量可以在并發(fā)環(huán)境下安全的使用。對于基礎設施的不可變性,最基本的就是指運行服務的服務器在完成部署后,就不在進行更改。

不可變基礎架構的好處包括基礎架構中更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以及更簡單,更可預測的部署過程。

它可以緩解或完全防止可變基礎架構中常見的問題,例如配置漂移和雪花服務器。但是,有效地使用它通常包括全面的部署自動化,云計算環(huán)境中的快速服務器配置,以及處理狀態(tài)或短暫數(shù)據(jù)(如日志)的解決方案。

聲明式API

聲明式(Declarative)的編程方式一直都會被工程師們拿來與命令式(Imperative)進行對比,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編程方法。

我們最常接觸的其實是命令式編程,它要求我們描述為了達到某一個效果或者目標所需要完成的指令,常見的編程語言 Go、Ruby、C++ 其實都為開發(fā)者了命令式的編程方法,

聲明式和命令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編程方式:

在命令式 API 中,我們可以直接發(fā)出服務器要執(zhí)行的命令,例如: “運行容器”、“停止容器”等;

在聲明式 API 中,我們聲明系統(tǒng)要執(zhí)行的操作,系統(tǒng)將不斷向該狀態(tài)驅動。

通俗的說,命令式編程是第一人稱,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  操作系統(tǒng)最喜歡這種編程范式了, 操作系統(tǒng)幾乎不用"思考", 只要一對一的將代碼翻譯成指令就可以了。 而聲明式編程則類似于"第二人稱", 也就是你要做什么。  有點"產(chǎn)品經(jīng)理"和"開發(fā)“之間的關系,"產(chǎn)品經(jīng)理"只負責提需求,而"開發(fā)"怎么實現(xiàn)他不并關心。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上面提到的技術和工具。

k8s是整個云原生的基石,云原生的整個生態(tài)體系都是依靠k8s建立起來的。

容器(Container)是k8s的底層引擎;

Docker是應用最廣的容器工具;

微服務是docker的好搭檔;

服務網(wǎng)格是微服務的輔助,建立在k8s上的針對請求的擴展功能;

不可變基礎設施是現(xiàn)代運維的基石;

聲明式API是k8s的編碼方式;

云原生應用價值

由于篇幅關系,簡單列舉三項云原生應用價值。

1)快速迭代

利用云原生應用程序開發(fā),意味著使用敏捷與可擴展的組件,如以Kubernetes為代表的容器來提供離散和可重用的功能,這些功能以良好描述的方式集成,甚至跨越多云等技術邊界,這使得交付團隊可以使用重復的自動化和編排來快速迭代。

2)自動部署

云原生方法遠優(yōu)于傳統(tǒng)的面向虛擬化的業(yè)務流程,傳統(tǒng)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來構建開發(fā)環(huán)境,以及軟件交付過程中的其他不同環(huán)境。而云原生架構具備自動化和組合功能,并且依賴于可靠、經(jīng)過驗證和審核的已知良好流程的基礎,交付十分敏捷,而不再需要人工干預重復執(zhí)行。

3)獨立高效

云原生帶來了微服務化架構,一個微服務基本是一個能獨立發(fā)布的應用服務,因此可以作為獨立組件升級、灰度或復用等,對整個大應用的影響也較小,每個服務可以由專門的組織來單獨完成,依賴方只要定好輸入和輸出口即可完全開發(fā)、甚至整個團隊的組織架構也會更精簡,因此溝通成本低、效率高。

談云原生就要談云計算,不和云計算對比都是耍流氓。云計算的第一個浪潮是關于成本節(jié)約和業(yè)務敏捷性,尤其是云計算的基礎設施更加廉價。

很多企業(yè)傾向于使用微服務架構來開發(fā)應用。微服務開發(fā)快速,職責單一,能夠更快速的被客戶所采納。同時,這些應用能夠通過快速迭代的方式,得到進化,贏得客戶的認可。云原生可以打通微服務開發(fā)、測試、部署、發(fā)布的整個流程環(huán)節(jié)。

云供應商為迎合市場,提供了滿足各種場景方案的 API,例如用于定位的 Google Maps,用于社交協(xié)作的認證平臺等。將所有這些 API 與企業(yè)業(yè)務的特性和功能混合在一起,可以讓他們?yōu)榭蛻魳嫿í毺氐姆桨?。所有這些整合都在 API 層面進行。這意味著,不管是移動應用還是傳統(tǒng)的桌面應用都能無縫集成。所以,采用云原生所開發(fā)的應用都且具備極強的可擴展性。

軟件不可能不出故障。傳統(tǒng)的企業(yè)級開發(fā)方式,需要有專職人員來對企業(yè)應用進行監(jiān)控與維護。而在云原生架構下,底層的服務或者是API都由將部署到云中,等價于將繁重的運維工作轉移給了云平臺供應商。這意味著客戶應用將得到更加專業(yè)的看護,同時,也節(jié)省了運維成本。

結語

9年前,Netscape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安德森說:“軟件正在吞噬世界”;6年前,OpenStack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Jonathan Bryce 補充說:“世界的一切源于開源”;再之后,業(yè)內普遍認同“云計算已改變了天空的顏色”;但近兩年云計算概念又被清晰細分,“云原生”才是那條最大的魚。

“大魚”來了,我們能做的不是墨守成規(guī),而是擁抱“大魚”,時代在召喚云原生,但是云原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排斥云原生,了解云原生,擁抱云原生,追隨云原生。

責任編輯:龐桂玉 來源: 奇妙的Linux世界
相關推薦

2019-04-01 14:59:56

負載均衡服務器網(wǎng)絡

2016-01-04 11:18:00

KubernetesKubernetes概容器技術

2016-06-13 14:07:50

Java動態(tài)代理

2022-03-23 09:32:38

微服務容器Kubernetes

2020-12-17 06:48:21

SQLkafkaMySQL

2020-09-27 14:41:37

C語言編程語言計算機

2019-11-25 09:32:26

軟件程序員數(shù)據(jù)結構

2021-09-07 09:40:20

Spark大數(shù)據(jù)引擎

2022-06-16 07:31:41

Web組件封裝HTML 標簽

2024-06-19 09:58:29

2023-04-12 11:18:51

甘特圖前端

2020-11-26 14:05:39

C ++運算符數(shù)據(jù)

2015-09-06 09:22:24

框架搭建快速高效app

2012-07-10 01:22:32

PythonPython教程

2024-05-13 09:28:43

Flink SQL大數(shù)據(jù)

2023-11-30 10:21:48

虛擬列表虛擬列表工具庫

2023-11-09 14:44:27

Docker鏡像容器

2022-12-27 09:10:38

ChatGPT技術邏輯

2023-07-15 18:26:51

LinuxABI

2009-10-09 14:45:29

VB程序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