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fā)者:iOS和Android平臺優(yōu)劣比較
我們2009年3月在Android Market發(fā)行了首版《Penguin Links》(游戲在此 平臺的名稱是“企鵝連連看”),隨后又于2010年6月推出了游戲的iPhone版本。過去2年半里,我們推出許多更新內容;我們的游戲也經歷種種起伏。我接觸兩個平臺很長時間,今天將就兩位平臺進行比較。
1. 開發(fā)環(huán)境
在我接觸iOS編程前,我已投身Java編程很長時間。我已適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編程IDE(即集成開發(fā)環(huán)境),如IntelliJ IDEA、 Eclipse或NetBeans。我個人偏好IntelliJ,不僅因為它具有非常豐富的功能組,還因為此工具非常重視這些功能。同maven/ant無縫隙整合,文件名用色碼標記,快速而簡便的代碼重組……如今功能數量已不足以區(qū)分IDE,能夠區(qū)分IDE的是“生產性功能”。
這就是為什么當我首次采用Xcode 3.x時,其落后程度令我頗驚訝。它給的感覺就像是在2000年的Visual C++ 6.0上編碼。我沒有開玩笑!此工具具備所有必要功能——能夠編譯、編輯,包含源代碼管理,能夠進行代碼重組。但完全沒有“生產性功能”!你得傳輸多個等級的菜單方能完成“SVN添加”;最糟糕的是,你無法判斷文件是否添加,或者你只有等到點擊菜單后才能知道!代碼重組通常會改變錯誤文件。因此我們很難搜索到文件。雖然我已采用Xcode 1年多,現(xiàn)在重新回到Java/IntelliJ,我依然覺得非常自在——因為我需要的所有工具都近在手邊。
相比Xcode 3.x,Xcode 4無疑是一大進步。從中我看到更多現(xiàn)代IDE的痕跡,其添加更多方便的功能。但總的來說,Xcode 4依然落后于其他現(xiàn)代Java IDE。據說,IntelliJ IDEA開發(fā)公司JetBrains目前正在制作一款名為AppCode的IDE,主要服務iPhone編程。聽到此消息,我非常高興——至少他們能夠在此領域中創(chuàng)造些許競爭。
但另一方面,我也非常欣賞蘋果讓開發(fā)者免費利用整個開發(fā)包——但需要支付100美元會員費。開發(fā)包包含許多工具,例如Interface Builder和Instruments,這些工具非常強大,Java平臺中的類似工具通常都要數百或數千美元。在此方面,iOS開發(fā)者非常幸運,能夠享有此一體化開發(fā)包。
在此方面,我們很難判斷誰更勝一籌。Java IDE更優(yōu)質,但蘋果提供更好的補充工具,在IDE方面更新很快。
#p#
2. App Store vs. Android Market
我最初基于iOS平臺編制程序,因此我見證App Store應用的驚人發(fā)展過程。“App Store” 的誕生令所有人都受益匪淺——開發(fā)者現(xiàn)在可以在中心地帶呈現(xiàn)自己的應用,覆蓋全球上億用戶;用戶只需投入99美分就能享用到頂尖的游戲/應用,這在App Store之前的時代我們完全無法想象。蘋果在App Store所堅持的理念和執(zhí)行方式是用戶軟件行業(yè)的一大進步。
谷歌在iOS App Store誕生后不久也推出自己的Android Market,從那以后Android應用的數量就快速增長。但從很多方面來看,谷歌Android Market依然落后于iOS App Store。
Android Marke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功能性,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平臺缺乏推廣新應用的渠道。而在iOS App Store,新應用能夠呈現(xiàn)于許多特殊類別中,從而吸引用戶眼球(游戲邦注:例如“New and Noteworthy”、“What’s Hot”和“Staff Favorites”)。雖然這些分類不是特別重要,但它們能夠創(chuàng)造額外機會,讓優(yōu)質新應用得以脫穎而出。若這些應用足夠優(yōu)秀,它們就會受到廣泛傳播。但在Android Market,應用發(fā)行后的唯一推廣方式就是通過“Newly Released”類別。由于每天各類別中涌現(xiàn)的新應用成千上萬,你的應用很快就會淹沒其中,無論其質量如何。
所以在此方面,蘋果無疑是贏家。
#p#
3. 基礎設備
我這里的“基礎設施”是指,App Store/Android Market或iTunesConnect/Publisher Console背后的流程/軟件,這些服務器每天不停地運作,以跟進網站,更新數據。你看不到它們,但只要你變更應用(或發(fā)行新應用,或只是更新描述),你就會感覺到它們的存在。它們是隱居幕后的超能量。
不久前,我在App Store發(fā)行自己的《PenguinLinks 2》。這是個糟糕經歷。這款免費游戲的發(fā)行非常順利,但其相關“In-app Purchase”沒有跟進,直到2周后才出現(xiàn)。于是,在游戲推出付費版本后,我決定周末進行免費促銷。遺憾的是,在同周蘋果針對33個國家添加了App Store服務。我所進行的價格調整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直到周日早晨。最糟的是,游戲只是短暫地免費1小時,然后就變回原來的價格。顯然整個發(fā)行過程遇到小故障。但這對我來說是場災難:起初看到價格發(fā)生變化,我以為操作已順利完成;所以我向許多網站和好友發(fā)送出促銷郵件。1小時后,我收到許多郵件抱怨稱游戲并非免費產品。
關于這點,我并沒有怪蘋果。我自己是后端開發(fā)者,我知道平臺有時難免會出錯。但就此發(fā)生機率來看,可以說,蘋果支撐App Store和iTC的后端基礎設施非常陳舊。想想看,你多久會遇到其他大型網站暫停運作數小時進行平臺維護?相比其他網站,iTunes的運作速度是不是很緩慢?
目前App Store依然缺乏許多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的服務。若用戶提交應用評論,Android Market會立即呈現(xiàn);但App Store則要幾小時后才會呈現(xiàn)。在Android Market的發(fā)行商控制臺,你可以即時看到銷售情況;但在App Store,有時到了隔天,我們還無法看到總銷售數據。我不會將iAd報告同谷歌的adsense匯總進行比較——二者沒有可比性。
將蘋果和谷歌就此進行比較也許有些不公平。畢竟,谷歌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技術公司,能夠快速而高效地處理眾多數據。多年的搜索和數據挖掘經驗讓谷歌能夠輕松處理Android Market的這些數據。但對蘋果來說,這是全新的領域。蘋果也得清楚這點。他們目前正在創(chuàng)建新數據中心,聘請數據處理專家。我相信他們會越變越好,但就現(xiàn)在來說,谷歌顯然更勝一籌。
那么究竟哪個手機平臺更好呢?這實在很難判斷。我喜歡這種局面,因為有競爭是件好事,是吧?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