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線之機柜理線:逆向理線和正向理線
90年代綜合布線技術剛開始在國內(nèi)興起時,布線工程施工完畢后,基本都不敢讓領導到機柜背部參觀,因為那種水簾瀑布型布線的奇觀不是每個領導都能夠承受得起的。
瀑布型布線由于雙絞線在配線架背部是自然垂蕩擺放,綁扎固定沒有規(guī)則,使得每根雙絞線的重量全部承壓在模塊的IDC端子口。無論前期施工時端接得多牢固,時間長了后,該承壓的重量拉力也容易使得雙絞線松脫模塊的IDC端子,引起鏈路通信中斷的故障。
需要進行故障排除時,由于雙絞線都是雜亂無章的隨意擺放,再加上,當時的布線標識系統(tǒng)應用比較薄弱,別說是快速的,連準確的找出那條才是故障鏈路的雙絞線都比較困難。這種瀑布型的布線根本無理線技巧可言,為布線工程后期的維護和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對網(wǎng)絡信息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越來越重視。到了2000年初,人們對綜合布線技術的應用有了很大的改觀,不單純是對產(chǎn)品質量要求提高了,也越來越重視布線工程的施工規(guī)范。如果布線測試結果指標達不到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測試不通過,布線工程施工可判為不合格,也就意味著工程驗收不通過。
一個規(guī)范的布線工程,機柜正面的配線架端口與交換機的端口一一對應,跳線完畢后做好醒目的標識、美觀的連接,機柜背部的雙絞線也是均勻的、整齊的分布在機柜左右兩側的立柱,并使用尼龍扎帶有條不紊地綁扎固定。從外觀看,可以說是賞心悅目的工程案例。
到了2000年后期,用戶對布線技術的應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特別是維護和管理方面。我們要知道,布線系統(tǒng)的生命周期有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布線工程不是施工完畢就沒事了,后期的維護和管理將是漫長的。
尤其對于網(wǎng)絡信息系統(tǒng),最重要的是快速的故障恢復。管理人員可能都會碰到過一種情況,當某條鏈路出現(xiàn)中斷故障時,在排除故障的過程中,有可能需要將該鏈路的配線架端口的模塊拆下來重新打線或者更換新的模塊。
一般的情況下,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對于抽拉式的銅纜配線架,可將整個銅纜配線架抽拉出來做檢查判斷;
另一種方式就是,走到機柜背部用工具將模塊扣下來做故障排除檢查。但無論那種方式,都很容易影響到旁邊其它端口鏈路的正常使用。不但影響了用戶的正常工作,還有可能增加新的故障隱患。
為了解決這種維護弊端,simon推出了新款的Advanet銅纜配線架。它的優(yōu)點是在施工安裝時,可以將模塊托架整體向前抽去,模塊打線端接完后,再往回推,方便施工安裝;在后期維護管理時,獨特的設計允許單獨模塊從前端獨立地裝卸,使得所有的維護和管理工作都能在配線架前端(即機柜正面)完成,輕松、快速。
平時我們所說的機柜理線,主要是指線纜從機柜進線孔到銅纜配線架各端口模塊之間的走線方式。機柜的理線有兩種方式:逆向理線和正向理線。逆向理線是指所有模塊端接完畢,并通過測試,***才進行機柜理線。
逆向理線的優(yōu)點是即使測試不通過,模塊需要重新打線,也不用擔心需要重復的理線;缺點是由于線纜兩端(機柜進線孔和配線架端口)已經(jīng)固定,線纜會出現(xiàn)長、短參差不齊,整理起來很費勁,有可能會出現(xiàn)線纜交叉錯亂、排列不整齊。
如果施工安裝商對自己模塊端接工藝沒太大信心,擔心測試通過率的話,可以嘗試采用逆向理線。正向理線是指先進行機柜理線,包括從機柜進線孔開始,逐步經(jīng)機柜兩側整理到配線架端口,每一步都使用扎帶綁捆固定,***才進行模塊端接和測試。
正向理線的優(yōu)點是每根雙絞線從機柜進線孔到配線架端口的模塊都是排列得整整齊齊、橫豎平行;缺點就是如果布線測試不通過,就需要解除扎帶,重新端接模塊,再一次重復理線和重復綁捆。所以,它對施工安裝商的模塊端接工藝質量要求很高,需要有足夠的信心。
綜合布線技術發(fā)展差不多20年了,安裝商的施工質量水平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這里主要是按照正向理線的方式進行探討,進一步淺談一下Advanet銅纜配線架要實現(xiàn)單獨模塊在機柜正面快速維護的理線方式。該種維護功能的理線關鍵點是:為了保證單獨模塊能從配線架(機柜)前端維護,必須給線纜預留有一定的抽拉長度。
1、先將Advanet銅纜配線架固定在機柜上,向前抽出整個底板,并將底板上的24個模塊固定座拆卸下來。如下圖:

#p#
線纜沿著機柜“后立柱”上來到相應配線架高度的位置,并用扎帶綁捆固定好。機柜后立柱理線的方式有兩種:
1)一束24根線纜從機柜后立柱同一側上來,如下圖。這時,相鄰的配線架的線纜就從后立柱的另外一側上來,可以相鄰錯開。

2)分開兩束12根線纜,分別從機柜后立柱左、右側上來。這時,從機柜背部看,機柜后立柱左側上來的12根線纜端接到銅纜配線架的右邊12個端口,相反,右側上來的12根線纜端接到銅纜配線架的左邊12個端口,剛好交叉錯開。如下圖:

2、將每根線纜和模塊端接好,然后將模塊安裝到固定座,并將固定座卡回相應的底板端口上。如下圖:

3、將整個底板往回推進去。這時線纜就自然彎曲,形成了預留的抽拉長度。如下圖:

#p#
這個預留的長度大概有12cm,保證了單獨模塊從配線架(機柜)前端維護時的抽拉長度,如下圖:

這時,可能會有人提出疑問,配線架后部的線纜自然彎曲,會不會顯得有些凌亂?這不需要擔心,Advanet銅纜配線架的底板有一定的深度,并且,底板背部有四個單元線纜梳理槽,每個單元可以管理6根線纜,如下圖。再加上,線纜本身有一定的硬度,而預留的長度大概只有12cm。所以,線纜可以有條不紊、整整齊齊的排列著。

為了增加線纜的整齊度和美觀性,建議每2根線纜連續(xù)性地用尼龍扎帶綁捆,每個扎帶稍微有一個錯位,形成平行的整齊一排;然后,6根一束綁扎固定,每間隔大約半米再綁扎;
接著,12根二束再綁扎固定……如此類推。這樣就形成了一束束的水平線纜束,每線纜束都是平行的,線纜束的每根雙絞線之間也都是平行的。在需要轉角彎曲的地方,必須要增加綁扎固定。要注意的就是由于彎曲處內(nèi)側的線纜短,外側的線纜長,所以一般是先彎曲再綁扎固定。
否則如果按直線綁扎后再彎曲的話,那么彎角處的線纜束就會出現(xiàn)變形。彎曲時也要保持自然的平行狀態(tài),橫平豎直,并且,保證線纜在彎角處的彎曲半徑不要超過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這樣,全程的理線都是平行整齊,給人一種和諧、美觀的感覺。如下圖:

#p#
下面是摘取國標GB 50312-2007《綜合布線工程驗收規(guī)范》對于施工安裝的部分要求,以供參考。
系統(tǒng)工程安裝質量檢查,各項指標符合設計要求,則被檢項目檢查結果為合格;被檢項目的合格率為100%,則工程安裝質量判為合格。
系統(tǒng)性能檢測中,對絞電纜布線鏈路、光纖信道應全部檢測,竣工驗收需要抽驗時,抽樣比例不低于10%,抽樣點應包括最遠布線點。
纜線敷設應滿足下列要求:
a)纜線在各種環(huán)境中的敷設方式、布放間距均應符合設計要求。
b)纜線的布放應自然平直,不得產(chǎn)生扭絞、打圈、接頭等現(xiàn)象,不應受外力的擠壓和損傷。
c)纜線兩端應貼有標簽,應標明編號,標簽書寫應清晰、端正和正確。標簽應選用不易損壞的材料。
d)纜線應有余量以適應終接、檢測和變更。對絞電纜預留長度:在工作區(qū)宜為3~6cm,電信間宜為0.5~2m,設備間宜為3~5m;光纜布放路由宜盤留,預留長度宜為3~5m,有特殊要求的應按設計要求預留長度。
纜線的彎曲半徑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非屏蔽4 對對絞電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電纜外徑的4 倍。
b)屏蔽4 對對絞電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電纜外徑的8 倍。
c)主干對絞電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電纜外徑的10 倍。
d)2 芯或4 芯水平光纜的彎曲半徑應大于25mm;其他芯數(shù)的水平光纜、主干光纜和室外光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光纜外徑的10 倍。
預埋線槽和暗管敷設纜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敷設線槽和暗管的兩端宜用標志表示出編號等內(nèi)容。
b)預埋線槽宜采用金屬線槽,預埋或密封線槽的截面利用率應為30%~50%。
c)敷設暗管宜采用鋼管或阻燃聚氯乙烯硬質管。布放大對數(shù)主干電纜及4 芯以上光纜時,直線管道的管徑利用率應為50%~60%,彎管道應為40%~50%。暗管布放4 對對絞電纜或4 芯及以下光纜時,管道的截面利用率應為25%~30%。
設置纜線橋架和線槽敷設纜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密封線槽內(nèi)纜線布放應順直,盡量不交叉,在纜線進出線槽部位、轉彎處應綁扎固定。
b)纜線橋架內(nèi)纜線垂直敷設時,在纜線的上端和每間隔1.5m 處應固定在橋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設時,在纜線的首、尾、轉彎及每間隔5~l0m 處進行固定。
c)在水平、垂直橋架中敷設纜線時,應對纜線進行綁扎。對絞電纜、光纜及其他信號電纜應根據(jù)纜線的類別、數(shù)量、纜徑、纜線芯數(shù)分束綁扎。綁扎間距不宜大于1.5m,間距應均勻,不宜綁扎過緊或使纜線受到擠壓。
d)樓內(nèi)光纜在橋架敞開敷設時應在綁扎固定段加裝墊套。
對絞電纜終接應符合下列要求:
a)終接時,每對對絞線應保持扭絞狀態(tài),扭絞松開長度對于3 類電纜不應大于75mm;對于5 類電纜不應大于13mm;對于6 類電纜應盡量保持扭絞狀態(tài),減小扭絞松開長度。
b)對絞線與8 位模塊式通用插座相連時,必須按色標和線對順序進行卡接。插座類型、色標和編號應符合下圖的規(guī)定。兩種連接方式均可采用,但在同一布線工程中兩種連接方式不應混合使用。

c)屏蔽對絞電纜的屏蔽層與連接器件終接處屏蔽罩應通過緊固器件可靠接觸,纜線屏蔽層應與連接器件屏蔽罩360°圓周接觸,接觸長度不宜小于l0mm。屏蔽層不應用于受力的場合。
d)每個2 口86 面板底盒宜終接2 條對絞電纜或1 根2 芯/4 芯光纜,不宜兼做過路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