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懂 QR 碼的心
自 QR 碼成為科技媒體的討論話題開始,它“將火不火”的局面一直持續(xù)到現在。事實上,各行各業(yè)喜歡 QR 碼,因為它構筑了從現實到虛擬的橋梁。拿出手機,掃描一下 QR 碼,彈出網頁,顯示打折、好評或相關信息——被認為是一種直達用戶的營銷方式。
Google 的推廣 QR 的活動是這種理解的最好注腳。2009 年,Google 官方博客稱要開展 Favorite Places on Google 活動,將印有 QR 碼的貼紙送往各個實體商店中。當消費者直接掃描這個 QR 碼,就會直接跳轉到 Google Places 的頁面,讓他們看到網絡上人們對這家店的評價。
但 QR 碼和 NFC 有相似的地方——用戶尚未開始使用。創(chuàng)業(yè)家 Brenden Mulligan 給 TechCrunch 的投稿中談到這一問題。他指出在 App Store、Google Play 中, QR 碼掃描應用已經數不勝數,但他那些不掃描 QR 碼的朋友,依然不會去下載 QR 碼掃描應用。挑戰(zhàn)用戶習慣有時候無異于搬動一座大山。
也許你會舉出反例——日本的 QR 碼不是很流行么?是的,在日本 QR 碼隨處可見,日本用戶看見 QR 碼會很自覺地拿起手機掃描一下。但日本市場特殊,移動行業(yè)的發(fā)展超前全世界。在我趴在課桌通過 Wap 節(jié)省流量上網的時候,日本的 Office Lady 已經坐著地鐵拿著手機看電視。QR 碼也不例外,第一個發(fā)明 QR 碼的是一家日本公司,第一個 QR 碼大規(guī)模應用的國家是日本。
一方面,日本有著比較特殊的人文環(huán)境。根據 Quora 用戶 Matyas Tamas 的回答, 在日本,廣告牌上不直接顯示網址,而是顯示搜索關鍵字或 QR 碼。他猜測這可能是因為日本的老一輩不喜歡看到羅馬字母,也可能促使日本廠商從 2002 年開始在手機的攝像頭中加入識別 QR 碼的功能。后來,集成二維碼掃描功能的手機占日本手機市場的 90%。不僅如此,運營商投入大量金錢、精力在廣告上,鼓勵消費者使用 QR 碼。到 2005 年 QR 碼已經成為流行事物。根據 infoPlant 的調查報告,日本民眾中 73.3% 的人都用過 QR 碼。與此同時,日本的內衣廣告牌、飲料瓶、紙巾包裝盒、商業(yè)名片等等東西上,QR 碼成為常見的標志。
擁有硬件基礎,消費者又得到了長期教育,形成了用戶習慣,這正是 QR 碼風靡日本的原因。日本移動運營商 DoCoMo 引入 iPhone 時,因為沒有 QR 碼招致用戶抱怨,直至內置了 QR 碼掃描應用才消停。
然而,世界上除了日本的其它地區(qū),QR 碼仍屬少見。美國就是如此。在 Google Trends 輸入
關鍵字“QR code”,所得出的圖表顯示,2009、2010、2011 年用戶對 QR 碼的關注不斷增高。但到了 2012 年,用戶對 QR 碼的關注就開始下降:
經過三年時間醞釀和發(fā)展,QR 碼在美國緣何不受歡迎?不是所有手機內置了 QR 碼掃描器是一個原因。市場營銷方式不當可能是另外一個原因。Suvajyoti Ghosh 在 Mulligan 那篇投稿下面的評論十分中肯:“之所以 QR 碼沒有用,很簡單。因為在 QR 碼的背后沒有什么有趣的東西。公司、廣告代理商僅僅是簡單利用 QR 碼的特性,掃描后只放上一段產品的視頻或直接鏈接到網站等等,沒有想象力。對于用戶來說,這是一種很差的體驗。”——不管 QR 碼的潛力如何,若它未被善加利用,那么它一樣無法突破“最后一公里”。
在中國,根據百度指數,這些年來中國用戶對 QR 碼的興趣愈加濃厚:
國內,QR 碼作為新生事物,開始受到關注。問題在于接下來怎么走?和美國一樣,中國的手機攝像頭沒有內置識別 QR 碼的功能。不過,微信也許能成為最大的 QR 碼掃描客戶端——這是在中國市場推廣 QR 碼的一點優(yōu)勢。騰訊也樂于鼓勵用戶使用 QR 碼。不過,微信才剛剛從線上走到線下,讓公司參與微信賬號的運營,未來效果如何仍不得而知。比較令人擔心的是,若沒有摸清微信用戶群的用戶特征,貿然按照 自己的想法推送消息,會不會損害用戶體驗?讓用戶一騎絕塵而去,不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