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定價:真的很復雜
從理論上講,云計算提供了相當簡單的模式來消耗計算和存儲資源。用戶需要容量,供應商提供容量,用戶支付費用。用戶應該能夠根據他們的需求來增加和減少資源,只支付他們使用的容量。
然而,根據451研究所的調查現實,云計算定價模式非常復雜,這使得消費者很難做出購買決策,對比供應商也變成一個挑戰(zhàn)。
市面上有著各種定價模式,還有復雜的術語,這都讓云計算定價非常不清楚。該報告指出:“云計算曾經承諾簡單的基于使用情況的計費模式,這與使用其他公用設施(例如電力)類似,然而,目前的現實完全偏離這個理想。”
451發(fā)現,當涉及到定價時,供應商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這是因為這個市場仍然處于發(fā)展中,供應商之間還沒有形成任何標準,特別是對于定價。“顯然,這給消費者帶來了挑戰(zhàn),他們在選擇供應商時,必須了解每種方法,權衡每個選項。此外,比較各個供應商應用程序的總價以及弄清楚一些產品的價值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很多消費者開始使用云計算是為了嘗試一下,而不是承諾長期使用。對此,大多數云服務提供商提供了即付即用的云服務定價模式,這意味著消費者需要使用服務時,他們就能夠使用服務,而且只需要支付他們所使用的服務費用。當用戶開始習慣于使用云服務時,他們就可以使用其他定價模式,例如保存實例更長的時間(例如長達一年)來降低成本。
其他定價方法包括,云計算公司會將定價模式進行區(qū)分,包括虛擬機是否是在多租戶環(huán)境還是在專有環(huán)境,還有些云計算公司會提供“現貨市場”定價,在這種市場中,用戶可以競標供應商的云計算中過剩的容量。成本被劃分為計算、存儲和網絡使用,按照每GB的基礎來收費,并且,消費者通常不會預計網絡和存儲成本。讓這個問題復雜化的是,在451研究所評估的60多家IaaS供應商中,36%沒有在其網站提供定價指標。
出于所有這些原因,451建議消費者不要只是根據價格來評估供應商,還應該基于功能來評估。一些消費者可以基于云供應商可能能夠提供的獨特的或者市場領先的功能來選擇其云服務提供商。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云計算定價的復雜性,451發(fā)現了云供應商為其服務定價的一些方式:
▲按需定價:根據固定單價,消費者為其使用的虛擬機來付費。
▲保留實例:消費者為服務提前支付一定費用,并從其使用情況獲得折扣。
▲現貨定價:資源的價格會隨時間變化,而客戶必須競價來訪問這些資源
▲預付虛擬機訪問:在開始時,消費者支付一個固定的費用來訪問特定大小的實例,在這段時期后,消費者就可以無限制地訪問該虛擬機。這也可以按照重復計劃來進行,這通常每個月都會更新。
▲重復使用資源池: 消費者提前承諾會購買一定量的資源(CPU內核數量、內存數量等)
▲預付消費:消費者在開始時支付一定數額,消費成本從這個預付金額中扣除。這也可以按照重復計劃來進行。
451從云服務提供商和消費者的角度,列出了每種方法的利與弊。該報告并沒有詳細說明云計算資源的實際價格,因為實際價格經常會發(fā)生改變。但是這份報告像我們展示了一些大型供應商的定價模式,在亞馬遜、谷歌、Rackspace和微軟中,亞馬遜云計算服務是***提供按需定價、現貨實例和保留實例定價的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