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數據快速構建用戶模型(Persona)?
用戶模型(Persona)是Alan Cooper在《About Face:交互設計精髓》一書中提到的研究用戶的系統(tǒng)化方法。它是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了解用戶目標和需求、與開發(fā)團隊及相關人交流、避免設計陷阱的重要工具。
但在現(xiàn)實中,一般只有很少的成熟公司,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或用戶研究人員才會花時間構建用戶模型,個人認為之所以這樣,至少包含兩方面原因:
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按照傳統(tǒng)方法構建用戶模型的成本高、時間長,不是一般公司和團隊所能承受的;
另一個原因在于,傳統(tǒng)方法對用戶模型構建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對用戶的訪談和觀察,其中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不少產品經理不敢嘗試,有些人嘗試后并沒有得到有用的信息,后面往往就不再做了。
本文將嘗試提出一種基于用戶行為數據的快速構建用戶模型的方法。
用戶模型構建的傳統(tǒng)方法
Alan Cooper提出了兩種構建用戶模型的方法:
用戶模型:基于對用戶的訪談和觀察等研究結果建立,嚴謹可靠但費時;
臨時用戶模型(ad hoc persona):基于行業(yè)專家或市場調查數據對用戶的理解建立,快速但容易有偏頗。
方法1:基于訪談和觀察的構建用戶模型(正統(tǒng)方法)
在Alan Cooper的方法中,對用戶的訪談和觀察是構建用戶模型的重要基礎。完整步驟如下圖:
第0步:對用戶的訪談和觀察(及其他研究)。將用戶當成師傅,自己作為徒弟去觀察師傅的行為,并提出問題。在整個過程中收集并研究用戶行為、環(huán)境、談話內容等信息,以發(fā)現(xiàn)用戶的行為、情境和目標。(比如,某兒童社區(qū)的用戶角色大致分為孩子、媽媽、爸爸和祖輩等四類,需要分別研究)
第1步:根據角色對訪談對象進行分組。根據研究結果和理解對用戶進行大致的角色劃分,并根據角色對要訪談的用戶進行分組。
第2步:找出行為變量。把每種角色的顯著行為列成幾組行為變量。一般包括用戶的活動(行為及頻率)、(對產品及相關技術的)態(tài)度、能力、動機、技能幾個方面。
第3步:將訪談主體和行為變量對應起來。實際上就是為每個訪談用戶標注各項行為的情況。
第4步:找出重要的行為模型。發(fā)現(xiàn)訪談用戶中的中的顯著的行為模式組合。(比如兒童社區(qū)產品的「某些家長」會「密切關注」孩子在社區(qū)中的一舉一動,而「另一些家長」則只是「偶爾了解」一下孩子的情況)
第5步:綜合各種特征,闡明目標。從用戶模型的行為細節(jié)中綜合/挖掘出用戶的目標和其他特性。
第6步:檢查完整性和冗余。為每種用戶模型彌補行為特征中重要的缺漏,將行為模式相同而僅僅是人口統(tǒng)計數據有差異的用戶模型合并為一個。
第7步:指定用戶模型的類型。對用戶模型進行優(yōu)先級排序,確定主要、次要、補充和負面用戶模型。主要用戶模型是界面設計的主要對象,一個產品的一個界面,只能有一個主要用戶模型。
第8步:進一步描述特征和行為。通過第三人稱敘述的方式描述用戶模型,并為不同用戶模型選擇恰當的照片。至此,用戶模型構建完成。
方法2:構建臨時用戶模型(ad hoc persona)
在缺乏時間、資源不能做對用戶的訪談和觀察時,可以基于行業(yè)專家對用戶的理解、或市場研究中獲得的人口統(tǒng)計數據,建立「臨時用戶模型」。
「臨時用戶模型」的構建過程與「用戶模型」的構建過程很像,只是其數據基礎一個是來自對真實用戶的訪談和觀察,另一個是來自對用戶的理解。二者的準確度和精度都有差別。
基于用戶行為數據快速、迭代構建用戶模型的方法
到現(xiàn)在,距離Alan Cooper***提出用戶模型(Persona)概念已經過去快20年了。在這期間,軟件產品開發(fā)的過程方法以及公司的運作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以快速迭代為特點的敏捷開發(fā)方法取代了傳統(tǒng)的瀑布模型,以「開發(fā)→測量→認知」反饋循環(huán)為核心的精益創(chuàng)業(yè)方法在逐步影響和改變公司的運作方式……
而傳統(tǒng)的用戶模型構建方法,從誕生之日起并未發(fā)生特別大的變化。對于已經習慣了敏捷、快速的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來說:一方面,花很長時間去研究用戶構建用戶模型需要下相當大的決心、更需要下很大力氣才能爭取到所需的時間和資源;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產品冷啟動耗費的時間越來越短,為了降低成本和風險,產品團隊在啟動期往往會選擇盡快將產品推向用戶,盡快獲得反饋以「快速試錯」,現(xiàn)實和壓力迫使大多數新產品的PM不敢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深入的進行用戶研究。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大家都覺得用戶模型很好,卻鮮有人在工作中真正運用它。
接下來,我們將提出一種基于用戶行為數據的快速、迭代構建用戶模型的輕量方法。
首先,在開始時,整理和收集已經獲得的任何對用戶的認知、經驗和數據。
它們可能是您和所在團隊對用戶的理解,也可能是您產品的業(yè)務數據庫中記錄的用戶相關信息(比如用戶的性別、年齡、等級等屬性),還可能是用戶(在產品內外)填寫的任何表單或留下來的信息(比如用戶填寫的調查問卷、留下的微信賬號等等)。
您可以將這些信息映射成為用戶的描述信息(屬性)或用戶的行為信息,并存儲起來形成用戶檔案(最終形成的結果如下圖示意)。
注意:從這一步開始,你就需要一個存儲了用戶信息和用戶行為信息的數據庫系統(tǒng),它能夠支持你快速的進行接下來的各種分析和探索,直至形成用戶模型。如果您團隊的技術人員沒有時間為您搭建這樣的系統(tǒng),您可以考慮引入類似于諸葛io這樣的分析工具,它可以幫您存儲用戶及行為數據,以方便查詢使用,您還可以在您的App或網站中集成諸葛io的SDK,方便的記錄用戶的行為數據。
然后,根據已獲得的認知和經驗對用戶分群,這些用戶群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比如,你覺得用戶也許可以分為孩子、媽媽、爸爸和祖輩等四類,或者你認為購物的用戶可以分為男女兩類,那就根據數據劃分好了。如果在諸葛io中,您可以通過定義用戶群實現(xiàn)(如下圖)。
接下來,您就要對上一步的用戶群逐個進行分析,并嘗試從中發(fā)現(xiàn)顯著的行為模式。
對于每個用戶群,分析步驟如下:
從用戶群中隨機選取一些用戶(一般根據您的時間情況,可以選取幾十到上百個用戶,建議最少不低于30個);
逐個用戶解讀其屬性特征和行為記錄,努力通過這些數據還原出用戶的真實使用場景和過程,并嘗試推測其目標。在解讀的同時,隨時記錄你發(fā)現(xiàn)的有趣的行為模式、以及不解之處。(注意,這一步的工作至關重要,對用戶及其行為的感性認識是后續(xù)工作的基礎。要記?。鹤x用戶如讀書,讀其百遍、其義自現(xiàn)!)
根據上面步驟中發(fā)現(xiàn)的典型行為模式和場景、目標的推測,對用戶群進行更細致的劃分。比如,你發(fā)現(xiàn)一些用戶會定期采購大量的辦公用品(有趣的行為模式),并推測這些人可能是企業(yè)行政部門的采購人員,他們要根據其他員工的需求定期完成采購任務(場景和目標),那么你就可以將這群人劃分出來,作為一個單獨的用戶群(候選的用戶模型),進行后續(xù)的研究。(如下圖示例)
對上一步形成的候選用戶模型(用戶群),對其屬性和行為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初步驗證您的猜想。(如果使用諸葛io,您可以通過用戶群的「群體畫像」、「行為(事件)概覽」等功能快速完成所需分析,如下圖所示)
接下來,對上面形成的每個候選用戶模型,進一步完成其目標和動機的推測。同樣,在過程中有任何不解之處,請記錄下來。
從每個用戶模型中選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用戶,進行訪談或調查,以消除您在前面研究中遇到的不解之處。在這一步,如果您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那么可以多選一些用戶,并盡可能的做現(xiàn)場的訪談和觀察;如果您時間和資源有限,那么可以少選一些用戶,或者采用電話、問卷等方式完成訪談,對于配合度較高的用戶,可以考慮采用錄屏或QQ遠程協(xié)助之類的工具觀察用戶的真實行為。因為您在前面的步驟中已經對用戶的真實行為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這一步,您可以不必嚴格的執(zhí)行Alan Cooper的用戶研究方法,從而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但是,如非特殊情況,請盡量不要跳過這一步。記住:哪怕是與用戶進行很少量的溝通,也有助于發(fā)現(xiàn)未知的問題,這是非常值得的。
在完成了上面的工作之后,接下來,您就可以對候選用戶模型進行逐個的審視和修正。 合并相似的,補充不完整的,采用敘述的方式描述每個用戶模型,并為其選擇適當的照片,這樣就得到了本次迭代的用戶模型(如下圖示例,圖片來自網絡)。您可以用這個模型指導界面設計、與團隊溝通……
***,根據您的認知變化和產品需要,可以在合適的時機對之前得到的模型進行新一輪的修正。 修正的過程和前面相同,可能您會在幾次產品迭代中穿插進行一輪用戶模型的迭代,時間越久,用戶模型就越接近真實的用戶情況。
小結
本文提供了一種借助行為數據和工具快速、迭代的構建用戶模型(Persona)的方法,這套方法與傳統(tǒng)的用戶模型構建方法相比損失了一定的質量但效率更高,更適合今天的互聯(lián)網團隊的工作方式和節(ji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