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些大齡程序員都做了些什么
最近的朋友圈不斷被996、 裁員、大齡程序員的出路等話題刷屏,我在想國外的大齡程序員情況如何呢?
對于普通的程序員,我也沒有一手的資料,但是對于一些牛人,我在wikipedia上搜索了一些他們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
- Guido van Rossum 在35歲時創(chuàng)造了Python。
- James Gosling 在40歲創(chuàng)造了Java。
- Brendan Eich 在34歲創(chuàng)造了JavaScript。
- Bjarne Stroustrup 在35歲時創(chuàng)造C++。
- Anders Hejlsberg 在40歲時創(chuàng)造了C#。
- Joe Armstrong 在 36歲時創(chuàng)造了Erlang。
- Larry Wall 在33歲時創(chuàng)造了Perl 。
- 作為最早的作者,Michael Widenius 在33歲時推出了MySQL。
- 作為最早的作者,Igor Sysoev 在34歲時推出了Ngnix 。
- 30歲的Dennis Ritchie 和28歲的Ken Thompson 發(fā)明了Unix。
- Ken Thompson以66歲的高齡和53歲的Rob Pike等人在2009年發(fā)明了Go語言。
- 當然,也有年輕的, Linus Torvalds 在22歲就寫出了Linux的***版。
-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在26歲就寫出了Ruby on Rails。
- ......
當然,上面列舉的都是大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永遠都是少數人,但是沒有雄厚塔底是無法支撐的,在這些偉大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背后,肯定還有無數的默默無聞的編程語言和產品,我相信這其中的大齡程序員肯定不少。
所以我的關注點是:為什么他們在三四十歲甚至五六十歲還能持續(xù)地貢獻呢? 而我們,為什么過了三十歲就充滿了職業(yè)危機感,得想著以后的出路,就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擔心被裁員呢?
想想也挺悲哀的,國內大學畢業(yè)一般是22歲,如果再上個研究生出來就25了,工作沒幾年就要面對這種窘境。
其實三十到四十歲之間應該是程序員的黃金年齡,度過了菜鳥階段,經歷過多個項目的風吹雨打,有著豐富的經驗,很強的洞察力,應該是創(chuàng)造力的***才對。 這樣的人應該被公司千方百計地留住,但現實是要面對如此巨大的生存壓力!
我想一個主要原因是:國內的互聯(lián)網行業(yè)主要在應用層激烈競爭。
得益于中國的海量用戶,網站的并發(fā)量,數據量都很大,對于架構設計、軟件開發(fā)、項目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挑戰(zhàn),也誕生了一些很好的開源軟件,在局部領域也有很大突破,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我們絕大部分公司離底層的核心技術還比較遙遠,主要在應用層和商業(yè)模式上折騰。
在應用層激烈競爭的結果就是程序員的可替代性比較強, 誰能加班誰上,誰性價比高誰上。
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我相信肯定有很多非常厲害的軟件天才,在三四十歲的黃金年齡做出厲害的成果。 只是還沒有合適的土壤讓他們去盡情地揮灑。他們的激情正在被996消磨,他們的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正在被現實生活扼殺。
之前有讀者留言說,和歐美相比中國還處于產業(yè)鏈的低端,各個行業(yè)都是如此,中國的崛起就是一代代人艱辛的勞動所帶來的。也許如此吧,希望下一代能好點, 00后估計逃脫不了這個宿命,不知道10后,20后的程序員能不能過上幸福生活......
【本文為51CTO專欄作者“劉欣”的原創(chuàng)稿件,轉載請通過作者微信公眾號coderising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