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做了大量的 HTML5 項目,遇到了很多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一些之前不具備的知識,所以這篇文章就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話題。
傳統(tǒng)的MPA
首先,說一個比較古老的東西,叫做 MPA。
MPA 的全稱是 Multi-page Application,意思是整個應用(站點)由多個完整的 html 構成。用戶在頁面 1 點擊跳轉,需要向服務端請求頁面 2,請求成功后渲染。而用戶返回時,相當于是點擊了瀏覽器的返回,頁面退回到之前的歷史記錄,并重新加載出來。
在這樣的模式下,頁面間切換慢、不流暢的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在移動端。
同時,它還產(chǎn)生了幾個小問題:
- 跳轉動畫:頁面間的跳轉無法實現(xiàn)轉場動畫效果。
- 如果前一個頁比較長,用戶滑動到頁面比較靠下方的位置后點擊,返回時,頁面無法默認停留在原位置。
- iOS 右滑返回產(chǎn)生問題,從頁面 1 跳轉到頁面 2,再從頁面 2 跳轉到頁面 3,右滑返回,會直接回到頁面 1 前的頁。
SPA
隨著對移動端體驗需求的提高以及技術的進步,另一種模式 SPA(Single-page Application)逐漸成為主流。
SPA 簡單來說,就是原來在 MPA 中的多個 html,現(xiàn)在被放在了一個 html 中,并被分成若干個片段。跳轉、返回的本質(zhì)變成了分段的「隱藏」與「顯示」。跳轉不需要反復對服務端進行請求,從而使得頁面與頁面之間切換更加快速流暢。
在這樣的機制下,跳轉與返回完全由代碼控制,所以可以通過代碼定義頁面轉場的效果、返回。
在設計轉場動畫時,我們需要留意的是導航欄是 Native 的還是 HTML5 的。如果導航欄是 Native 的,那 HTML5 頁面不包括導航欄,它相當于是網(wǎng)頁外的元素,不在轉場效果的設計范圍內(nèi)。
WebView
說 HTML5 的跳轉,就不得不說 WebView。簡單來說,WebView 是在 App 中用于顯示 web 內(nèi)容的容器。上文提到的 MPA 和 SPA,都裝在了這個叫做 WebView 的容器中。
用戶點擊頁面中的元素進行跳轉,除了前面的兩種方式外,還有第三種:新打開 WebView 的方式。在這樣的方式下,跳轉的本質(zhì)是 HTML5「告訴」Native,由 Native 執(zhí)行打開新 WebView,并在新 WebView 中加載頁面。
因為 Native 的機制,打開新 WebView 的同時,之前的 WebView 會被自然、完整地保留。所以這時,之前的幾個問題就變?yōu)椋?/p>
- 跳轉動畫:頁面間的跳轉動畫由 WebView 之間的跳轉動畫來決定。
- 返回后頁面停留在原位置:***支持。
- iOS 右滑返回:***支持。
不過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打開新 WebView 是一個資源消耗比較大的操作。如果我們在設計一個流程時,需要比較多的連續(xù)使用這種方式,需要和研發(fā)同學進行充分的溝通。
比較特殊的Replace
前述的三種跳轉,都會產(chǎn)生歷史記錄。MPA、SPA 的歷史記錄是在 HTML5 中產(chǎn)生,新開 WebView 中的記錄是在 Native 中產(chǎn)生。
在 MPA 或 SPA 中,如果跳轉時使用 Replace 方法,它會用新頁面替換之前的頁面,歷史記錄中沒有之前頁面的記錄。
這是一種特殊的跳轉方式,在設計一些不可逆的流程時可考慮使用。
多頁面回退
了解了上述的幾種機制后,我們來看一個小的應用場景──多頁面回退。
我們在實際業(yè)務中,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需求。假設我們有 1、2、3 三個頁組成的一個流程,在頁面 3 上有個「完成」按鈕點擊回到頁面 1。在不同的交互模式下,實現(xiàn)這樣的跳轉有著不同的機制。
1. SPA模式下的正常跳轉
這種模式是 3 個頁面都在一個 WebView 中。點擊頁面 3 中的「完成」按鈕,回退 -2 ,即回退 2 步歷史記錄,到頁面 1。
2. 新打開WebView
打開新 WebView 又分三種方式。
如果我們把 3 個頁面,拆分到 2 個 WebView 中,如下圖,點擊完成按鈕,即關閉自身所在的 WebView。
同樣是打開新的 WebView,如果我們按如下圖的方法拆分會稍微復雜。這時點擊完成按鈕,首先關閉自身所在的 WebView,當頁面 2「意識」到自己重新被展現(xiàn)時,自動退回 1 步到頁面 1。
每次打開新的 WebView,這時點擊完成,回退的本質(zhì)是 HTML5「告訴」Native 關閉多個 WebView。需要特別注意的是,HTML5 中實現(xiàn)這種方式不是天然具備的,它需要 Native 具有一次關閉多個 WebView 的能力。所以我們在設計方案時,需要了解清楚自家的 Native 是否有這樣的能力。
總結
以上,簡單說了幾種 HTML5 的跳轉方式。這些跳轉方式,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在設計方案時,需要根據(jù)實際的業(yè)務需求與技術的限制,來整體考慮解決方案。
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也有幾點小帖士分享給大家:
- 前后邏輯交織不復雜的單個頁面,可以考慮使用新 WebView 打開跳轉。
- 如果是一個任務型的流程,可以考慮將一個任務流包在一個 WebView 中,在任務內(nèi)使用 SPA 跳轉。不同的任務使用不同的 WebView。保持任務之間的關系清晰明了。
- 設計上需要著重表現(xiàn)頁面間轉場動畫的效果,優(yōu)先考慮使用 SPA 跳轉。
- 為防止流程過于復雜,盡量不要自定義關閉、返回的行為。保持關閉為默認的關閉行為,保持返回為默認的返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