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如何改變了混合云的面貌?
譯文【51CTO.com快譯】自公共云日漸盛行以來,就有諸多廠商試圖確保本地基礎架構和云基礎架構兩者相當。
OpenStack、CloudStack和Eucalyptus等開源項目旨在成為用于將企業(yè)數(shù)據(jù)中心與公共云無縫集成的混合云平臺。
由于在本地運行和云端運行的虛擬機管理程序及虛擬機管理器存在差異,因此工作負載的可移植性絕非易事。云突發(fā)(云輕松擴展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序所需資源的能力)仍是基礎架構設計師的幻想。
自2015年以來,容器和Kubernetes這兩大趨勢開始改變混合云的面貌。
容器運行時環(huán)境成為跨物理機、私有云和公共云運行工作負載的最基本部分。容器映像已成為軟件的首選部署單元。在許多方面,Docker和容器運行時環(huán)境成了虛擬機管理程序的替代者。在macOS上開發(fā)的容器化應用程序可以輕松部署在亞馬遜EC2、谷歌計算引擎(GCE)或Azure虛擬機中,無需更改代碼和配置。
如果Docker是新的虛擬機管理程序,那么Kubernetes成了專有虛擬機管理器的替代者。由于容器成了部署單元、Kubernetes成了編排管理器,業(yè)界終于就一種標準基礎架構層達成了共識。
Red Hat、VMware、Canonical、Mirantis、Rancher及其他供應商提供了在企業(yè)數(shù)據(jù)中心和公共云中都可以運行的基于Kubernetes的平臺。 Kubernetes的興起迫使阿里巴巴、AWS、IBM、谷歌、華為、微軟和Oracle等超大規(guī)模云供應商提供托管的Kubernetes服務。
管理Kubernetes的組織: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在確保商業(yè)實施符合標準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認證的Kubernetes一致性計劃確保每家供應商的Kubernetes版本都支持所需的API,開源社區(qū)版也是如此。對于使用Kubernetes的企業(yè)組織而言,一致性確保了安裝的一套Kubernetes與安裝的另一套彼此可協(xié)同操作,這讓企業(yè)可在供應商之間靈活地選擇。
CNCF還管理containerd項目,這是定義容器運行時環(huán)境的標準。只要容器運行時環(huán)境符合containerd規(guī)范,Kubernetes就能編排工作負載。containerd和Kubernetes的結合成為了現(xiàn)代基礎架構的基礎。
得益于標準化工作和一致性計劃,在桌面上開發(fā)和測試容器化軟件的開發(fā)人員可以放心地將其部署在運行Kubernetes的生產環(huán)境中。由于保證Kubernetes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發(fā)行版之間可以兼容,因而初創(chuàng)公司、中型公司和大企業(yè)迅速采用Kubernetes。
由于容器運行時環(huán)境和Kubernetes成為現(xiàn)代基礎架構的黃金標準,混合云的最初承諾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今年,我們已看到幾乎各大基礎架構供應商推出了基于Kubernetes的混合云平臺。這些新產品不僅可以管理在本地和各自的云平臺中運行的集群,還可以管理任何Kubernetes集群,包括部署在其他云環(huán)境中的集群。
IBM宣布推出IBM Cloud Paks(之前名為IBM Cloud Private)闖入這個領域,隨后谷歌在Cloud NEXT 2019大會上發(fā)布了Anthos。在VMworld 2019上,VMware宣布了Project Pacific和Tanzu Mission Control——該平臺集Kubernetes和vSphere的優(yōu)點于一身。最近,微軟推出了Azure Arc,它可以管理Azure自己的托管Kubernetes服務、AKS以及在Azure外面運行的Kubernetes集群。
這些平臺的共同點在于,Kubernetes處于混合戰(zhàn)略的核心位置。由于Kubernetes,這些混合云平臺不僅實現(xiàn)了工作負載可移植性,還提供了跨不同環(huán)境擴展工作負載的能力。
展望未來,Kubernetes將成為可以管理容器、虛擬機、遺留工作負載和現(xiàn)代應用程序的通用控制平面。
原文標題:How Kubernetes Has Changed The Face Of Hybrid Cloud,作者:Janakiram MSV
【51CTO譯稿,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譯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