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動性和供需分析比特幣價值
一場全球危機過后,世界有了新的變化。在2020年見證了比特幣的蛻變,這一蛻變并不是指其貨幣特性的轉變,而是它逐漸成為抵抗全球經(jīng)濟波動的避險資產(chǎn)。與2017年不同,比特幣的價格大幅上升很大原因是源于個人投資者推動,而2020年的主要動力來自機構投資者的支持。隨著流動性危機的持續(xù),比特幣的供應趨緊,持有者的強勁積累標志著反彈。
最近幾個月有不少深具影響力的報告提出了深入的見解。為了讓投資者更清楚了解比特幣以及它如何成為一項具有投資價值的資產(chǎn),希望促進有關論述,強化比特幣及其價值的論證,同時也會關注一些不可忽略的多方見解。由于坊間已有不少人解釋技術性的專用名詞或探討模擬投資組合,因此本研究不會集中討論該范疇。相反,我們認為從社會及政治層面論述比特幣的發(fā)展更為貼切。
交易量及流動性
隨著比特幣市場的普及和基礎建設得到大幅改善,其交易量及流動性也大幅提升。由最初簡單的點對點交易,再發(fā)展至今天,比特幣可在數(shù)百個中心化及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法幣、穩(wěn)定幣、加密貨幣及衍生品市場上交易。
雖然交易所蓬勃發(fā)展,為投資者提供不同的比特幣價格十分符合其去中心化特性,并可讓投資者作套利交易,但也另大眾難以斷定它的真實交易量。而更為復雜的是各個數(shù)據(jù)供應商使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及展示市場數(shù)據(jù)。根比特幣每天的交易量可相差由兩億美元至一百二十四億美元不等,視乎取得數(shù)據(jù)的來源而定。
供求關系
與股票不同,評估比特幣價值時并沒有企業(yè)資產(chǎn)負債表可供參考。相反,比特幣更像其他商品其價格受基本供應及需求影響。除此以外,它也同時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總流通量、長線與短線投資者的分布、開采過程及其他不能量化的因素。
至于這些新增的比特幣會在何時流通市場,將取決于價格走勢,尤其要考慮開采的成本,包括電費、營運費用、購買及翻新硬件。礦場的地點、所使用的硬件、規(guī)模、電費等也會影響比特幣開采的成本差異,而這些因素對于比特幣價格的實際影響則仍存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