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ID被車主群嘲:用心造電車,用腳寫軟件?
或許是上海一夜入冬的天氣讓故障集中爆發(fā),或許這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甭管什么原因吧,昨天,上汽大眾 ID 故障維權車主們發(fā)了一封公開信,把上汽大眾推上風口浪尖。
在這封公開信中,車主集中反映了上汽眾 ID 系列車型這樣幾個問題:
1、車機頻繁斷網(wǎng),各種故障碼隨機出現(xiàn),導航及 CarPlay 功能不能使用。娛樂系統(tǒng)不能使用,車機頻繁重啟。
2、大小屏幕雙黑,所有行車信息消失(包括時速、電量、動能回收、自動駐車、空調、駕駛輔助、故障提醒、導航及娛樂系統(tǒng)等信息),倒車影像消失。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失效,安全帶提示音消失,全車各種聲音提示消失。
3、部分車輛通電后全車故障碼爆出,車輛無法啟動,無法行駛。
車主們也是真的有才啊,公開信要求上汽大眾召回故障車、公開道歉外,更有意思的是公開信的開頭——極盡奚落之能事,搞得上汽大眾顏面盡掃。信里是這樣寫的:
上汽大眾 ID 車系上市以來,銷量一直不溫不火。廣大 ID 車主們頂著全網(wǎng)的歧視和嘲笑,秉著對百年大眾的信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 ID 車輛,希望用事實回應友商車主們的質疑,但結果卻被大眾狠狠打臉。
百年大眾品牌,何以在今天智能車時代被搞得如此灰頭土臉?作為最早投身軟件研發(fā)的傳統(tǒng)車企代表,大眾為何沒有交上一張漂亮的考卷?大眾的電動車系—— ID 系列,怎么這么不能打?
大眾電動車銷量處于什么梯隊?
雖然車主吐糟 ID 系列銷量不好,但客觀來說,大眾 ID 的市場表現(xiàn)還是不錯的。
縱觀大眾今年前三季度的表現(xiàn),其電動車——ID 系列第三季度全球銷量 14.93 萬輛,同比增長 22.3%;前三季度累計銷量 36.64 萬輛,同比增長 25%。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眾汽車電動車銷量的快速增長中,中國市場提供了相當大的貢獻。其中國市場第三季度銷量 4.92 萬輛,同比增長 70.8%;前三季度累計銷量 11.27 萬輛,同比增長 139.3%。就增速而言,在大眾的三個主要銷售區(qū)域,中國市場的銷量增速最快,超過歐洲和美國。
當然這一表現(xiàn),還無法與中國本土電動車市場銷量抗衡。中國乘用車聯(lián)席會最新公布的銷量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一汽大眾 ID.4 CROZZ 銷量 18018,只能排名第 22 名,而排在第一名的宏光 MINIEV 銷量是 150435。
必須承認,大眾電動車在合資品牌里表現(xiàn)是很亮眼的,銷量也不錯,只是還無法與本土電動車品牌抗衡。中國電動車市場,還是國產(chǎn)品牌的天下。
大眾的問題,或許是傳統(tǒng)車企的通病
面對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大勢所趨,大眾的反應在一眾老牌車企中不可謂不快,只是做多錯多,其軟件化進程反而廣受詬病。
不久前,大眾集團旗下負責大眾品牌的托馬斯·謝弗,在接受德國《汽車》雜志專訪時坦言:其車機系統(tǒng)——MIB 3.0 系統(tǒng)還存在諸多問題。
“大眾官方非常明白 MIB 3.0 的適配軟件存在問題以及存在哪些問題,并且很清楚如何修復這些bug——最新的車機 OS 3.0 版本升級,最早將于 2022 年末通過 OTA 方式進行更新。”
對于大眾的軟件系統(tǒng)如何掣肘,還有一個著名的例子——ID.3 本應在 2020 年 8 月上市,然而此時車輛已經(jīng)批量下線了超過 1 萬輛,系統(tǒng)軟件卻仍在趕工,每天能找出 300 多個 bug。雪上加霜的是,ID.3 的 OTA 功能尚未完善,等軟件系統(tǒng)完工,大眾的工程師還得對這 1 萬多輛車逐一進行手動更新。
今年 7 月,德國媒體曾經(jīng)爆料稱,由于適配軟件的開發(fā)延期,包括保時捷 Macan EV、奧迪 Q6 e-tron 等,大眾集團旗下多款重要車型被迫推遲發(fā)布。
對于大眾在軟件上暴露出的問題,有人說是其過于激進的軟件研發(fā)策略所致,什么都要自主研發(fā)并不現(xiàn)實。但是大眾的問題,何嘗不是傳統(tǒng)車企們的通病。
相對于造車新勢力們來說,傳統(tǒng)車企的智能化進程是有歷史包袱的,燃油車市場還是其巨額利潤所在,他們很難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上孤注一擲。
另外,軟件研發(fā)背后需要人才的支持,這類人才在汽車行業(yè)一直是稀缺資源,這是傳統(tǒng)車企的困境,也是全行業(yè)的困境。
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內(nèi)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智能車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