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北極熊毛衣”登Science,保溫效率達羽絨服5倍
最近,一波又一波寒潮接踵而至,羽絨服成了人們過冬的必備物品。
而浙大研制了一種新型材料,不僅保暖而且比羽絨服更輕薄耐用,論文已經登上了Science。
它模仿了北極熊毛的結構,僅用五分之一的厚度,就能達到和羽絨一樣的保暖效果。
圖片
這款“北極熊毛材料”名為EAF,由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柏浩教授課題組研制。
除了優(yōu)異的保溫性能,它還具有1600%的延展能力,完全滿足用來織造的需求。
而且重復拉伸或水洗后,依舊可以保持原有的保溫性能。
那么,EAF的保暖效果究竟有多強呢?
既保暖又“抗造”
首先,研究人員測試了EAF未被加工成毛衣時的保溫性能,并與常見的尼龍、滌綸(PET)、羊毛三種材料進行了對比。
研究者將這四種材料放置在恒溫40℃的熱臺上,待材料外表面溫度趨于穩(wěn)定后使用紅外相機對其進行測溫。
測得的外表面溫度越低,即和熱臺的溫差越大,說明材料從熱臺吸收的熱量越少,也就是熱絕緣性越強。
結果顯示,EAF的溫差達到了8℃,保溫性能超越了其他三種材料。
圖片
進一步計算結果表明,EAF材料的熱導率僅為26.9±1.8mW/(m·K),遠低于尼龍的91.2±1.6和滌綸的98.3±1.9,以及羊毛的38.9±1.1,擁有更好的保溫效果。
研究者接著又把EAF和羽絨進行了對比,結果是兩者的保溫效果接近,但EAF的厚度僅為羽絨的1/5。
圖片
將材料織成衣物后,研究者讓受試人員在零下20℃的環(huán)境下分別穿著用EAF做的“北極熊毛衣”、羽絨服、羊毛衫和棉質毛衣,對其外表面溫度進行了測定。
外表面溫度越低,說明從內部(受試者體表)散發(fā)出的熱量越少,更多的熱量被“鎖”在了內面。
結果“北極熊毛衣”表面溫度為3.5℃,保暖性能大幅超過了羊毛衫和棉質毛衣,也小幅超過了羽絨服(但是前者更?。?/p>
圖片
除了優(yōu)異的保溫性能,EAF材料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很出色。
比如上圖中最右側的結果是將EAF水洗之后測試的,說明了其保暖性能不會因水洗而降低,體現了良好的抗水洗性。
EAF的抗拉伸性能,外殼厚度為140微米的EAF材料可以承受16倍的伸長和高達12.7MPa的拉伸強度。
這相當于在1平方米的EAF材料上掛上超過1噸的重物,依然不會發(fā)生斷裂,混凝土的拉伸強度也不過2-5MPa。
圖片
并且這種拉伸不會造成保溫性能的損失,研究人員對EAF材料反復拉伸到10倍長度,重復一萬次后溫度并未發(fā)生明顯變化。
圖片
此外,EAF材料還具有易染色、易編織、穿著舒適等優(yōu)點,非常適合用作服裝材料。
圖片
而在這些優(yōu)異性能的背后,“北極熊”功不可沒。
靈感來自北極熊
北極熊能在冰天雪地的環(huán)境中長期生存,一定離不開身上的毛發(fā)。
受這一點啟發(fā),研究人員對北極熊毛發(fā)進行了分析,結果真的發(fā)現了特殊結構。
他們觀察了北極熊毛發(fā)的電鏡照片,發(fā)現它是一種兩層結構,外層是致密的殼,內部則是疏松多孔的構造。
圖片
進一步探究表明,這兩部分各司其職,外殼負責保證機械性能,內核則起到隔熱保溫的主要功能,同時外殼對內核也有保護作用。
按照這一思路,研究人員分別對EAF的外殼和內核進行設計,將保溫功能與機械功能分離,避免了功能之間的制約。
其中,EAF的內核是含有大量亞微米級孔隙的高分子氣凝膠,能從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個維度一同阻隔熱量的損失;外殼則采用了現有的熱塑性聚氨酯橡膠(TPU)材料。
圖片
制備過程中,首先將殼聚糖在1%的冰醋酸水溶液中溶解,比例為每100mL醋酸溶液加入3.7g殼聚糖。
然后將殼聚糖溶液通過泵壓入金屬環(huán)孔,在環(huán)孔冷區(qū)中凝固成冰肪材料,再經過馬達拉取成凍融纖維,就得到了EAF的內核。
之后則是用TPU溶液對內核材料進行包裹,TPU溶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比例為每100mL溶劑中加入15g的TPU。
包裹完成后,通過恒溫熱風系統(tǒng),在80℃左右的溫度下將溶劑蒸發(fā),于是外殼TPU層重新回到固態(tài),就完成了EAF的核殼結構。
圖片
將此時的復合纖維進行凍干,以充分脫除水分,EAF的制備就大功告成了。
圖片
你期待穿上這件“北極熊毛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