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

Intel曾經(jīng)也敗過!回憶AMD史上的經(jīng)典CPU

運維 服務器運維
前言:2011年10月,倍受關注的AMD新一代CPU——FX系列(推土機)終于發(fā)布了,作為AMD醞釀已久、也是近十年來最大革新的CPU,自計劃宣布開始便受到網(wǎng)友的高度關注,并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再次“一鳴驚人”,以“FX”之名再創(chuàng)輝煌。

 前言:2011年10月,倍受關注的AMD新一代CPU——FX系列(推土機)終于發(fā)布了,作為AMD醞釀已久、也是近十年來最大革新的CPU,自計劃宣布開始便受到網(wǎng)友的高度關注,并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再次“一鳴驚人”,以“FX”之名再創(chuàng)輝煌。

  可惜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AMD FX的性能沒有達到預期,讓很多網(wǎng)友、尤其是AMD粉絲們非常失望......當然,AMD也有過很多經(jīng)典CPU,也有過打敗Intel的輝煌歷史,讓我們先忘掉當前的失望,回到過去,看看AMD最經(jīng)典的CPU、聊聊AMD那一段段光輝的歷史。

  上次新賽揚的評測中,筆者提到的“那一年”,即1998年,DIY電腦崛起的美好年代,引起了很多網(wǎng)友的共鳴。話說當年桌面CPU市場“群雄逐鹿”,Intel、AMD、Cyrix、IDT(其CPU品牌WinChip)多家廠商競爭,而Intel憑借著自身優(yōu)勢,在產(chǎn)品和市場占有率上均遙遙領先其他對手。

  不過一年之后(1999年),AMD卻改變了CPU市場的格局,并開始為自己書寫一段段光輝的歷史,本文的故事就從這一年開始說起.......

2、1999-2000年,AMD Athlon的傳說開始

  1999年6月,AMD發(fā)布了一款改變CPU市場的產(chǎn)品,那就是基于K7微架構的Athlon(速龍,俗稱:阿斯龍,代號:Pluto),Athlon、K7的傳說開始。

  經(jīng)典產(chǎn)品:Athlon 500、Athlon 1000。

1999年,Athlon誕生,第一次超越Intel:

 
Slot A接口的Athlon, 它讓大家重新認識AMD

  第一款Athlon基于Slot A接口,可能新一代用戶都沒見過吧,250nm工藝,500MHz主頻,200MH在的FSB,綜合性能超越同主頻的Intel Pentium III(代號Katamai),讓當時所有DIY用戶都為之震驚,當然最驚訝的莫過于Intel了。要知道上一代的K6-2/3,相比Pentium II還要差不少呢。什么叫“一鳴驚人”?這就是了。

 
安裝散熱器后的Slot A Athlon

  Athlon不是沒有缺點,發(fā)熱量很大。另外,跟風Intel采用了Slot接口也是一大敗筆,半速二級緩存,過渡型接口,沒什么升級潛力,Intel很快又轉回Socket接口了。但是瑕不掩瑜,Athlon(Pluto)讓AMD在產(chǎn)品上第一次超越Intel,讓當時全世界PC用戶重新認識AMD,意義重大。

2000年,1GHz之爭,Athlon使AMD再獲勝:

 
Athlon(代號Orion),首次達到1GHz主頻

  1999年底,Athlon(代號Orion)面世,是Pluto的180nm工藝改進版,仍采用Slot A接口,頻率止步1GHz。那時單核時代,頻率是CPU最重要的性能指標,而當時頻率逐步接近標志性的“GHz”,Intel和AMD想搶先發(fā)布1GHz的CPU。結果,這個標志性1GHz CPU在2000年3月由AMD首先發(fā)布,型號就是這款Athlon 1000。

 
在頻率競賽中,AMD Athlon首先達到1GHz,美名載入史冊

  之后Intel發(fā)布了更高頻的Pentium III 1.13G,結果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問題,要緊急回收處理。這樣,AMD首先達到1GHz的美名被載入了CPU的史冊,AMD再次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但是,此時Intel已經(jīng)切換到新Pentium III(Coppermine,銅礦),性能再次走在AMD前面,不過AMD已經(jīng)準備好產(chǎn)品應對了......

  編輯點評:Slot A接口的Athlon,更多的是象征和市場的意義,實際上由于Intel的影響力、價格、貨源等因素,真正用上這批CPU的用戶不多。但是第一次超越Intel、首先達到1GHz的等事跡,讓大家重新認識AMD,對之后的市場造成深遠的影響。此時,Intel和AMD爭霸的CPU格局形成。

#p# 2、2000-2001年,“速龍” +“鉆龍”,雙龍出海

  如果說Slot A接口的Athlon更多的是象征意義的話,那么2000年Socket A接口的Athlon(代號Thunderbird,雷鳥)就是真正讓速龍普通的先鋒,面向入門用戶的Duron(代號烈火)一起,殺了Intel一個措手不及。

  經(jīng)典產(chǎn)品:Athlon 750(雷鳥)、Duron 600。

2000年,Athlon(雷鳥),P3的勁敵:

 
Athlon(雷鳥),P3(銅礦)也不是對手

  2000年,話說當時Intel Pentium III(銅礦)憑借內(nèi)置全速256KB二級緩存,重新奪回性能寶座,盡管回歸Socket接口,但通過各樣山寨轉接卡,可以用在老的Slot 1主板上,給予AMD一下狠狠的回擊。但是AMD也準備好應對的產(chǎn)品了,那就代號Thunderbird(雷鳥)的Athlon。

 
雷鳥的最佳搭配:VIA KT133主板,你曾經(jīng)擁有嗎?

  Athlon(雷鳥)采用180nm工藝,集成全速256KB二級緩存, 采用Socket A接口,相比新Pentium III,頻率相近時旗鼓相當,不過往往雷鳥的主頻更高。更重要的是,Athlon價格只有P3的2/3,主板也更便宜,主打性價比受到DIY用戶的青睞,AMD以及Athlon被更多用戶所認識。那時雷鳥的最佳搭配主板?當屬VIA(威盛)的KT133系列主板了,這樣的經(jīng)典組合,你有過嗎?

2000年,Duron(烈火),詮釋高性價比:

 
主打入門市場,AMD Duron成為性價比之王

  盡管從1999年開始,Athlon對Pentium III構成威脅,但面對Intel入門級的Celeron系列,AMD一直沒有產(chǎn)品應對,這可是龐大的市場啊。2000年6月,AMD針對入門市場推出了Druon(鉆龍,俗稱:毒龍,代號:Spitfire/烈火)品牌。這是AMD首次針對市場劃分CPU品牌。

  Duron相比Athlon最大差別是只有64KB二級緩存(緩存延遲也一致,而賽揚緩存延遲比P3大很多),外頻保持在100MHz,面對Intel當時只有66MHz外頻的“賽揚II”,可謂輕松拿下,叫板低頻的P3,而價格卻很多便宜,其高性價比迅速成為很多DIY用戶的首選。

“黑盒”鼻祖,Duron +“鉛筆”,破解倍頻

 
Duron之“鉛筆破解”,輕松超頻

  Duron之所以受到DIY用戶追捧,除了性價比外,另一個原因是其強大的超頻潛力。早期Duron沒有鎖定倍頻,可謂AMD“黑盒”版CPU的前身,輕松超頻,600MHZ可超頻到900MHz甚至1GHz,超頻后足以叫板1000-2000元的P3和雷鳥,所以那時超頻的含金量很高。AMD很快就采取措施,鎖定倍頻。

  但是,后來有DIY玩家發(fā)現(xiàn),可以DIY破解倍頻,最簡單只需要一支“鉛筆”就可以實現(xiàn),這就是著名的“鉛筆破解”。500多元的CPU,擁有1000-2000元的使用價值,超頻后感受到性能提升,那種心情相信經(jīng)歷過的DIY用戶都深有體會吧。當然,前面提到的KT133系列主板(尤其是KT133A)也是功不可沒,那時也是VIA的巔峰時期。

 

Athlon和Duron沒有缺點嗎?

  要說Athlon和Duron的缺點嘛,還是有不少的,不支持SSE指令(還好那時支持該的軟件很少,現(xiàn)在是必須用到的)、發(fā)熱量巨大(超頻后更需要強力散熱器)、核心容易破碎、主板有一些小兼容性問題等,還有Duron的破解也給予JS打磨的機會,獲取更高利潤。


  編輯點評:2000年,Socket A接口的Athlon(雷鳥)和Duron(烈火)的雷火攻勢下,在DIY市場AMD從Intel手上搶走了很多份額,產(chǎn)品可謂叫好也叫座,AMD在用戶群中建立起很高的知名度與美譽度。那一年,Intel那邊意外連連,1.13G P3要回收、820主板出問題、第一代P4各方面都不盡人意。

#p#  3、2001-2003年,速龍XP時代,巴頓成為經(jīng)典

  時間來到2001年下半年,Intel高端向Pentium 4切換,雖然第一代P4性能平平,同頻甚至比不過P3與Ahtlon,但那時P4頻率已經(jīng)達到2.0G,相比只有1.4G的Athlon還是有優(yōu)勢的。入門級Intel也把Celeron的外頻拉倒100MHz,提高競爭力。

  面對這樣的狀況,AMD知道“雷鳥”不能再和P4玩頻率戰(zhàn)了,Duron不支持SSE很快也要吃虧,于是拿出加入了SSE指令,發(fā)布了Athlon XP和新的Duron。2002-2003年,Athon XP經(jīng)過兩次主要升級(Thoroghbred-B和Barton),造就了多款經(jīng)典產(chǎn)品。

  經(jīng)典產(chǎn)品:Athlon XP 1700+/1800+、Athlon XP 2500+(巴頓)、Duron 1600。

2001年,Athlon XP誕生,新的命名方式:

 
頻率不是唯一標準,AMD以PR值命名Athlon XP

  2001年10月Athlon XP(Palomino)發(fā)布,XP是eXtreme Performance的縮寫,也剛好能借助微軟即將發(fā)布的Windows XP系統(tǒng)之際宣傳,事實上這樣的效果非常成功。Athlon XP相比Athlon主要加入了SSE指令支持,并引入PR值來命名自己的產(chǎn)品型號。

  Athlon XP采用PR值命名的原因

  那時Pentium 4提升頻率太容易了,當時主頻決定性能的概念已深入民心,面對提升頻率較容易的P4,Athlon是追不上的。于是,因此AMD引入PR值方式,AMD的解釋是以Athlon 1G為標準來標PR值的,但實際無疑是針對P4的,例如Athlon XP 1700+,寓意性能大于1.7G的P4,而實際上Athlon XP相比第一代P4確實有優(yōu)勢。

面對第一代P4,同PR值的Athlon XP性能更強、性價比更高,還率先支持DDR內(nèi)存,與當時VIA的KT266主板成為絕配,并且很多KT133A主板可以支持。AMD也聽取了用戶意見,如加了護墊防止核心被壓碎。最初的Athlon XP還是采用180nm,發(fā)熱量大、超頻潛力也一般,在DIY用戶中的口碑一般。

2002年,新版Athlon XP發(fā)布,以性價比大展拳腳:

 
Athlon XP(Thoroughbred),“賽揚4的價格,P4的性能”

  2002年,在Intel第二代130nm的Pentium 4(Northwood)和“賽揚4”的打壓之下,AMD粉絲們都等待130nm的Athlon XP(Thoroghbred),希望它能力挽狂瀾。雖然粉絲們等來的不是王者歸來,但卻是高性價比的Athlon XP。

  “賽揚4的價格,P4的性能”,那時DIY用戶這樣形容Athlon XP,并且它有很強的超頻潛力,特別是后面Thoroghbred-B版Athlon XP 1700+/1800+,受到DIY用戶的追捧,再次詮釋了性價比一詞,Athlon XP也在DIY群體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非常熱銷。

  2002年CPU市場格局

  2002年初,Intel發(fā)布了第二代130nm的Pentium 4(Northwood),加上支持DDR內(nèi)存、FSB提升到533MHz等一系列動作,P4的威力得以發(fā)揮,幫助Intel重奪性能寶座。同PR的Athlon XP面對第二代P4,開始力不從心了,這時AMD粉絲們都等待130nm的Athlon XP(Thoroghbred),希望它能力挽狂瀾。

  2002年中,130nm的Athlon XP(Thoroghbred)發(fā)布了,發(fā)熱量降低,頻率能繼續(xù)提升,可惜性能還是不敵第二代P4,那時P4達到3.06G了。Intel當時以P4與“賽揚4”加上嫻熟的市場策略對AMD進行夾擊,AMD變得被動起來。用什么應對呢?性價比!高頻Athlon XP牽制中端P4,低頻賣“賽揚4”的價格。這樣,AMD粉絲們雖然沒有盼來性能王者,但卻盼到了多款高性價比產(chǎn)品。

2003年,“巴頓”版Athlon XP發(fā)布,成為一代經(jīng)典:

  2003年初,AMD繼續(xù)升級Athlon XP,代號為Barton(巴頓,經(jīng)典出場了?。┖蚑horton,兩者區(qū)別是二級緩存,512KB和256KB。“巴頓將軍”仍是采用130nm工藝,首次內(nèi)置512KB二級緩存、FSB在333MHz或400MHz,搭配當時NVIDIA的nForce 2 Ultra主板,性能得到進一步增強,更加接近第二代P4。

  “巴頓將軍”仍是主打性價比,最超值的型號就是老一輩DIY用戶再熟悉不過的Athlon XP 2500+,內(nèi)置512KB緩存、擁有強大的超頻潛力、合理的價格,加上DDR-400雙通道內(nèi)存普及、NVIDIA的nForce 2 Ultra主板發(fā)布,這一套裝備買回去,價格與Intel的“賽揚4”平臺差不多,性能卻強得多了。另外,對DIY用戶更重要的是,在BIOS把外頻設置成200MHz,就變成了Athlon XP 3200+,這是K7平臺最強的代表!媲美P4 3.0G,而基本上2500+都可以超頻到這樣的頻率!

2003年,Duron最后的瘋狂,“開核”鼻祖,破解Athlon XP:


Duron最后的瘋狂,“開核”的鼻祖

  2002年低頻版Athlon XP主打入門市場后,就沒有了Duron的位置,這個品牌逐步淡出市場,不過到2003年下半年,Duron(代號:Applebred)又回歸了,價格還相當便宜。又有資深的DIY玩家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Athlon XP屏蔽二級緩存后的產(chǎn)物,對比之下只有CPU L2橋有區(qū)別。

 
連通L2橋,Duron變身Athlon XP

  這樣,動手能力強的DIY玩家,試圖把L2橋連接起來,結果二級緩存變回256KB,性能突飛猛進,成為Athon XP,再加上超頻,性價比之高可想而知了。由于需要很強的DIY能力,破解后不一定穩(wěn)定的,那時市場上有改好的版本,給錢JS就行。這是“開核”的鼻祖,也是Duron最后的瘋狂了。

 
nForce 2系列主板,升技NF7,經(jīng)典.....

  編輯點評:Thoroghbred-B的Athlon XP成為了高性價比的代名詞,而Barton版的Athlon XP把這個品牌推向最高峰,在眾多內(nèi)因外因影響下,造就了這一代經(jīng)典XP 2500+。由于NVIDIA的nForce 2強勢、VIA的不思進取,最終AMD平臺NVIDIA主板成為用戶的首選,VIA開始沒落。而“巴頓將軍”與nForce 2為AMD的K7平臺完美謝幕。

這樣的經(jīng)典平臺,你曾經(jīng)擁有嗎?是升技NF7嗎,呵呵?

#p# 4、2003-2005年,速龍64/FX出擊,王者歸來

雖然K7最終版Athlon XP口碑很好,但始終屈居在Pentium 4之下,那時雄心勃勃的AMD當然不甘落后,早在2001年便宣布了K8(代號Hammer)計劃,2003年8月,AMD終于發(fā)布了K8的Athlon 64,接下來幾年,AMD憑借K8的系列產(chǎn)品,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江山,并穩(wěn)坐了兩年多的性能寶座。

  經(jīng)典產(chǎn)品:Athlon 64 3000+/3200+(威尼斯)、Athlon 64 FX-55

2003年,Athlon 64發(fā)布,K8時代來臨:

 
Athlon 64發(fā)布,K8時代來臨

  2003年8月,AMD發(fā)布了新一代CPU——Athlon 64(代號:ClawHammer),基于全新的K8微架構,采用130nm工藝,包括內(nèi)置內(nèi)存控制器、支持SSE2指令、HyperTransport技術(沿用至今)等一系列重大改進,它還有一個重大意義,首款X86的64位CPU。仍沿用PR值命名,而這次PR值是名副其實了。

 
最初Athlon 64的一個敗筆,兩種過渡性接口

  第一批Athlon 64分為Athlon 64和Athlon 64 FX兩個版本,接口Socket 754和Socket 940兩個版本,代表型號是Athlon 64 3200+和Athlon 64 FX-51,最大區(qū)別是前者僅支持單通道內(nèi)存,后者則支持雙通道,并且需要不同的主板支持,分別面向主流和高端發(fā)燒市場??吹紽X了?是的,這個我們后面再介紹。面對Intel的Pentium 4C、4EE,互有勝負,畢竟后者有超線程技術,且產(chǎn)品比較成熟。

  由于產(chǎn)品定位、性能、配套主板和超頻潛力等原因,面對如日中天的Intel P4C,最初的Athlon 64在DIY用戶中沒有太大反響。但此時Intel還沒發(fā)現(xiàn)P4的潛在危機,AMD的Athlon 64只是初露鋒芒而已,后來將大放異彩,好戲在后頭呢。

2004-2005年,Athlon 64大放異彩,3000+又是一代經(jīng)典:

 
玩游戲、選AMD,Athlon 64 3000+/3200+又成經(jīng)典

  2004年6月,AMD吸取教訓后,對Athlon 64系列采用新的市場策略,推出Socket 939取代940和754(754后來用于入門級),降低售價,同時推出更多的型號完善產(chǎn)品市場。代號為Newcastle的Athlon 64終于支持雙通道內(nèi)存,搭配當時NVIDIA的nForce 4主板發(fā)起進攻,剛好那時Intel第三代P4設計的失敗,性能沒進步、發(fā)熱量巨大。而性能和功耗控制出眾的Athlon 64 3000+、3200+開始成為高端用戶的首選。

  到2005年,代號Venice(威尼斯)、采用90nm的Athlon 64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相對P4E),超頻潛力出色,還有游戲A64 K8微架構相對P4E開始有明顯優(yōu)勢,加上FX的光環(huán),諸多因素影響下,Athlon 64 3000+、3200+成為當時游戲玩家、高端用戶的首選!

2004-2006年,Athlon 64 FX,性能之王舍我其誰?

 
FX,曾經(jīng)是AMD榮耀、輝煌、最強性能的標識

  FX,一個記錄了AMD榮耀、輝煌以及最強性能的標識,一個只有極少數(shù)用戶能用上,讓人羨慕不已的標識。它在2003年作為最強Athlon 64誕生,PR值已不能顯示其強悍了,于是AMD采用另一套命名方式,最初的型號是Athlon 64 FX-51,前面提到了,面對P4EE是互有勝負,但這不要緊,AMD有信心遲早實至名歸拿下性能之王的。

  2004年,伴隨著Socket 939平臺推出,F(xiàn)X系列升級至FX-53、FX-55,更高的主頻、更強的nForce 4主板搭配,加上新軟件、新游戲的出現(xiàn),使FX-53、尤其是FX-55在游戲性能、日常應用性能超越P4EE,當時P4EE僅能在媒體處理、3D渲染部分應用上保持優(yōu)勢,性能之王終于實至名歸。再后來2005-2006年,F(xiàn)X-57、FX-60(雙核)等繼續(xù)笑傲江湖,讓AMD穩(wěn)坐性能寶座兩年多。不過,其售價也不斷刷新高,高達999美元。

 Athlon 64的成功,是因為Intel三代P4的失?。?/strong>

  時過境遷,現(xiàn)在回頭看,有Intel粉絲認為當時AMD的Athlon 64之所以成功,Intel三代P4(Presoctt)的失敗是一個重要因素。第三代P4性能相比第二代(Norhwood)沒有什么提升,反而功耗卻大得多,頻率沒有往上拉多少,多線程軟件、游戲沒普及,超線程沒起到作用。微架構上Athlon 64確實比P4更優(yōu)秀,至于多線程軟件、游戲沒普及,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時勢造英雄。用現(xiàn)在的標準來看,帶超線程的P4也許比Athlon 64更強,但可惜這些CPU早淘汰了。

  如果Intel拿當時筆記本的Pentium M到桌面,又是另一番景象?

  那時不少高端DIY玩家把Pentium M拿到桌面平臺用,不能否認其優(yōu)秀,Pentium M后續(xù)的Core 2更是大殺四方。但沒有如果,如果之后也有更多的如果,如果拿到桌面平臺,也不一定有后來的Core2呢??傊琁ntel是吸取了教訓,于是才會形成今天的CPU格局。

編輯點評:2003年,AMD的Athlon 64開創(chuàng)了家用64位CPU的先河,美名記錄在CPU史冊。到2004-2006年上半年,Athlon 64憑借著出色的性能,尤其是游戲性能,成為很多中高端用戶的首選,“威尼斯”核心的3000+、3200+成為了經(jīng)典。高端方面,Athlon 64 FX實至名歸地坐了兩年多的性能王座,這是AMD最為輝煌的兩年。

#p# 5、2005-2006年,K8閃龍出擊,速龍64“真”雙核稱霸

  2004-2006年初,在Socket 939的Athlon 64主打中高端市場,Sokcet 754則成為主打中低端市場的平臺,該平臺的Sempron以性價比制勝。2005年中,AMD還發(fā)布了Athlon 64 X2雙核CPU,性能繼續(xù)領先Intel,稱霸高端市場,直到2006年7月。在這段時間AMD還挑起了著名的“真假雙核”的言論。2004-2006年是AMD最輝煌的兩年。

  經(jīng)典產(chǎn)品:Sempron 2500+/2600+(754)、Athlon 64 X2 3800+、Athlon 64 FX-60

2004年,入門新品牌,Sempron登場:

 
Socket A接口的Sempron,只是Athlon XP換了個馬甲

  2004年8月,AMD針對中低端市場發(fā)布了全新的Sempron品牌,取代Duron原來的位置。這次Sempron橫跨Socket A/754/939三大平臺。首先Socket A平臺的Sempron是AMD在2004年下半年的入門主力,其實就是Athlon XP(Thoroughbred)換了名字而已。作為Celeron D的對手而存在,表現(xiàn)平平,沒什么經(jīng)典產(chǎn)品。

  關于Sempron的更多消息

  Sempron(閃龍)是AMD針對入門市場推出的品牌,可以說是Duron品牌的延續(xù)。初期,K8和K7兩條產(chǎn)品線都有Sempron的身影,其中K7產(chǎn)品線其實是Athlon XP直接改了名字而已,估計是不想影響Athlon的品牌形象,作為2004年下半年AMD入門平臺的主力。而K8產(chǎn)品線,有Socket 754(主力)和Socket 939(小量),2005年開始徹底取代K7平臺成為入門主力。

2005-2006年,Sempron(754)與C51主板,性價比制勝:

 
K8 Sempron(754)曾經(jīng)紅極一時

  2005年下半年,基于K8微架構的Sempron取代K7成為入門平臺的主力,最初是754平臺,到06年下半年升級為AM2平臺。Sempron擁有出色的能耗比與強大的超頻潛力,不少產(chǎn)品外頻能超上300MHz  以上,以最經(jīng)典的2500+為例,從1.4GHz超頻到2.1GHz是相當輕松的,產(chǎn)品價格便宜,很符合DIY用戶的要求。因此帶動了此也帶動了內(nèi)存市場,海力士D43、三星UCCC、英飛凌BE5/CE5等都是著名的超頻內(nèi)存。

  K8 Sempron成功,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NVIDIA的C51(GeForce 6100 + nForce 410 )整合主板,集顯性能不錯,價格便宜,兩者搭配如魚得水,相信不少DIY用戶還會記得當年的廣告:整合主板也能玩爽《魔獸世界》!這正是用戶需要的,這樣的經(jīng)典組合曾紅極一時。

2005年,Athlon 64 X2,進入雙核時代,稱霸市場:

 
Athlon 64 X2雙核,是AMD CPU歷史上最成功的CPU

  AMD曾率先發(fā)布1GHz CPU、率先推出X86-64位家用CPU,美名記錄在CPU發(fā)展史冊,對于雙核CPU,AMD能否再下一成呢?可惜,Intel在2005年5月26日,搶先AMD發(fā)布了桌面上第一款雙核CPU,Pentium D,雖然內(nèi)部是由兩顆Pentium 4共享FSB組成、后來還被證實為“高發(fā)熱、低性能”,但也是歷史上第一款雙核了。約1周后,AMD拿出了自家的雙核Athlon 64 X2。

 
Athlon 64 FX-60/62,對于大部分用戶那是遙不可及的夢啊

   Athlon 64 X2可以說是AMD歷史上最成功的CPU,憑借K8微架構的優(yōu)勢,功耗控制、雙核性能,都領先Intel的Pentium D。當年,Athlon 64 X2是多少DIY用戶夢寐以求的CPU啊。不過,它們也成為AMD歷史上除了A64 FX外最昂貴的CPU,最便宜的X2 3800+也要2500多元、最強的X2 4800+高達8000元......相當于今天Intel的i7了。

  當然,Athlon 64 FX系列也升級到雙核,就是最著名的Athlon 64 FX-60,繼續(xù)穩(wěn)坐性能寶座。而帶動Athlon 64 X2普及的,是2006年的Athlon 64 X2 3600+。

2005年,“真假雙核”之爭,AMD最輝煌時期:

 
AMD挑起的“真假雙核”的言論(上圖是“真假四核”時期的)

  雖然Intel發(fā)布了第一款雙核Pentium D,但其內(nèi)部是兩個P4整合而成,其綜合性能、功耗均完敗于Athlon 64 X2。這時,AMD挑起了“真假雙核”CPU的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大家的高端關注。后來,AMD還公開邀請Intel用CPU打擂臺,呵呵。Intel方面由始至終都是保持沉默。AMD自然成為了最大的得益者,既贏得了威望,也擴大了市場占有率。

關于Athlon 64 X2與Pentium D的比較

  首先性能上,Athlon 64 X2性能確實很強,但也不至于完勝Intel的Pentium D,至少在一些多媒體處理上,PD還是一直領先的,畢竟這類軟件都針對Intel CPU優(yōu)化。A64 X2最值得稱道的是游戲性能、多任務性能、日常應用性能(集成內(nèi)存控制器)。然后功耗上,PD漏電問題相當嚴重,發(fā)熱量、功耗相對A64 X2來說是一個“火爐”。價格上,A64 X2價格更高,一是產(chǎn)能不足、二是其性能夠強。

編輯點評:2005-2006年上半年,AMD以Sempron(754)主打入門市場,成績不俗。高端以Athlon 64 X2稱霸,大勝Intel的Pentium D,而Athlon 64 FX繼續(xù)穩(wěn)坐性能王座。這是AMD最輝煌的時期,64位、“真雙核”、高性能/低功耗等等,業(yè)界的風向標都趨向AMD。

#p# 6、2006-2008年,AMD磨難重重,羿龍/黑盒/三核

  2006-2008年,這段時期對AMD來說是重大的轉折點,恰好這段時期,也是AMD一段不堪回首的艱難時期,磨難重重地走了過來。那么這兩年間發(fā)生了什么大事,讓處于輝煌時期的AMD走下神壇呢?

  經(jīng)典產(chǎn)品:Athlon 64 X2 3600+、Athlon 64 X2 5000+/黑盒、Phenom X3 8450

2006年中,Intel Core 2橫空出世,AMD Athlon 64的傳說落幕...

 
Intel Core 2的出現(xiàn),讓Athlon 64的傳說落幕

  2006年7月,Intel新一代處理器Core 2橫空出世,其出色的性能與功耗控制,讓AMD的Athlon 64 X2瞬間優(yōu)勢全無,性能寶座重新落入Intel手上(直到今天),高端雙核市場由Intel重新主導,新的產(chǎn)品定價,讓Athlon 64 X2一夜暴降千元以上......AMD沿用了3年、最成功、最耀眼的FX品牌,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直到2011年,但......

2007年,Phenom登場,驚現(xiàn)TLB BUG,出師不利:

 
Phenom驚現(xiàn)TLB BUG,出師不利

  2006年中,Intel Core 2打敗了AMD的Athlon 64 X2,年底又發(fā)布了首款四核CPU,Core 2 Quad,趁勝追擊。大家都期待AMD下一代CPU的反擊。2007年底,AMD發(fā)布了新一代四核CPU——Phenom(羿龍),可惜性能還是比不過Core 2 Quad,功耗也更高。支持者失望之際,還爆出了TLB BUG,修復這個BUG還會損失性能,可謂出師不利。

關于Phenom的TLB BUG

  TLB(轉換后援緩沖器),這個BUG會影響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出現(xiàn)程序出錯甚至死機現(xiàn)象。初期的解決方法是BIOS修復,這樣會影響性能,本來性能一般的Phenom修復后性能更差了,自然少有人問津。到2008年初AMD才能從CPU層面上修正,相應的產(chǎn)品年中上市,型號以“5  0”區(qū)分,例如Phenom X4 9500,修復BUG的版本是Phenom X4 9550。

到2008年中,完美修復TLB BUG的Phenom上市,但此時Intel的Core 2已經(jīng)進化到45nm了......AMD也嘗試再挑起“真假四核”的言論,而Intel還是保持沉默,可惜“真四核”居然比不過“假四核”,這次網(wǎng)友也就不買再單了。Phenom X4帶來了第一代3A平臺——蜘蛛(Spider)平臺,由Phenom X4、790主板與HD3800顯卡組成。

2006-2008年,Athlon 64 X2轉戰(zhàn)性價比,“黑盒”5000+成經(jīng)典: 


Athlon 64 X2轉攻性價比路線,X2 3600+成為普及先鋒

  2006年下半年,在Intel Core 2強勢之下,AMD重新定位Athlon 64 X2,轉戰(zhàn)性價比路線,與Intel的Core 2和Pentium D進行競爭。此時,AMD把平臺切換至支持DDR2內(nèi)存的AM2平臺,取代939和754,接口又得到統(tǒng)一。

  此時雙核剛好開始普及,Athlon 64 X2 3600+就成了普及先鋒,較低的價格,不錯的性能與超頻潛力,相比Intel的Pentium D 915更受青睞,成為主流用戶的首選。


Athlon 64 X2 5000+/黑盒成為經(jīng)典

  2007年,AMD又針對主流市場發(fā)布了“黑盒”系列CPU,最大賣點是不鎖倍頻、輕松超頻,造就了Athlon 64 X2 5000+/黑盒這樣的經(jīng)典產(chǎn)品,默認性能強且超頻潛力不錯、價格合理,受到很多DIY用戶的追捧,也使“黑盒”系列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并一直沿用至今。后續(xù)還有Athlon X2 7750(基于K10微架構)黑盒,性能不錯,可惜發(fā)熱功耗太大了。

2008年,AMD發(fā)布獨家三核,策略制勝:


AMD獨家三核現(xiàn)身,新的對敵策略

  面對Intel Core 2雙核的強勢,Athlon 64 X2不是對手,Phenom X4對付有點自貶身價。于是AMD就想出一招奇兵——Phenom三核。以“三打二”,類似田忌賽馬的策略,多線程性能更強,而讓消費者也會認為三核更好??上в捎?5nm工藝限制,Phenom X3頻率太低了,那時支持三核以上的軟件、游戲甚少,加上Intel的市場策略,Core 2 E7系列始終更受青睞。

  盡管Phenom X3不能成為用戶群體中的經(jīng)典,但它是AMD獨有的、一種新的對敵策略,對今后的產(chǎn)品定位影響深遠,才有了后來經(jīng)典的Athlon II X3系列。

  2006年,AMD收購ATI之后的故事

  2006年7月,AMD宣布以54億美元收購當時全球第二大圖形核心巨頭ATI,意味著一個全新的AMD到來。收購ATI后,AMD在2007年進入最低迷的時期,CPU不給力,還要幫ATI收拾HD 2000系列顯卡的殘局。不過AMD挺過來了,后來主板芯片、獨立顯卡都是自己的產(chǎn)品線,口碑很好,780G主板、HD4850顯卡等等。之后還宣布了3A平臺和APU計劃。假如AMD沒有收購ATI,那絕對是另一番景象,當然,沒有如果的。

  編輯點評:2006-2008年,AMD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啊,被Intel的Core 2狂攻,Phenom出師不利,加上顯卡方面又被NVIDIA壓著。那個曾經(jīng)輝煌的AMD失去了光芒。不過,這段時間AMD主打性價比的策略還是成功的,獨有的三核、APU計劃等對今后影響深遠。

#p# 7、2009-2011年,速龍II和羿龍II,多核策略

  2009年,AMD終于走過磨難重重時期,進入45nm時代,發(fā)布了新一代的Phenom II和Athlon II,開始走多核路線。雖然Phenom II和Athlon II性能不足以打敗Intel的產(chǎn)品,但多核心、性價比、整合平臺等優(yōu)勢,還是能闖出一片天地。

  經(jīng)典產(chǎn)品:Phenom II X4 955、Athlon II X2 250、Athlon X3 440、Phenom II X6 1055T。

2009年,Phenom II出擊,3A平臺與性價比:

 
Phenom II X4,主打高性能、性價比與超頻

  2009年1月,AMD發(fā)布了新一代的Phenom II處理器,相比Phenom,更新45nm工藝,主頻提升、更大的三級緩存,性能更強、功耗也得到有效控制。雖然性能比不過Intel一代的Core i7/i5,但是AMD采用性價比、3A平臺與黑盒策略,不斷調價,其中Phenom II X4 955一直奮斗至今,仍是很多中高端平臺中的性價比之選。

  Phenom II X4帶來了第二代3A平臺——龍(Dragon)平臺,由Phenom II X4、790主板與HD4800顯卡組成。

2009年,Phenom II X3/X2,曇花一現(xiàn):

 
曇花一現(xiàn)的Phenom II X3/X2,不過卻成為“開核”先驅

  繼Phenom II X4之后,AMD針對中高端市場發(fā)布了Phenom II X3/X2,高性能三核/雙核CPU,相比Intel的Core 2 E8/E7有一定優(yōu)勢。不過Intel很快調整產(chǎn)品線應對,比如采用四核Q8、提高E7的主頻等。不久后AMD主攻多核策略,轉向Athlon II X4/X3,定位剛好與這兩款產(chǎn)品重復,它們在市場只是曇花一現(xiàn)。

  不過,這兩款產(chǎn)品卻帶來了一個在DIY群體中影響深遠的詞——“開核”......

2009年,Athlon II X2與780G/880G主板,十年一劍:

 
Athlon II X2,與780/785/880搭配成為入門首選

  正所謂“十年磨一劍,今朝露鋒芒”,還記得文章開頭、1999年AMD那個震撼IT界的Athlon嗎?剛好十年,AMD發(fā)布了Athlon II,涵蓋雙/三/四核心產(chǎn)品,雖然不再是高端產(chǎn)品,但AMD的高性價比策略,使它們大受歡迎。

  其中入門級的Athlon II X2雙核與780G/785G/880G主板組建的整合平臺更是紅極一時,相比Intel的Pentium與G41有很大優(yōu)勢,曾一度成為入門用戶的首選。

2009年,Athlon II X3/X4,多核出擊,再來“田忌賽馬”:

 
Athlon II X3,獨家三核,田忌賽馬壓制對手

  Athlon II雙核之后,AMD發(fā)布了Athlon X3/X4三核/四核產(chǎn)品,多核策略,與Intel的一代Core i3、Core 2 E7和Pentium E6再來“田忌賽馬”,在多線程、多任務應用上擁有絕對優(yōu)勢,受到用戶的好評,尤其是Athlon X3,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壓制著Pentium E6/G6。這樣Phenom X3開始的“田忌賽馬”策略,其前瞻性得到充分體現(xiàn)。直到現(xiàn)在,Athlon II X3/X4仍很受用戶好評。

2010年,Phenom II X6,六核平民化:

 
Phenom II X6,價格親民、六核普及先鋒

  2010年,桌面CPU邁進六核心時代,Intel首先發(fā)布六核Core i7,繼續(xù)穩(wěn)坐他的性能王座,所以價格自然也是天價。一個月后,AMD也發(fā)布了自家的六核Phenom II X6,相比當時的一代Core i7/i5,在多任務、多線程性能上有一定優(yōu)勢,定價在1000-2000元間,價格親民得多,其中千元出頭的X6 1055T成為六核的普及先鋒。

  Phenom II X6帶來了第三代3A平臺——獅子(Leo)平臺,由Phenom II X6、890主板和5800顯卡組建。

2009-2011年,“開核”時代的U,你曾經(jīng)擁有嗎?

  2009年,AMD發(fā)布的Phenom II X3,開啟了AMD CPU“開核”時代的大門,“開核”之所以能深入DIY群體,最主要原因是它是免費午餐,只需一個簡單的操作,電腦性能就有可能提升一個甚至幾個檔次了。之后兩年,陸續(xù)出現(xiàn)了很多經(jīng)典“開核”CPU,包括:Athlon X2 5000、Athlon II X3 440、Athlon II X2 220、Athlon II X4 640等等,下面我們列出其中兩款。(如果你還不了解何謂“開核”,點擊這里查看)

  經(jīng)典“開核”產(chǎn)品:Athlon X2 5000、Athlon II X3 440、Athlon II X4 640。


不足400元買千元性能:Athlon X2 5000

  AMD的Athlon X2 5000(45nm)被喻為AMD的“神U”,開核+超頻,使它搖身一變,成為可以匹敵千元四核的“FX 5000”,不少商家也提供了包開核服務,且貨源充足,受到DIY用戶的追捧。不足400元的Athlon X2 5000把“開核”熱潮推向頂峰,讓很多預算有限的DIY用戶也爽了一把。

 
四核變六核:Athlon II X4 640

  2011年,大家都在關注“推土機”、APU的時候,又一個“開核”CPU被發(fā)現(xiàn),Athlon II X4 640(新版),這次是四核變六核Phenom II X6,在“推土機”不是給力的情況下,更顯出這款CPU的超值。

  編輯點評:2009-2011上半年,AMD采用新一代的Phenom II和Athlon II反擊Intel,走出了Phenom時代的陰霾。雖然與性能王座無緣,但采用多核心、黑盒、性價比策略與Intel周旋,能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而那些“開核”CPU,在DIY用戶群體中更是受到追捧。在這兩年間,塑造出一個注重性價比的AMD。但是,大家還是期望2011年,AMD新一代產(chǎn)品能再給力,給予Intel狠狠的反擊。

#p#  8、2011年,F(xiàn)X/APU終于登場,充滿挑戰(zhàn)的一年

  2011年,本來對于AMD來說是最好、最有機會的一年,AMD醞釀多年的APU與“推土機”發(fā)布,F(xiàn)X品牌的回歸,應該可以給予Intel狠狠的一擊。但是今年卻成為AMD充滿挑戰(zhàn)的一年,APU產(chǎn)能不高、價格沒下來,F(xiàn)X表現(xiàn)讓人失望,CEO換人......

  經(jīng)典產(chǎn)品:A8-3850、Athlon II X4 640、FX-8150?。

6月底,A系列APU終于發(fā)布,改變?nèi)腴T獨顯市場,無奈產(chǎn)能問題:

  今年6月底,AMD正式發(fā)布醞釀多年的革命性產(chǎn)品——A系列APU,被劃分為A8、A6和A4三個系列,逐步取代Athlon II和部分Phenom II成為AMD今后的主力。對于A系列APU,CPU部分一般,但GPU部分性能相當給力,對500元內(nèi)的獨立顯卡構成重大威脅??梢灶A見,從A系列APU開始,入門獨顯將發(fā)生改變。

  關于APU的定義

  APU全稱是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s(中文名:加速處理器),它是由AMD收購ATI之后提出的,是CPU與GPU兩種異架構芯片真正融合后的產(chǎn)品,也是電腦里面兩個最重要處理器的融合,相互補足,實現(xiàn)異構計算加速以發(fā)揮最大性能。

可惜由于產(chǎn)能問題,AMD優(yōu)先給予移動平臺APU,桌面平臺遲遲不能大面積鋪貨,導致價格虛高,不能盡快普及。A系列APU產(chǎn)品是不錯的,如果價格能下來定能吸引用戶選購。

8月底,Athlon II X4 631臨危受命,出戰(zhàn)FM1平臺:

 
最便宜四核:Athlon II X4 631

  由于A系列APU產(chǎn)能問題,發(fā)布后桌面平臺遲遲未能鋪貨,采用全新FM1接口的A75主板成了擺設,在這樣的情況下,AMD臨時發(fā)布了Athlon II X4 631,定價僅500元,成為歷史上最便宜的四核CPU。

10月,AMD FX終于發(fā)布,萬眾期待,卻表現(xiàn)失望:

AMD新一代FX(推土機)性能表現(xiàn)沒達到預期

  AMD FX(俗稱:推土機),作為AMD醞釀已久、也是近十年來最大革新的CPU,自計劃宣布開始便受到網(wǎng)友的高度關注,并寄予了厚望,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給予Intel狠狠一擊的CPU,尤其是在今年一月,正式命名為“FX”的時候,一句“I Will Be Back!”讓網(wǎng)友、AMD粉絲們欣喜若狂,可謂萬眾期待。

  10月,幾經(jīng)跳票后,AMD正式發(fā)布了基于“推土機”微架構的FX,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F(xiàn)X的性能沒有達到預期,單核性能倒退、功耗也高、連售價也高。AMD FX帶來了第四代3A平臺——天蝎(Leo)平臺,由FX-8000、990主板和6900顯卡組建。

AMD FX與Intel Pentium 4相逢恨晚?

 
AMD第二、三、四代推土機計劃

  縱觀CPU歷史,筆者覺得AMD FX與2000年時Intel Pentium 4的遭遇確實有幾分相似啊。第一代P4采用新微架構,但也因為效能而失敗告終,但是第二代P4卻造就了這個金漆招招牌。而AMD也加快了研發(fā)步伐,從2012-2014已有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代推土機計劃。

  對于“推土機”,筆者還是那句話:“當年Intel的第二代P4能創(chuàng)造輝煌,為什么AMD第二代、第三代推土機就不能呢?即便歷史不能復制,但總可以借鑒的,AMD總不會一直重蹈P4失敗那部分的覆轍吧?,F(xiàn)在否定推土機還言之過早......”

9、2012年,AMD面臨怎樣的挑戰(zhàn)?

  2011年,對AMD來說本來是充滿機會的一年,卻臨著各種磨難與挑戰(zhàn)。2012年,什么樣的挑戰(zhàn)等待著AMD呢?AMD會發(fā)布第二代“推土機”(打樁機)與第二代APU,“打樁機”可以兼容AMD 9系列主板,而APU采用FM2接口,有消息指它將不兼容FM1主板,需要FM2接口主板支持。它們的對手,將會是Intel三代Core i系列(Ivy Bridge)......所以,2012年,AMD仍會面臨嚴峻的考驗。

  結語:從1999年到現(xiàn)在,10多年過去了,AMD曾經(jīng)在產(chǎn)品上打敗過Intel,也曾經(jīng)陷入困境。但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10多年來AMD一直給用戶帶來經(jīng)典的CPU,Ahlton(雷鳥)、Athlon XP(巴頓)、Athlon 64(威尼斯)等等,它們已成為一代PC用戶的記憶,那種升級機器之后的激動、超頻/開核后帶來的性能提升等等體會,每一個用過經(jīng)典AMD CPU的用戶,都會有共鳴吧。這種體會沒有天長地久,但曾經(jīng)擁有,足夠了。

  2012年,等待AMD也許是更強勢的Intel,要接受更嚴峻的挑戰(zhàn),但沒關系,所有的粉絲都希望AMD你能再次站起來,創(chuàng)造下一個輝煌!AMD,你能做到么?

 

責任編輯:張玉 來源: pconline
相關推薦

2019-03-18 15:56:56

IntelAMDCPU

2022-07-15 10:19:40

漏洞網(wǎng)絡攻擊

2018-02-01 11:14:20

CPUAMDIntel

2017-09-21 11:46:50

CPUIntelAMD

2017-12-14 11:19:40

IntelAMDCPU

2011-09-19 14:28:33

筆記本評測

2012-05-18 11:34:03

Titaniumcons

2012-05-18 11:29:55

Titaniumpros

2025-01-07 09:11:39

同步問題磁帶驅動器

2013-05-03 09:49:19

Intel收購AMD

2012-08-13 09:37:04

IntelAMDARM

2020-01-06 15:41:52

AMD IntelCPU

2017-10-10 14:40:55

核顯VegaIntel

2010-01-14 09:59:13

IntelAMD

2018-01-10 14:34:05

IntelAMD顯卡

2025-04-14 03:33:00

2016-09-13 23:19:25

windows 10IntelAMD

2020-09-22 12:11:14

AMDIntel華為

2015-07-06 11:18:40

游戲運營設計教程

2010-11-11 13:53:28

AMDIntel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