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莢王俊煜評Path:不做Facebook 才能超越它
你也許知道,在美國,有個叫Facebook的網(wǎng)站上市了,市值千億。這是一個對我們而言不存在的網(wǎng)站,但微博上有無數(shù)的人為它莫名興奮,也許是有更多的人開始幻想,自己將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中國的” Facebook吧,那個不存在的網(wǎng)站。
但Facebook真的那么重要嗎?至少對我來說不是。就在這個夜晚,我躺在床上習慣性打開的已經(jīng)是另外一個應用,Path。和Facebook 相比,也許Path 的名氣還很小,也許你還不知道它,但Path 真的很像是Facebook 最初的樣子——就是那個上面只有熟人和朋友、在中國還能打開的網(wǎng)站。
對,Path有許多地方和Facebook 是一樣的,它們都和人有關。在Path上,你也可以看到你的朋友說的話,拍的照片(當然,也經(jīng)過了很漂亮的濾鏡處理),去了哪家餐廳吃飯,跑步跑了多少公里。不同的是,Path上你看不到奇奇怪怪的游戲邀請,看不到半熟不熟的想不起來什么時候見過的人,看不到各式各樣的廣告條目。如果說Facebook是一個大廣場,就像周末的三里屯Village——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偶爾能遇到認識的人,Path更像在朋友家里的私人聚會,三五知己聊天瞎扯。
因為Path是一個真正關于朋友的去處。不管是海外的Facebook、Google+、Twitter,還是國內(nèi)的人人網(wǎng)、新浪微博,無處不在的都是“可能感興趣的人”在向你揮手,生怕你不小心與可能能說得上一兩句話的陌生人擦肩而過。Path不一樣,Path更像是這個社交時代的反社交異類。沒錯,在Path上你一樣可以加好友,但你只會加你熟悉的人,你真正在乎的朋友。甚至,為了不讓用戶亂加太多不大熟悉的人,Path剛剛發(fā)布時,規(guī)定每個用戶最多添加50個好友,后來調(diào)整為150個。
什么叫熟悉的人、在乎的朋友?Path很奇怪,它會幫你不斷自動發(fā)布自己的位置,自動發(fā)布你的睡覺時間和起床時間,自動告訴你的朋友你“夜不能寐”,自動告訴你的朋友你已經(jīng)看過他/她剛剛發(fā)表的小照片。是不是有點擔心自己的隱私?可如果是真正在乎的朋友,讓他們知道這些,又有何不可呢?也許,介不介意讓他/她知道自己有沒有偷偷熬夜,就是判斷真正朋友的標準吧。
因為有朋友,所以在Path上也可以看到好多在微博上看到的東西;好友雖少,可看的東西可不少。在微博上,你可不會看到你的朋友吐槽自己的老板,也不會看到有人透露自己正在偷偷找工作,也不會看到有人埋怨自己的男朋友如何不靠譜。但這些,在Path上都能看到。
就像好友一起吃飯的時候,八卦時候討論的那些東西一樣。在這個隱私大行其道的時代,Path 提醒著我們,“社交”的本原是什么。對待朋友,沒有什么好隱瞞的;真正的朋友,其實也不需要那么多的隔閡。
不要以為這是個小眾應用。4月份剛剛結(jié)束的融資,Path估值已經(jīng)達到2.5 億美元。當然,和Facebook的1000 億美元,或者是Instagram的10億美元比,這都是小兒科;但Path的用戶迄今只有幾百萬,就單個用戶代表的價值而言,遠比Facebook或Instagram高。Path代表性的界面設計,也已經(jīng)被廣泛抄襲。在國內(nèi),慢慢的也越來越多的公司,號稱自己做的是“中國的Path”。
只有不做Facebook,才有可能超過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