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盤點開發(fā)者在移動應用設計中常犯的五大錯誤
譯文【51CTO譯文】雖然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那些能幫你開發(fā)出完美應用的注意事項,但卻很少有人從負面角度提醒我們避開常見陷阱。作為對自己的警示,同時給大家提供借鑒,我列出這份五大失誤清單,希望大家能夠在為客戶設計應用程序時加以規(guī)避。對于這份清單的含金量我有充分的信心,因為身邊的朋友都對它的積極意義贊賞有加。好啦,閑話少敘,咱們這就進入正題。希望大家能夠抱著平和的心態(tài)認真閱讀,并在評論中與其他朋友交換意見。
1. 不要以設計網(wǎng)站的思路規(guī)劃移動應用程序
首先讓我們面對現(xiàn)實,沒人能簡單利用現(xiàn)有網(wǎng)站設計出廣受歡迎的移動應用程序。大家都知道,手機屏幕比臺式機顯示器要小得多,每寸空間都彌足珍貴,因此將大量來自企業(yè)網(wǎng)站信息及圖片一股腦塞進移動應用里絕對是行不通的。要想讓終端用戶擁有良好的使用體驗,我們必須以現(xiàn)有網(wǎng)站為基礎,通過“靈感”賦予應用程序亮點,同時將美觀簡潔的用戶界面引入其中。總而言之,既要保證功能性、又要考慮獨特性,白開水一樣的條目陳列絕對吸引不了用戶的目光。
2. 不要在應用程序中使用過多手勢操作
滑動此處、輕抓彼處、雙擊這里、拖拽那里、手指外推、長按、輕拍……我的媽呀,還讓不讓人用啦?雖然系統(tǒng)允許我們在應用程序中引入所有可支持的手勢動作,但把它們全部用上無疑會讓用戶一頭霧水、不知所措,這一點必須引起UI/UX設計師足夠的警惕。一句話概括:操作手勢越少越好。雖然手勢能夠給應用程序操作帶來新奇有趣且動態(tài)十足的積極效果,但千萬別由此而做過了頭——有時候好事與壞事之間只有一線之隔。我要提醒大家,不同型號的設備擁有不同的屏幕尺寸,而手勢也必須隨之做出調整。4英寸、7英寸乃至10英寸的平板產品都可能成為應用程序的運行平臺,而在大家伙上運作良好的操作方式很可能在小設備上變得令人惱火。再一次強調,手勢操作絕不能濫用。
3. 別過分追求多屏幕切換,簡潔才是王道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在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操作與多屏幕切換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返回最初打開的主界面。到底要怎么退回去?面對亂糟糟的眾多界面,我們不禁發(fā)出一聲憤怒的吶喊。而一旦換到手機平臺上,這類問題就不只是憤怒那么簡單了——它簡直是致命的大麻煩。有鑒于此,大家千萬別搞太復雜的使用體驗,多屏幕、多界面切換只會令人抓狂。真正經(jīng)典的應用程序都具有簡潔而明快的結構組織方式,用戶能夠在不超過三次點擊的情況下瀏覽應用的所有內容。不為繁復的操作步驟所困擾,開發(fā)人員才能省下心力為應用程序添加更多新的實用功能。
4. 不要指望在多種設備上以同樣的方式進行設計(iOS與Android)
沒有哪雙鞋能合所有人的腳,應用程序自然也不行。事實證明,不同類型設備帶給用戶的實際體驗也是截然不同。因此,我們不能指望同一款應用程序能夠在Android系統(tǒng)與iOS系統(tǒng)中帶來同樣的使用效果。舉例來說,Android設備上配備了后退按鈕,而iOS則通過標題欄中的圖標實現(xiàn)同類功能。盡管兩套平臺上的應用程序在外觀與運行狀態(tài)方面相當接近,但我們仍然得認真考慮不同硬件給軟件帶來的具體影響。
5. 別以最小尺寸的屏幕為基準進行設計
在應用程序的設計階段,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的產品將運行于多種設備平臺。相信我,務必先在腦海中構思最大尺寸屏幕的布局方案。由此開始,我們才能對自己的視覺元素(包括按鈕、影像與圖形)及字體大小擁有前期概念,并有針對性地通過調整將其部署到小型設備中。必須讓自己的視覺元素保持整數(shù)像素尺寸(24x12),由于我們無法分割像素,因此整數(shù)像素是保證圖形完整性的最佳方式。這種辦法還有助于應用程序編程工作的順利進行。不過要記住,刪除內容總是輕而易舉,但添加內容則困難重重。因此要打造出功能全面、細節(jié)貼心的產品,大家還是得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
【51CTO譯稿,非經(jīng)授權謝絕轉載,合作媒體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作者及51CTO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