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

SDN混戰(zhàn):傳統(tǒng)設備商爭奪話語權

網絡
在利潤下滑的嚴冬遭遇SDN,設備商該如何應對由此引發(fā)的生態(tài)格局的顛覆?或許,以開放的心態(tài)去了解SDN,參與SDN,利用SDN的規(guī)則與新技術周旋,最大限度爭取控制權,這才是上策。

沉寂多年的網絡界終于隨著SDN的駕臨煥發(fā)生機。當互聯網、運營商都在憧憬SDN顛覆現在網絡弊端的時候,設備商則發(fā)自內心地感到危機。

 

在SDN的理念中,目前網絡設備軟硬件一體的架構將被打破,軟硬件解耦,網絡設備只負責高速率、轉發(fā)等性能,愈發(fā)標準化、低廉化;與此同時網絡功能將由軟件實現,設備利潤轉移到軟件領域。

就如同當年PC市場被分割成硬件、軟件、芯片,成就了WinTel帝國一樣,網絡設備也很可能被分割。曾經叱咤風云的設備商很可能淪為“賣硬件的”,而巨額市場轉移到由新興的軟件、操作系統(tǒng)廠商手中。

不排除有設備商會轉型成為軟件企業(yè),這是***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后者的可能性要遠大于前者。

斯坦福大學教授Nick McKeown的一篇論文終于開始醞釀蝴蝶效應。

***交鋒

2011年, Facebook、Google、微軟、Verizon、德國電信、Yahoo發(fā)起成立了開放網絡基金會(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ONF),旨在推進實現基于OpenFlow的SDN網絡。

開放網絡基金會ONF是當前SDN標準制定的重要推動力量,2012年ONF發(fā)布了SDN白皮書。ONF為網絡重新定義了三個邏輯層:應用層、控制層、基礎網絡層。其中,基礎網絡負責高速數據轉發(fā);控制層則對下層通過標準的協(xié)議與基礎網絡進行通信,對上層則通過開放接口向應用層提供對網絡資源的控制能力;應用層則基于控制層提供的開放能力,來實現豐富多彩的業(yè)務創(chuàng)新。目前,這種三層架構已經得到業(yè)內廣泛認可。

作為SDN的核心實現技術,OpenFlow首先是基礎網絡設備層的規(guī)范,其次是控制層與基礎網絡層之間的溝通協(xié)議。隨著OpenFlow1.0可商用版本頒布之后,OpenFlow逐步完善。不過,面向應用層的可編程接口標準目前仍處于需求討論階段。

2010年起,Google采用OpenFlow技術,通過10G網絡連接其分布在全球的12個數據中心。2012年4月,Google宣布:“通過提高網絡的可用性和容錯能力,以及通過周密的流量工程和優(yōu)先次序工作,已經將鏈路使用率從平均的30%-40%,提升到95%。”

這一成果發(fā)布可謂SDN的里程碑,不少國外媒體指出:以OpenFlow為代表的SDN技術已經打開了商用之門。

然而,有人不同意。就在Google為OpenFlow慶功的同時,思科、Nicira以及VMware等公司站出來“辟謠”:“SDN不是OpenFlow。”在思科的聲明中,SDN應該更側重于網絡的可編程性,并以此為業(yè)務創(chuàng)新提供更開放的環(huán)境。

在拋出了這個噱頭的同時,思科推出了渲染已久的SDN戰(zhàn)略——思科開放網絡環(huán)境(Cisco ONE),該戰(zhàn)略旨在讓網絡的每一層(從傳輸層一直到網絡服務層)皆可編程,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思科還將推出一個軟件開發(fā)工具包(SDK),該工具包通用API使其所有路由器和交換機都可編程,但轉發(fā)決策仍然將分布在整個網絡。但是,在這一戰(zhàn)略中,思科并沒有采用OpenFlow技術。盡管思科也是ONF的成員之一,且已經宣布將OpenFlow納入其Nexus交換機產品線。

然而,一旦OpenFlow技術成熟,IT企業(yè)和新興軟件企業(yè)可以通過定制硬件設備加自研SDN OS的模式快速的提供全套SDN網絡解決方案,從而擠占傳統(tǒng)網絡設備廠商的市場空間,尤其是占據銷售額大部分比例的企業(yè)網市場。“以思科為首的傳統(tǒng)路由交換廠商沒有任何理由支持這個技術,因為這個技術本身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路由交換的封閉性,把業(yè)務和平臺分離,這明顯是在挖傳統(tǒng)路由交換廠商的墻角,在利益沖突面前,他們怎么可能真心支持呢?”彎曲評論上知名人士“理客”這樣形容思科與OpenFlow的關系:思科的態(tài)度只是為了學術上的面子,而 OoenFlow組織拉思科入伙,也只是為了充充門面。

值得一提的是,思科還是充分利用了SDN的規(guī)則,畢竟SDN更大的作用是擺脫目前網絡對互聯網業(yè)務的桎梏,幫助業(yè)務提供商掌握技術話語權,通過軟件開發(fā)定制掌握更多的網絡細節(jié)和能力,并逐漸成為網絡新技術的***者。

從這一點來看,思科把戰(zhàn)略焦點放在SDN“還處于探討階段”的應用層也是有的放矢。

2012年,在設備商與SDN的***次正面交鋒中,傳統(tǒng)廠商明確表示的自己的態(tài)度:在盡可能不改變網絡架構的前提下,實現SDN的目標。

電信網絡“IT化”

但是,戰(zhàn)火依舊在蔓延。

“業(yè)務與網絡的適配、提高網絡控制力、更優(yōu)越的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以及提高網絡利用率,降低網絡服務成本”等等理念隨著SDN的炙手可熱而愈發(fā)吸引眼球。

2012年底,AT&T、英國電信(BT)、德國電信、Orange、意大利電信、西班牙電信公司和Verizon聯合發(fā)起成立了網絡功能虛擬化產業(yè)聯盟(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sation,NFV),旨在將SDN的理念引入電信業(yè)。

目前,如Verizon、德國電信、NTT等主流運營商,均嘗試將SDN理念引入數據中心網絡。

4月底,中國***大型SDN會議——中國SDN大會在京召開,三大運營商唱起主角。從三大運營商的表態(tài)來看,SDN絕不會僅僅停留在數據中心。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趙慧玲介紹,在ITU-T標準組織中,中國電信主導提出在現有網絡(NGN)中引入SDN的需求和架構研究,已于今年2月成功立項S-NICE標準,“S-NICE是在目前的智能管道中使用SDN技術的一種智能管道應用的特定形式。”

此外,中國電信還在ITU-T展開了“SDN在接入網上的實現”等標準項目;中國移動則提出了“SDN在WLAN網絡上的應用”等課題。

SDN的觸角通過傳輸網、融合接入、未來移動網以及智能管道業(yè)務等領域伸向整個電信網絡。

運營商引入SDN給設備商帶來的“震動”要遠大于互聯網企業(yè)。

“一直以來,電信業(yè)的基本思路就是垂直封閉式架構,軟硬件一體化,追求高性能。”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指出,這種封閉體系下,廠商“通吃”網絡,運營商也難以實施業(yè)務創(chuàng)新。同時,這也導致了CAPEX、OPEX的居高不下:運營商需要面對大量不同廠家、不同年代、不同設備的采購、設計、集成、IOT、部署、維護運行、升級改造……

韋樂平在《去電信化》一文中強調,電信業(yè)需要把大量單一用途的、軟硬件耦合的、昂貴的設備轉向IT化網絡——硬件通用化、虛擬化和低成本的、軟件定義的網絡,以此降低網絡成本。“SDN的理念與‘去電信化’不謀而合。”在2008年正式提出“去電信化”之后,韋樂平終于找到了技術突破口。

“電信網絡開啟了IT化進程,是去電信化的重要突破,也是IT和軟件業(yè)突破電信業(yè)壁壘的重要機遇。”在電信領域,IT和軟件企業(yè)同樣可以借助SDN的契機逆襲設備商。韋樂平預言,“這是設備商***的挑戰(zhàn),五到十年之后,可能應對不好的設備商就看不到了。”

與“狼”共舞

對電信行業(yè)而言,SDN并非一個全新的理念。目前已經初具規(guī)模的IMS(IP多媒體子系統(tǒng))、軟交換等等技術,均提出過控制與設備分離、集中控制等近似于SDN的理念。

但這些技術并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同廠商設備難以做到兼容、互通。

每次規(guī)模采購設備之前,運營商必然要進行“互通測試”,要求入圍設備與其他廠家兼容,可互操作。然而,真正能實現互通的場合也只有“實驗室環(huán)境”。“實驗室測試都OK,但一到現網就出問題。”韋樂平介紹,“尤其是中興、華為兩家廠商,幾乎從不互通。”

“雖然設備接口都采用標準協(xié)議,但因為設備是軟硬件一體的,廠商有的是辦法在軟件上做手腳。”一位從事IMS的業(yè)內人士告知記者,“通過這種方法,廠商可以確保競爭對手不能來自己的‘地盤’搗亂。”

由此也可以推斷,IT企業(yè)如果想憑借SDN軟件分割設備商利潤,必然也會遭遇到“互通”難題。要知道,即便中國電信推出一款新軟件,也會在互通程序上卡殼數月。韋樂平分析指出:“電信公網里利益主體眾多,由此引發(fā)的商業(yè)利益沖突和協(xié)調問題可能是SDN***的挑戰(zhàn)。”

當然,靠“兼容壁壘”進行防守并非長久之計。對幾大設備商而言,進攻才是***的防守。

4月9日,思科和IBM聯合微軟、Big Switch、博科、思杰、戴爾、愛立信、富士通、英特爾、瞻博網絡、微軟、NEC、惠普、紅帽和VMware等發(fā)起成立了OpenDaylight。

在業(yè)內大多數人看來,OpenDaylight是一個與ONF、NFV分庭抗禮的組織。畢竟,這個組織中只有SDN的供應商,沒有SDN的用戶——互聯網或者運營商。目前,OpenDaylight項目的范圍包括SDN控制器,API專有擴展等。

然而,另業(yè)內人士起疑的是:在該項目當中,以用戶為導向的開放網絡基金會(ONF)并沒有參加,ONF也并沒有對OpenDaylight進行官方的支持聲明;此外,SDN控制器是整個SDN架構的核心。“OpenDaylight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思科已經有了SDN控制器,包含在思科ONE產品線內”,不少業(yè)內人士擔心:“思科要將其自己的控制器發(fā)展為實際標準,進而控制SDN。”

搶奪標準話語權的并不僅僅是思科。在ITU-T負責SDN的SG11小組中,華為幾乎參與了所有標準項目。在國內CCSA(通信標準化協(xié)會)TC1、TC3、TC6小組中,華為更是牽頭了超過半數以上的標準項目。此外,即便是“最反感廠商利益介入”的Nick McKeown發(fā)起成立的ONF中,華為同樣也占據一席之地。

但華為對SDN顯然也有自己的理解,在華為發(fā)布的SoftCOM未來電信網絡架構中,華為更傾向于SDN所帶來的網絡資源的靈活、智能易管理,以及由此帶來的全新商用模式。對于SDN所帶來的硬件標準化、低成本則有所回避。

與此同時,SDN領域也掀起了對新興企業(yè)近乎狂熱的追捧,2012年4月思科投入1億美元成立相關的內部創(chuàng)業(yè)公司Insieme,7月VMware以12.6億美元天價收購SDN的領軍企業(yè)Nicira,12月初Juniper以1.76億美元收購了成立僅兩天的SDN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Contrail Systems。僅2012年,在SDN領域已發(fā)生12起重大收購和注資事件。

不可阻擋狼來了,那就與狼共舞。比起利潤下滑引起的寒冬,SDN所代表的先進生產力帶來的是更巨大的挑戰(zhàn)。以思科、華為為代表的傳統(tǒng)通信設備企業(yè)對 SDN的積極性絲毫不弱于互聯網企業(yè)。在SDN的“控制轉發(fā)分離”、“軟硬件分離”的趨勢中,它們需要趕在技術成熟之前引入個性化、私有化技術,以此避免完全開放帶來價值和競爭優(yōu)勢流失。

責任編輯:張存 來源: 通信產業(yè)報
相關推薦

2010-04-20 13:42:23

云計算

2009-08-14 09:28:41

2018-05-30 08:22:21

物聯網5G互聯網

2017-04-13 12:22:17

互聯網

2015-05-19 09:57:45

華為存儲/華為

2022-05-02 17:27:37

生態(tài)云服務代理商云巨頭

2012-05-10 11:20:49

寬帶

2011-03-30 09:13:12

OralceJava規(guī)范

2012-11-06 09:06:15

HTML5中國公司

2018-07-06 14:26:21

托管數據中心數據中心主機托管

2011-04-07 11:13:09

溝通項目

2012-07-17 09:46:51

云計算云標準

2012-02-02 08:36:44

云計算云計算標準

2015-11-10 17:37:03

云計算中國云研發(fā)標準

2011-12-29 10:11:13

聯通智能手機

2018-01-29 10:52:50

PC廠商話語權

2014-08-04 13:08:13

浪潮TPCIT領域

2019-05-29 18:10:23

區(qū)塊鏈標準技術

2011-12-27 09:25:21

CR16000云計算數據中心

2018-04-25 09:37:41

AI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