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數據中心僵尸末日,誰能成為最后幸存者?
近日Jason Perlow撰文表示,數據中心產業(yè)將迎來僵尸影片般的末日,其中大部分的數據中心將被拋棄,轉至IaaS服務。而在末日降臨下,生存下來的機構***;同樣給IT從業(yè)人員留下的崗位也將逐漸減少,導致更多的普通技術人員變成“無用之人”。
以下為譯文:
由人氣漫畫改編的The Walking Dead(AMC出品),已經成為有線電視最熱門系列之一,同樣HBO的奇幻系列Game of Thrones也包含了僵尸的元素。而Zombieland開映后同樣獲得了不錯的票房。World War Z這部由Max Brooks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同樣一度創(chuàng)下了美國周末電影***票房。
就像吸血鬼,數十年內亡靈復生的主題吸引著大批的愛好者,特別是2002年英國恐怖/科幻電影 28 Days Later將傳統(tǒng)緩慢的僵尸換成飛速移動的僵尸后,這個領域又火了起來。不去具體細分這些僵尸種類的話,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為一些特定的事件導致一大部分的人死去、生病或者瘋狂,然后變得呆滯、渴望吞食人類、強力的破壞欲望以及削弱現(xiàn)代文明。只有小部分的人們幸存了下來,并且具備著迅速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他們需要不斷的躲避那些僵尸,從而避免被感染成為這些僵尸中的一員。
對這種情況進行思考,反射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也許會切實的經歷這個事件——不是人類變成僵尸,而是我們所知的IT產業(yè)。同樣就像在僵尸影片中一樣,只有少部分幸存者!
在筆者于IBM供職的5年時間中,從2007年夏天開始,我投身于數據中心的加固和遷移過程中,執(zhí)行不同類型的IT轉換和遷移任務。Fortune 500公司曾與IBM GTS(全球技術服務)機構達成合約以使用虛擬化技術大量的減少他們服務器的數量,比如VMware和各種基于Unix及大型機管理程序,通過使用IBM的數據中心機SO(戰(zhàn)略外包)部門運作切實的減少服務器數量。
這些都是大型的長期項目,通過硬件、軟件及服務的形式讓IBM賺的缽滿盆盈。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都是同時執(zhí)行多個這樣的項目。在我離開IBM的時候,這方面的收益已經枯竭,我們開始尋找這些技術的其它盈利模式,比如私有云的實施。而在半年前,我從之前同事那了解到,之前的業(yè)務確實變得非常少了。
雖然還有一定數量的長期業(yè)務在運作,但是隨著潛在客戶收縮在IT上的投資,像之前我參加的那種大型項目已經不復出現(xiàn)。取代建設數據中心,大筆的投資被放到了云上。
在云端他們可以從“自選服務”以及“用多少付多少”的模式中獲益,更喜歡花小錢辦大事,而開箱即用的模式同樣讓他們省卻了更多的人力物力。當然這里就出現(xiàn)了裁員,同樣還減少了以前使用的類IBM這樣的外包策略。
而我的觀點在這周也得以驗證,Armonk宣布大量的“Resource Action”將落地,這無疑會大幅度滲透IBM原有的業(yè)務。雖然無法得到具體的數據,但是從一些朋友口中得知,超過20%或以上的Global Services的職位將在2年左右消失。海外工作將被減少到極限,但是同樣國內的工作崗位也將遭到打擊。除非你在大數據和云計算方面有一技之長,否則你就會面臨失業(yè)的危險。如果我們產業(yè)內***的資訊和專業(yè)服務公司都在嚴格的控制工作崗位,那么實在不敢去想一些較弱的公司會怎么做,還有其它這些在數據中心工作的普通職員、系統(tǒng)管理員以及具體執(zhí)行者又該何去何從。就像World War Z,情況顯然不太樂觀。
就像描述的一樣,隨著云運動的不斷進行,整個數據中行業(yè)將變得無比的灰暗。只有大規(guī)模的服務提供商,比如Amazon、Azure、Google、Rackspace、Saviis以及像AT&T、Verizon這樣的***梯隊電信服務商可以幸存下來,供養(yǎng)大批量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并具備提供滿足大型公司對彈性、故障轉移以及響應時間需求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務。
從IBM最近收購Softlayer并推出新的云服務部門來看,也許是藍色巨人看到數據中心業(yè)務下滑并做出出的轉型。這同樣是一個高度自動化配置的追尋,帶來的結果同樣是削減數據中心的工作崗位。
我不能說我有一個預知未來的水晶球,但是自托管基礎設施大量消失的前景卻顯而易見,同樣減少的還有信息技術工作崗位。就像僵尸電影的主角一樣,只有一些具備高技術的人類才能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