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各大運營商是怎么在校園里拼殺的?
臨近各大高等學校開學,眾多新生懷著對大學的期待進入夢寐已久的高等學府,但在不少新生的錄取通知書中也包含運營商的電話卡。而高校市場歷來就是各大運營商必爭之地,在促銷上紛紛做足了功能。今年,三大運營商繼續(xù)呈現(xiàn)出主戰(zhàn)場對壘、分戰(zhàn)場各個擊破的態(tài)勢,但其中加入最新元素,如微信沃卡、移動支付、巨額流量贈送等。但對于運營商、高校群、學生群體這三者來說,雖有好處卻各有各自的困擾。
一.運營商:
面對OTT大勢所趨,不得不低下身子,與其合作。自今年以來,中國聯(lián)通與微信合作的“微信沃卡”,而中國電信與網易推出的“易信”,還有中國移動的元老飛信。
第一,校園業(yè)務既可以加強這些即時通訊應用業(yè)務的開展,為運營商間接圈得一席之地。
第二,通過校園業(yè)務開展,擁有學生這一消費潛力巨大的群體,增強與互聯(lián)網公司的話語權,無論是對于運營商的現(xiàn)在還是未來,都有巨大的好處。
第三, 三大運營商的通訊設備相對完善,無需再做維護,通過套餐費就可以把成本掙回來。
但就算擁有如此巨大的潛力股,沒有琢磨過的玉,依舊不是大器。面對各家運營商不同優(yōu)惠政策影響,難免使得消費者暈頭轉向,不知從何下手。更何況,校園運營商的更替速度也讓不少學生難以適應產生厭惡情緒。再者,捆綁送機以及捆綁上網號碼更是一個變相營銷,令學生深受其害。
二.高校:
盡管國家工信部下發(fā)了《關于規(guī)范基礎電信運營企業(yè)校園電信業(yè)務市場經營行為的意見》,來規(guī)范通信商的校園文明營銷。但高校間還是選擇與運營商合作,與運營商簽訂排他性協(xié)議,強制學生捆綁消費等違規(guī)現(xiàn)象依舊存在。
因為不少高校的數(shù)字化校園建設往往依靠通訊運營商墊資實現(xiàn),因為營運商不僅能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運營商的支持下,學校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提高,建設數(shù)字化校園。對于自身校園的建設以及評比都具有重大的影響。
不用花一分錢來建設校園,還能獲得傭金提成,校方當然愿意犧牲學生利益,讓學生成為“待宰的羔羊”。
而高校與運營商之間的博弈始終也是一個問題,雙方問題的僵持與更替改變,最終受害的還是學生。畢竟作為一個學府,更重要的是帶給人們關于知識與人生的教誨,而不是被利益所困擾的場所。
三.學生:
一方面,運營商所推出的眾多學生優(yōu)惠套餐,可以讓學生有空間選擇。就如“微信沃卡”,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使用微信這個即時通訊應用。但另一方面,運營商的更替給學生帶來了困擾,甚至不少朋友反應自己就讀的學校三年換了三個運營商,移動、聯(lián)通、電信輪流更替,對于消費能力有限的學生用戶來說,不僅浪費金錢,更重要的是加重他們對于學校的不滿。而捆綁手機和捆綁上網帳號更是否決了不少學生對于營運商的選擇權,同時運營商的校園壟斷行為更是讓消費者自有選擇權利更是得到限制。
總結:
高校確實是營運商又一塊博弈之地,但營運商、學校、學生這三者的關系,往往學生群體處于弱勢,營運商和學校處于強勢。但利益就是共同體,消費者始終是學生,面對越來越多學生的不滿訴求,如果不加以傾聽重視以及協(xié)商解決,運營商和學校想必在這一場三者的博弈當中,必將“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同時,也希望主管部門能加以監(jiān)督管制,還校園一片該有的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