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

從 Docker 的流行談云計算的走向

云計算
現(xiàn)階段,人們只能在云端直接獲得數據庫實例這類產品級的PaaS服務。而對于一個企圖將IT系統(tǒng)整體遷移到云端的組織來說,其日常的開發(fā)、測試、部署、運維等活動,現(xiàn)在除了機器位于云中之外,并沒有得到顯著地改善。Docker出現(xiàn)了,這對云計算自然是一個很大的善事。

Docker最近很火,有人認為Docker的出現(xiàn)對PaaS服務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會讓云計算發(fā)生質的飛躍。然而,當今云計算的發(fā)展瓶頸并非完全集中在技術層面,對云計算的普遍認知,從“集中部署、分散服務”向“移動互聯(lián)、數據驅動”轉變,或許是一個新的突破點。

Docker出現(xiàn)了,這對云計算自然是一個很大的善事。

[[145745]]

現(xiàn)階段的云服務,在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層面基本已經非常成熟了。人們可以方便地從云端獲取一臺機器,基本達到了“按需獲取、按量計費、彈性擴展”的目標,以及像使用水電一般使用計算資源的標準。

然而,在云端PaaS(平臺即服務)層面,狀態(tài)卻一直不理想。人們只能在云端直接獲得數據庫實例這類產品級的PaaS服務。而對于一個企圖將IT系統(tǒng)整體遷移到云端的組織來說,其日常的開發(fā)、測試、部署、運維等活動,現(xiàn)在除了機器位于云中之外,并沒有得到顯著地改善。

也就是說,云計算在PaaS層面,并沒有提供用戶按需獲取服務,以及像使用“水電”般使用服務的能力;同時,傳統(tǒng)的虛擬化技術,旨在提供完整的操作系統(tǒng),對資源的分配并未提供***的解決方案,利用率并不充分,遠遠未能達到云計算需要充分利用資源對外提供服務的要求。

但在這樣的局面下,Docker出現(xiàn)了。它以位于操作系統(tǒng)之上的輕量級虛擬化方案,以及類似于版本管理的映像管理模式,很好地解決了上面提到的問題,從而使云服務的提供者有能力提供真正達到云計算標準的PaaS服務。從這一層面來講,Docker的出現(xiàn),真可謂是助云“善事之神器”!它無疑對現(xiàn)階段云計算的服務能力從IaaS向PaaS層級的提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Docker到底推動了什么?

Docker無疑是優(yōu)秀的,對云計算發(fā)展的貢獻毋庸置疑。然而,對那些“Docker出現(xiàn)將使云計算發(fā)生質的飛躍”的說法,筆者卻想表達一些不同的看法。

這兩年,云計算的概念與商業(yè)實踐都發(fā)展得飛快。云計算從概念上不再像前幾年那樣充滿爭論和歧義,業(yè)界幾乎都形成了統(tǒng)一的認識;商業(yè)實踐方面,各種公有云與私有云服務商如雨后春筍般地蓬勃發(fā)展,在宣傳層面對傳統(tǒng)IT形成了顛覆之勢,大有一吞天下IT的氣魄。雖然云計算目前在各組織的IT體系中的實際占比其實還很小,但鑒于這種強大氣場,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云計算將是未來IT發(fā)展的統(tǒng)一趨勢。

然而,仔細觀察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云計算的強大氣場背后,卻隱藏著一個事實——無論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其攻城略地的速度并非想象中那樣迅速,甚至是很慢很慢。大多數人將這個事實的原因歸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問題”,而筆者認為不盡然。很顯然,云計算的擴張與發(fā)展一直是有較大瓶頸予以制約。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云的技術手段還不夠強大。Docker的出現(xiàn)則在云端的PaaS層注入了強大的力量,因此Docker無疑會推動云計算突破瓶頸、快速發(fā)展。

然而,阻礙云計算縱深發(fā)展的瓶頸絕不僅僅局限在技術層面。傳統(tǒng)意義上對云計算“以集中資源采用分布式虛擬化方式提供分散服務”的理解值得重新審視。而人們現(xiàn)階段對云的理解還不足夠成熟或者說并不完全準確,我們對于Docker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作用還需要從新的維度進行理解。

首先,讓我們再來復習一下得到廣泛認同的云計算概念。這兩年,人們似乎對云計算的本質涵義已經沒有什么爭議了,大家都理解到云計算的目標是讓IT資源如水電一般使用,開關自如,按量計費。這毫無疑問是云計算的本質精神。

然而,在如何實現(xiàn)這一本質精神的方法論上,筆者卻持不同的看法。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人都認同:云計算的目標應該是通過集中部署的資源(當然也包括集中部署的分布式資源),采用虛擬化的方式,提供從物理設施、平臺到軟件各個層級的分散式服務來實現(xiàn)。

而無論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無非是服務的范圍有所不同,其技術本質都是“集中部署,分散服務”。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人對此產生懷疑。不知不覺間,這種以“集中部署,分散服務”為主體實現(xiàn)方案的“公有云+私有云”混合模式在未來將一統(tǒng)天下的說法似乎已經成為真理,業(yè)界少有人去質疑。

但是,仔細分析的話,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誰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對此觀點進行證明?,F(xiàn)階段,并沒有科學的證據嚴格證明“集中部署,分散服務”模式就是實現(xiàn)“將IT資源如水電提供”的唯一方案。而這種觀點的支持者們,絕大多數也都是“人云亦云”而已。那么,從科學的嚴謹角度來講,這個結論是可以被質疑的。

再回到Docker這個具體技術手段來說,它其實與人們理解的云計算之間也不見得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嚴格來講,即使是不采用云計算模式,Docker也一樣能對企業(yè)日常的IT活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如果說Docker對計算資源的利用率與IT相關活動的便利性在平臺層面帶來了巨大的價值,則毫無問題。但如果說它將使云計算發(fā)生質的飛躍,確實值得商榷。

而要解決云計算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瓶頸,也絕非改變“觀念”那么簡單。我們應該暫時放下Docker這樣的具體技術手段進步,追根溯源,從云計算最核心、最本質的需求出發(fā),重新探討和分析。

云的現(xiàn)狀:神尤未具

假如我們認同云計算是未來數字社會IT運營的主體模式,那么現(xiàn)在我們來討論一下到底什么才是云計算的“神”?

現(xiàn)階段,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云計算就是一種在對集中資源虛擬化基礎上,對外提供分散服務的IT運營模式”。目前的公有云服務商、企業(yè)私有云建設,大概都是采納了這個思路。人們大致認為,云計算更多的是一種商業(yè)模式,而不是一種技術。如果是這樣的話,云計算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減少成本、讓企業(yè)甩掉基礎設施運維包袱、將精力集中在其業(yè)務上”這些優(yōu)勢,仔細想來,其本質思路無非還是人類從自給自足小農社會進入工業(yè)社會所采取的那一套——專事專干。

也就是說,將過去每個家庭都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質的事情,集中起來由專業(yè)化的工廠完成。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以前是每家都要種地,每家有磨面機磨面,現(xiàn)在是農場集中播收,工廠集中磨面。同樣,在云計算模式中,以前是各個企業(yè)或部門都擁有自己的IT基礎設施,現(xiàn)在是云服務商或者企業(yè)統(tǒng)一提供IT基礎設施。

我們想要問的是,難道這就是被我們稱作“會顛覆未來數字社會運營模式”的云計算精神之所在嗎?其偉大的創(chuàng)新又在哪里呢?若不是模式創(chuàng)新,在技術上又有什么呢?分布式?虛擬化?似乎也不是什么偉大的創(chuàng)新!如果我們認同一個有顛覆性的偉大事物之“神”必須在思想、模式與技術上都有不凡創(chuàng)新的話,那么這個偉大的新事物之“神”究竟是什么?

筆者更加認同關于將云計算解釋為“使用IT就如使用水電一般”的說法。而目前采用虛擬化將集中資源分割使用的普遍做法,只不過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手段之一而已。兩者之間并不對等。未來,當人們使用IT基礎設施時,就像打開水龍頭、打開開關一樣方便。按需獲取、按量計費,這才是云計算的本質精神所在。從這個角度來講,目前業(yè)界云計算的狀態(tài),無論是從業(yè)務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還屬于“神尤未具”的狀態(tài)。在業(yè)務模式上就是集中資源通過網絡提供分散服務,從技術上講就是虛擬化與x86集群,這些就是現(xiàn)階段云計算所擁有的全部,還并沒有觸及到云計算目標的核心要素。

云計算之“神”的實現(xiàn)關鍵是什么?還是要從互聯(lián)網模式對人類生活,以及各行各業(yè)運營方式的變革性影響的角度來考慮。從基礎設施和平臺的角度來看(即通常說的IaaS與PaaS,也是目前云計算能提供的最常見服務),既然在未來,網絡互聯(lián)已經越來越不是性能瓶頸了,那么IDC部署是否“集中”似乎沒有什么道理是必須的。最本質的需求應該是全世界的IT資源(無論其部署在哪里)都有機會為某個單體的請求服務。

而從SaaS的角度(該層級的云計算其實還很不成熟)來看,現(xiàn)有軟件的多租戶改造并不是未來的關鍵所在。在未來移動互聯(lián)的數字化社會,我們現(xiàn)階段所看到的企業(yè)與個人軟件(例如CRM、ERP,以及各種工具等),其無論是產品精神,還是從功能設計、使用模式上,都會有較大的改變。而其中,隨時隨地的移動互聯(lián)與數據驅動,可能會是云計算軟件服務設計的關鍵所在。

再回到我們前文所討論的Docker,可以說,雖然云計算的工具與技術層面有很多令人驚喜的成績出現(xiàn),但目前為止,我們可能還沒有抓住云計算支持未來社會IT運營的本質與關鍵。業(yè)界對云計算的普遍認知,從“集中部署、分散服務”逐步向“移動互聯(lián)、數據驅動”轉變,或許是一個新的突破點。
 

責任編輯:Ophira 來源: 網絡世界微信號
相關推薦

2017-10-21 09:44:07

云計算

2014-06-27 11:01:56

2010-06-01 09:31:31

2010-12-08 08:57:05

紅帽云計算

2010-03-19 10:50:20

云計算華碩云計算華碩云

2013-01-04 13:30:00

云計算IT

2009-07-21 13:44:11

云計算IT數據中心

2010-06-28 14:55:55

云計算失業(yè)

2013-01-14 09:45:52

軟件網絡云計算

2010-01-04 20:32:07

云計算

2009-09-17 10:18:47

云計算亞馬遜

2023-12-18 10:40:26

2019-03-05 13:37:26

云計算人工智能邊緣計算

2011-08-09 09:42:17

蘋果云云計算iCloud

2011-12-02 10:14:26

云計算云服務

2011-08-23 14:46:59

云計算

2014-01-06 13:23:12

2021-01-31 17:39:23

云計算5G網絡

2011-10-28 09:36:19

云計算VMware

2015-03-27 15:07:55

云計算IaaS平臺Docker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