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為什么使用 Linux
Liberty means responsibility. That is why most men dread it.
Unless a man has talents to make something of himself, freedom is an irksome burden.
起這么嚇人的一個題目,其實只是想寫一下 Linux。但我保證決不做標(biāo)題黨。 請注意,這是一篇充滿正能量富有哲理的小清新雞湯文,操作系統(tǒng)狂熱分子請止步。
用 Linux 五年多了,但此前我從來沒有就此寫過一句話。不過我倒是經(jīng)常問別人:你用什么操作系統(tǒng)?尤其對剛認識的人。因為用 Linux 的人很可能跟我三觀接近,比較容易成為朋友 (警告:逆命題不成立!)。一個無關(guān)痛癢的問題能提供如此重要的信息,有饸饹而不喂之?
“三觀” 這個詞眼下很流行。這原本是一個嚴肅的概念,現(xiàn)在也不可避免地被解構(gòu)了。我說的是它的本意。一個人的三觀是什么決定的?無非是她/他經(jīng)歷的人與事。正常情 況下,能影響到三觀的經(jīng)歷只占極少數(shù)。對于跟我一般固執(zhí)的人,這個比例就更低。如果連中午吃饅頭還是米飯都管用,這三觀也忒不值錢了。
那些重要的人恐怕在回憶錄甚至遺書里才好寫,重要的事倒是可以提前說道說道。對我而言,從 Windows 轉(zhuǎn)向 Linux 可算是其中之一。
一個操作系統(tǒng)而已,似乎跟饅頭和米飯沒多大差別,有這么重要嗎?
Freedom to run, copy, distribute, study, change and improve
(題圖來自:atcgeek.net)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 Linux 與 Windows 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哪里。有人會說前者免費,后者需要買 (或偷)。這只是對 “free software” 的曲解。在我看來,二者最重要的區(qū)別乃是它們對自己的用戶所做的假設(shè)。對于 Linux,這個假設(shè)是:
用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
而 Windows 則恰好相反:
用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更不打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
說得更直接一些,前者假定用戶是負責(zé)任的聰明人,后者反之。Linux 用戶不必沾沾自喜,Windows 用戶先把刀放下。這些只是假設(shè),它們的 (不是我的) 假設(shè)。
這么滴吧,我講個故事,一來呢,測驗一下你的智商;二來呢,緩和一下尷尬的氣氛。聽好,可招笑了。說,要把大象裝冰箱 … 呃,不,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雕刻家愛上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女神雕像。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后,那座雕像真的變成了一位女神。
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你肯定聽過:
在一所小學(xué)里,心理學(xué)家隨機選擇 20% 的學(xué)生,告訴老師他們比別人更聰明。一年之后,這些學(xué)生的 IQ 測驗果然 (在統(tǒng)計意義上) 更佳。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但很少有人給出參考文獻。這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個試驗,1963 年由羅勝道與賈步升在美國加州南舊金山市橡樹小學(xué)實施。羅是加州大學(xué)心理學(xué)家教授,而賈時任橡樹小學(xué)校長。二人于 1968 年就此試驗發(fā)表了《課堂上的畢馬隆效應(yīng)》。
畢馬隆是希臘神話里的一位雕刻家,就是愛上自己作品的那位。這 (兩) 個故事告訴我們:第一,只要功夫深,不怕女神不動心;第二,如果有心理學(xué)家來你們學(xué)校做試驗,躲得越遠越安全 —— 80% 和 20%,你覺得哪個幾率更大一些?
細心的人可能注意到,上面的故事還告訴我們,他人的期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行為。這就是羅勝道與賈步升所說的 “畢馬隆效應(yīng)”。
Windows 如何影響用戶的行為我不清楚,而 Linux 對用戶的影響倒是十分有意思。既然假定 “用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 如果發(fā)生畢馬隆效應(yīng),那么相當(dāng)一部分用戶會慢慢學(xué)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這就是自由,也是 “free software” 之 “free” 的本意。
說到自由,不能不提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的 《論自由》。 我有一本嚴復(fù)先生譯的《群己權(quán)界論》,買英文版贈的。由于是贈本,印刷裝幀不免略顯簡陋。一次,我的一個同學(xué)拿起這本書看了兩眼,問我,這是什么書,不是 哪個邪教的教義吧?嚴復(fù)恐怕想不到,在他身后近百年,在他的國家二度成為共和國之后六十多年,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會把他的譯著當(dāng)做 “邪教教義”。
可能有人要問,所謂的 “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不容易發(fā)展為自私自利嗎?的確如此,如果沒有后面那句 “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 的話。這就是嚴復(fù)把 “On Liberty” 譯為“群己權(quán)界論” 的原因。任何一個人,只要不是離群索居,她/他的自由就有一定的界限,而所謂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 至少包括遵守界限并承擔(dān)越界的一切后果。自由絕不等于為所欲為。如果有人說 “free software” 就是用戶可以為所欲為的軟件,那還不如認為它是 “免費軟件”。
前兩天聽到一個有意思的觀點:全能型政府治理下的老百姓往往公德心不太好。比觀點更有意思的是解釋:如果家里來了一個保姆,請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他什么都 管,從頭到腳為你立一堆規(guī)矩,更不幸的是這個保姆還辭不掉,那很多人可能會 “理性地” 選擇與保姆對著干 —— 亂扔煙頭、隨地大小便、擾亂他干活。觀點我同意,但解釋我不敢茍同。在我看來,這種現(xiàn)象跟操作系統(tǒng)影響用戶行為是一個道理,不過是畢馬隆效應(yīng)罷了。既然假 定老百姓素質(zhì)不高、無法自理,那么久而久之這可能會變成 (統(tǒng)計意義上的) 現(xiàn)實。與之相關(guān)的是陳港生的名言 “國人需要管”。這句話本身無可挑剔。“群己權(quán)界” 本來就暗示每個人都要為他人讓渡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在社會上這需要通過管理來實現(xiàn),所以 “每個社會人都需要管”,國人自然不例外。不過,如果陳先生的意思是 “國人比別人更需要管,因為國人比別人更不具備公民素質(zhì)”,那可要小心了。一旦這種言論大行其道,其畢馬隆效應(yīng)將是非??杀摹A硗?,不難注意到,這其實 是一種種族歧視言論。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把《群己權(quán)界論》當(dāng)邪教教義的社會里,即便有人堂而皇之散布這樣的言論也不奇怪。當(dāng)然,這都是誅心之論,陳先生是 好的。
好像越扯越遠了,說好的 Linux 呢?其實我對 Linux 的了解十分有限,從來是現(xiàn)學(xué)現(xiàn)用,谷哥就是我的老師。所以,我沒有資格在技術(shù)層面上談?wù)?Linux。不過有幾個非技術(shù)問題倒是可以探討一下。
問題一:Linux 對用戶友好嗎?
回答:“Linux is user-friendly. It's just very selective about who its friends are.” 這句話沒有出處,主語本來是 Unix,但 Linux 是 Unix 的一種 (嗎),所以它對 Linux 也成立 (吧)。很多人把這句話當(dāng)作笑話,但對照一下 Linux 對用戶所做的假設(shè),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嚴肅至極,一點都不好笑。Linux 對用戶很友好,但它對自己的用戶是有假定的。如果你感覺不到他的友好,那說明你不滿足假定。
問題二:聽你一說,Linux 好像很高大上的感覺。如果我棄 Windows 從 Linux,用不了多久就會升職加薪當(dāng)上總經(jīng)理出任 CEO 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吧?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回答:我不知道你是從哪里聽出 Linux 高大上的。至于你的問題嘛,我還是再講個故事吧:
一個女生要從三個追求者中選擇一個作為自己的白馬王子。三人通過重重考驗,來到最后一關(guān)。女生要求他們亮出自己的筆記本電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第一個追求者 用的是 Windows,第二個用的是 Linux,而剩下那個用的當(dāng)然是 Mac 了。最后她選了胸大,哦不,最有錢的那一個。
對了,你不會天真到以為用 Mac 的就一定有錢吧?
問題三:上面那個故事里的女生到底應(yīng)該選哪個?
回答:如果你對故事里給出的答案不滿意,這個問題就難了。不過,如果這個女生想做女王大人,斷不可選擇第二個追求者。否則,根據(jù)畢馬隆效應(yīng),白馬王子可能會因抑郁而自盡。
問題四:到底 Windows 和 Linux 哪個好?我該用哪一個?
回答:Linux 和 Windows 哪個好?這個問題就跟糾纏豆腐腦該加糖還是加鹽一樣沒有意義。操作系統(tǒng)只是一個工具,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Linux 傳教士們,省省吧!“自由即責(zé)任,世人多畏之。” 不論到什么時候,Linux 用戶都將是相對少數(shù),這是人性決定的。如果真的理解 Linux 的哲學(xué),那你應(yīng)該明白,每一個人都可以問 “我該用哪個”,但任何人都不應(yīng)管 “她/他該用哪個”。Windows 支持者們,不要再說 “Linux 我試過,太難用,跟 Windows 差距太大”。這很可能是你的真實感受,但明智的做法是裝作從來沒試過,不要宣揚。原因很簡單:“若無力駕馭,自由便是負擔(dān)。”
問題五:你怎么不說 Mac?
回答:因為窮。
問題六:說好的哲理呢?說好的正能量呢?說好的小清新呢?說好的雞湯呢?我看你就是一個 “操作系統(tǒng)狂熱分子” 吧?
回答:曾經(jīng)是,但經(jīng)過積極改造,現(xiàn)在已經(jīng)重新做人,成為一個實用主義者了。只要滿足以下三條,任何操作系統(tǒng)我都樂于接受:
-
用戶自主。用戶決定系統(tǒng)如何工作,而不是反之。任何提示用戶 “正在安裝更新,請不要關(guān)機” 的行為都跟不以結(jié)婚為目的的戀愛是一個性質(zhì)。用戶是機器的主人,操作系統(tǒng)只是用戶請來的助手;用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會為自己的行為 負責(zé);操作系統(tǒng)盡量少說話,更不要下命令。用戶自主還蘊含系統(tǒng)的可定制性:用戶可以對系統(tǒng)做任何配置或改造。
-
用戶知情。如有必要,用戶可以獲知系統(tǒng)工作的任何細節(jié),而不是僅僅被告知 “正在處理一些事情” —— 這比不以結(jié)婚為目的的戀愛還讓人無法接受。
-
系統(tǒng)高效。在此系統(tǒng)下用戶可以很方便地獲得各種工具,并且不同工具能很容易地組裝在一起完成復(fù)雜的工作。機器更多是用來干活的,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以此為標(biāo)準(zhǔn),Linux 目前是個不錯的選擇,而 Windows 不滿足任何一條。
怎么,你仍然認為我是操作系統(tǒng)狂熱分子?對不起,真不是,我只是選擇了自由。
原文:http://mat.uc.pt/~zhang/blog.html 作者: 張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