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云盾吳翰清:云上安全到底有何不同?
原創(chuàng)本文是WOT2016互聯(lián)網運維與開發(fā)者大會的現(xiàn)場干貨, 新一屆主題為WOT2016企業(yè)安全技術峰會將在2016年6月24日-25日于北京珠三角JW萬豪酒店隆重召開!
【嘉賓簡介】
吳翰清,2005年加入阿里巴巴,負責網絡安全。2009年起,加入阿里巴巴云計算有限公司,負責云計算安全相關工作, 2012年,離開阿里巴巴加入安全寶。2014年9月,回到阿里,擔任阿里云云盾負責人。主要負責阿里云云盾相關事務,保護阿里云用戶的安全。他長期專注 于安全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多有建樹。曾著有《白帽子講Web安全》一書,深受好評。
云上安全有何不同?
吳老師表示,從用戶需求的角度講,沒有什么不同。在云計算的環(huán)境下,由于新技術引入、管理方式以及交付模式發(fā)生了變化,使得威脅、脆弱性包括用戶的心理等因素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而虛擬化在原有的IT Stack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虛擬化層,客觀上增加了安全風險的概率。
云上的安全到底有什么不一樣?吳老師認為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去看:
第一,云計算安全使用了大量的虛擬化技術,因為物理機虛擬化后變成了一個服務。這是本質的區(qū)別。如果還用物理機,它的本質是設備,是資產。虛擬化之后,變成可釋放,彈性伸縮,它就變成了一個服務。正式因為云計算使用了大量的虛擬化技術,所以它面臨的第一個挑戰(zhàn)一定是基于虛擬化的。傳統(tǒng)的安全防護時,大家可能認為物理隔離就安全了。但是虛擬化環(huán)境下,這一切都是邏輯的,是基于軟件來定義的。所以,云計算環(huán)境下要解決的第一問題,就是虛擬化安全問題。
第二,因多租戶帶來的復雜性問題。云計算的一個重要屬性是多租戶,多租戶的復雜性帶來了租戶之間的資源爭搶、隔離失敗以及大二層網絡的攻擊。吳老師表示,這一點特別是針對公共云來說的,阿里云把整個大的,可能對應到一些公有云的場景,我們叫它公共云。阿里的公共云,有很多不同的用戶在同一朵云里面,可能會出現(xiàn)A用戶影響B(tài)用戶。例如:一個用戶A,他購買了一組服務器,然后他使用完之后,把服務器釋放掉了,這時候他用過的IP,被分配到了用戶B,因為從資源利用的角度來講,云計算會追求資源利用最大化,所以會把這個IP重新利用起來。但是A用戶如果曾經遭受過攻擊,那么B用戶很有可能在一定時間內,他使用的A用戶曾經用過的IP,仍然遭受到黑客的攻擊,所以這種IP,我們稱之為臟IP,一定需要有一個洗白的機制,把這個IP洗白之后,確認它的信譽重新回到了比較高的程度,然后才會把它交給B用戶使用。所以這種問題就是在多租戶環(huán)境下帶來的復雜,它引入了一些新需要考慮的風險,所以我們認為這樣的風險其實有很多很多。比如說最常見的,在同一臺物理機上,是不是會出現(xiàn)CPU爭搶的問題?這個是做云計算經常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通過虛擬化的技術,把一臺物理機虛擬成了幾十個虛擬機的實力,這個時候某一個虛擬機中間某一臺通過一些代碼,他寫的不是特別好,他占用的CPU過高,會不會影響到其他的CPU?因為我們知道在非常底層的物理機層面,去解決CPU爭搶的問題,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zhàn)。
第三,安全管理面臨挑戰(zhàn)。云計算,特別是混合云部署下的一個特點是decentralize,部分資產甚至全部離開本地移到云端,甚至不知一個云端,而是幾個云,這就導致了跨云跨地域的安全管理挑戰(zhàn),同時由于數據離開本地帶來的不踏實,引發(fā)了對數據隱私性和訪問安全性的擔憂。如果我們有好幾朵云在不同云之間跨地域,特別是今天還面臨一些混合云的場景,客戶部分業(yè)務在云上,部分業(yè)務在自己自建的IDC機房里面,這個時候就形成了一個混合云的解決方案。怎么樣把它的整個網絡變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而且在這種場景下,它是不能夠把它的安全割裂開來看的,比如說今天這個客戶,我看過一個典型的游戲公司客戶,他今天一半服務器在阿里云上,他一半服務器在其他云上。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把它的安全變成兩套體系去保護,用不同的標準,這件事情其實就相當于破壞了他整個安全的完整性。所以我們認為,安全應該是三個整體,應該綜合統(tǒng)一起來用一套解決方案一起來看。
第四,信任問題。以上對于數據隱私和訪問安全的這種擔憂最終演變?yōu)橐环N信任的問題,由此三方認證、安全保險,云端加密都成為了熱門話題,正是由于這種顧慮和不信任,一些睿智的云安全服務商提出了銀行保險柜的業(yè)務模式,通過嚴格的SLA提供全托管的安全服務,幫助用戶打消這一顧慮。
云上安全責任共擔模型
從安全責任劃分的角度來講,阿里云秉承了風險共擔模式,即阿里云負責云基礎設施層面的安全,用戶責任虛擬化層以上,即VM層面的安全。
當然,在虛擬化層即VM層之上,阿里云同時提供云盾以及通過引入三方生態(tài)合作伙伴的方式來提供安全服務。這種安全責任共擔模式最終的目的是幫助用戶減輕安全運營負擔,更專注于核心業(yè)務。
云盾是什么?
如果說黑客攻擊或入侵是硬幣的一個面的話,那么云盾就是硬幣的另一個面,即反黑客。解決黑客入侵導致的數據泄露、資金損失和因攻擊導致的業(yè)務中斷問題。云盾擁有世界級的安全能力,保護了中國30%的網站,每天防御了2億次的暴力破解攻擊,以及1000次的DDoS攻擊,在2014年底,云盾曾經防御了峰值453.8Gbps的DDoS攻擊,創(chuàng)造了當時的世界紀錄。云盾是中國首個百萬級用戶的安全服務商。云盾的使命在于讓云上的用戶比云外的更安全。
云盾的核心在于大數據
我們知道,在大數據、云計算環(huán)境下,數據驅動已經成為云安全的關鍵能力。因此,數據能力也正是云盾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力,體現(xiàn)在 匯集全網的威脅情報能力,這個全網是中國30%的互聯(lián)網網站的攻擊數據;計算能力——云盾依托MaxCompute(ODPS)阿里云大數據平臺,每天處理的數據在數百PB級。有了數據,有了計算能力,云盾還有可動態(tài)彈性擴展的響應和處理能力,這個能力在Tb級,足以應對當前所有規(guī)模的網絡攻擊。
說到數據,吳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安全大數據,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要大,要全,要覆蓋所有的IT layers,不能有死角,這個由于云計算所賜,歸于一點,不再贅述。另一個要持續(xù)監(jiān)控和分析,形成閉環(huán)。這個閉環(huán)能力,同樣拜阿里云所賜,阿里云為云盾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計算資源。舉個例子,云盾抗DDoS分析集群,一個集群就是500臺服務器,500臺服務器的分析和計算能力帶來了小于3秒的攻擊響應時間,這個能力全球獨一無二。
云盾四大核心能力
云盾四大核心能力:感知、預警、止血和反擊。感知解決看得見看不見的問題,看不見,就不用提防護了;預警解決的是防護一方后知后覺、被動挨打的問題,足夠豐富的威脅情報可以實現(xiàn)對攻擊的預測;止血能力解決的是制止黑客攻擊和入侵的問題,也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防御;反擊是云盾獨一無二的能力,就是反跟蹤抓到黑客,在政府相關部門和運營商的配合下,直接打掉攻擊源。
最后
談到云盾的社會責任。吳老師表示,首先,云盾的目標是成為互聯(lián)網的安全基礎設施。其次,服務好百萬的企業(yè)用戶。第三,促進安全產品的發(fā)展,幫助傳統(tǒng)安全廠商實現(xiàn)轉型和重生,不斷推出創(chuàng)新性的安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