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話解讀“中臺”,我收藏后讀了3遍
原創(chuàng)【51CTO.com原創(chuàng)稿件】隨著互聯網公司崛起,“中臺”這個詞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BAT 等公司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中臺系統。
圖片來自 Pexels
那么,什么是中臺系統?它是如何誕生的?它長什么模樣?我們?yōu)槭裁葱枰?一串串的問題不禁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中臺。
什么是中臺?
中臺誕生
任何一個軟件系統都是通過幫助客戶解決問題來實現價值的。針對不同的需求會建立不同的軟件項目。
這些軟件項目包含客戶端的應用和后臺管理配置的應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前臺”和“后臺”系統,而且大家都在樂此不疲地開發(fā)著類似的業(yè)務系統。
但是,時間一長大家就發(fā)現了,這些系統中有一些部分大同小異,在做第二個項目的時候并不用將所有的功能重寫,可以把之前項目中那些共有的模塊拿出來,稍作修改就可以在新項目中應用了。這就是中臺的雛形。
轉動的齒輪
抽象和解耦是軟件開發(fā)鐵律,同樣也適用于中臺系統。中臺系統就是將“后臺”系統中那些針對技術,業(yè)務,組織的通用“模塊/服務”從原來固定的項目中抽離出來,并且使之能夠成為一個自治的服務提供給更多的“前臺”使用。
中臺就是“前臺”和“后臺”之間聯動的齒輪,也是:
- 調節(jié)器:前臺業(yè)務變化快,后臺系統相對比較穩(wěn)定,中臺就是他們中間的速度調節(jié)器。
- 加速器:新業(yè)務上馬,接入中臺即刻享受服務,不用 0 開始。
- 穩(wěn)定器:前臺業(yè)務多如牛毛,后臺數據排山倒海,而中臺提供各式各樣的接口對接兩者使用戶享受穩(wěn)定可靠的服務。
“中臺系統”猶如齒輪,帶動“前,后臺系統”飛速轉動
中臺的分類
中臺是一種能力的抽象,這種能力可以是業(yè)務能力,技術能力,數據能力甚至是組織能力。我們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對其進行分類。
中臺分為如下幾類:
- 業(yè)務中臺
- 技術中臺
- 數據中臺
- 組織中臺
①業(yè)務中臺
業(yè)務是根本,特別是用戶的核心業(yè)務。對于中臺來說需要針對業(yè)務進行顆粒度劃分。例如:客戶服務,結算中心,訂單中心。
如果業(yè)務發(fā)生變化需要對上述服務進行拆解,例如:將結算中心拆解成支付服務和核銷服務。
這樣的分類和拆解是為了更好的支持前臺,給前臺業(yè)務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從而為用戶組合出更多的使用場景。
這類平臺的提供者一般在某一個行業(yè)深耕多年,積累大量的行業(yè)知識。
業(yè)務中臺:根據業(yè)務對服務進行劃分
②技術中臺
作為技術人員接觸過最多的就是技術中臺,通常我們會將服務進行拆解通過微服務的方式重新組織。
每個微服務都是自我治理的,通過服務注冊,服務網關,服務跟蹤的方式讓他們形成一個整體。
技術中臺的劃分通常分為兩個維度,第一個是基礎服務,這些服務針對整個系統來說相對通用,如:日志服務,安全服務等等。
第二個就是業(yè)務服務,這些服務都針對每個業(yè)務模塊做劃分,通常這些服務會根據業(yè)務的變化或者增量進行更新或者橫向擴展。
這類平臺的提供者,一般都是科技型企業(yè),涉及過多個行業(yè),對基礎組件和模塊的應用得心應手,往往他們設計出來的中臺架構性能和可靠性方面比較優(yōu)秀。
技術中臺:利用微服務,DevOps 給前臺提供支撐
③數據中臺
數據的獲取通常需要經過數據采集,數據清洗/過濾,數據存儲,數據歸檔幾個步驟,最后才能通過數據服務的形式展現給用戶。
特別是針對客戶端來說,同時通過數據中臺提供的服務來獲取數據的。數據中臺會根據不同的業(yè)務場景,生成不同的數據服務,滿足客戶的需要。
提供類似平臺的企業(yè)進入 IT 信息化的時間比較早,積累了一大批數據,通過對數據的整合和分析可以助力業(yè)務發(fā)展。
數據中臺:讓前端不用關心數據處理過程,只專注于“數據服務”
④組織中臺
中臺是需要人來實現的,如何組織好這些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果要談談組織中臺,那么就要先說說下面幾種組織結構。
職能型:每個部門各司其職,雖然都是一個老板管,但是部門之間的界限明確。
每次有了項目就從各個部門抽調人員,當項目完成以后人員都回到各自的部門當中。
如果再有新的項目就再次抽調。這種方式溝通成本高,責權不清,出現問題以后容易踢皮球,對用戶需求的反應相對較慢。
職能型:根據職能對組織進行劃分
矩陣型: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矩陣型的組織結構也悄然興起。把人員從原來的部門中完全剝離出來成立專門的項目,并且指定項目經理。
人員匯報的線路也從原來的部門經理換成了項目經理。而項目經理又對 CTO 直接負責,這樣的結構相對簡單,實用性較強,避開了職能型組織結構的一些缺點。
矩陣型:從職能部門中抽取合適的人形成獨立的組織
產品型:隨著產品意識的不斷提升,人們不再拘泥于之前的矩陣型組織結構了,于是加入了產品和產品經理,更重要的是把客戶也納入到組織當中。
讓客戶參與產品決策,驗收測試,增加用戶的參與感,做到產品為客戶所用。用戶自己設計,測試出來的產品他想說不好都難。
產品型:在職能型的基礎上,讓組織圍繞產品和用戶工作
隨著組織中臺的不斷發(fā)展,我們的組織結構也慢慢從職能型向矩陣型,產品型進行過渡。
中臺的生命周期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運轉規(guī)律,中臺系統也不例外。首先我們需要滿足使用者在某種場景中的需求,通過對需求的轉化我們知道需要通過哪些功能或者系統來實現。
這些功能或者系統是否已經在中臺系統中存在?如果存在是否需要進行優(yōu)化或者拆分,如果不存在是否做成可以有通用性的模塊?
在定義了以上幾點以后,再進行設計,編碼調試,集成測試。最后,發(fā)布給客戶去驗證業(yè)務的可行性。
如果發(fā)現問題再回到需求的原點重新走一次上面的過程,周而復始,直到滿足客戶的需求為止。
“需求”,“實施”,“驗證”不斷循環(huán),直到滿足用戶的需求
中臺的作用?
大家既然對中臺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我們再從兩個維度來看看中臺的作用。雖然上面已經介紹了很多關乎作用的例子,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從兩個維度來歸納總結一下。
業(yè)務方面的作用
①快速切入市場
在中臺出現之前,我們進入每個行業(yè)是比較困難的。在了解業(yè)務的基礎上需要搭建基礎的業(yè)務模塊。
現在不需要了,有了中臺策略的加持即使對一些行業(yè)不太了解也能夠從容應對。
在 BAT 中已經有染指汽車制造,航空航天等專業(yè)性很強的行業(yè)了,靠的就是中臺能力的輸出。
②專業(yè)人員融入系統
有了中臺系統,那么就離不開行業(yè)中的專業(yè)人員。行業(yè)中的專業(yè)人員,協助中臺系統打磨各個業(yè)務模塊,通過 PASS 平臺打造行業(yè)自身的應用。讓業(yè)務和技術更好的融合,產生化學作用。
③定義平臺規(guī)則
現在阿里的釘釘就把用戶,服務提供商,經銷商都拉到了一個平臺上了。通過阿里平臺的能力,將釘釘打造成企業(yè)服務的中臺,讓多方從中受益。
業(yè)務方面:通過滿足市場需求,提高專業(yè)化程度,打造平臺戰(zhàn)略,逐步升級
技術方面的作用
①服務重用
不要重復造輪子是我們始終面對的問題,中臺的初衷就是抽離通用的部分,讓更多人能夠享受他們。
②服務進化
技術會跟隨業(yè)務的進化而進化,每一次進化都是一次技術的沉淀。以前這些技術進化是不可見的,現在新的項目也可以通過中臺系統享受這些技術的進化。
③快速響應
由于中臺系統針對服務進行顆粒化處理,讓每個服務都有獨立性,可以針對業(yè)務的需求對服務進行橫向擴展,從而提高服務的響應時間。
④數據積累
長年累月的數據積累,特別是對業(yè)務數據的積累,能夠幫助我們帶來商業(yè)價值。
⑤提高效率
不用從無到有去搭建整個項目架構,也大大縮短了給用戶的交付時間,高效的組織結構也促進了交付質量,提高了用戶的滿意度。
技術方面:服務重用,服務進化,快速響應,數據積累,提高效率相輔相成
如何建立自己公司的中臺?
不管是阿里的“⼤中臺,⼩前臺”戰(zhàn)略,還是華為的“⼤平臺炮火支撐精兵作戰(zhàn)”戰(zhàn)略,仿佛都離我們很遠。
有人說:“中臺系統就是大公司的事情,我們做好自己手上的項目就好了。”這話對也不對!
中臺系統確實需要具備一定規(guī)模以后才能產生,只有項目足夠多,行業(yè)足夠豐富,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實行。
這些都是中小公司無法做到的,但是,作為我們可以利用中臺策略的思維來優(yōu)化我們的開發(fā),產品,項目甚至是組織。
從業(yè)務方面,我們是否能夠把自己專精行業(yè)的業(yè)務進行一個模塊劃分,讓用戶可以自由選擇需要的業(yè)務模塊,提高我們業(yè)務適配的靈活性。
從技術方面,我們是否能夠總結一下哪些模塊,服務可以從系統中解耦出來成為單獨的服務,甚至可以單獨部署做到真正的自治。以后搭建技術框架的時候就好像搭積木一樣方便可靠。
從組織方面,由康威定理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組織結構直接影響這個組織結構生產的軟件。
我們是否還在遵循傳統的職能型的方式在推進項目。是否可以考慮以客戶為中心的開發(fā)模式,讓開發(fā)人員更加貼近客戶,為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
中臺對于個體來說意味著什么?
前面提到了中臺的定義,中臺的作用以及對中小公司的思考。那么對于我們個人而言中臺又意味著什么呢?我們可以在其中做些什么呢?這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點,線,面
如果說淘寶網整個就看成一個大中臺來說,它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服務,接口,數據,為商家和消費者創(chuàng)造交易的環(huán)境。那么我們把淘寶網可以看成一個“面”。
那么對于商家來說,他需要利用一些營銷工具,聘請一些模特拍照,利用一些物流信息為自己送貨。商家可以看成一條“線”。
那些提供營銷工具,拍照服務,物流服務的供應商就可以看成“點”。
對于我們而言,可能無法成為“面”,但是可以通過“面”的支持去做“線”和“點”。
再把眼界擴大一點,到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釘釘應用,都是有發(fā)揮空間的。
供應商,商家,平臺,構成“點”,“線”,“面”的有機整體
總結
中臺是 IT 信息化過程中經驗總結的產物,他是前人歸納總結出來的方法論,也是解決問題的思路。
它把這些經驗和方法從具體的場景中抽離出來,為的是服務于更多的場景。
我們可以從業(yè)務,技術,數據,組織多個維度來看待它。它不僅僅可以應用到企業(yè),對個人的發(fā)展也是有幫助的。
【51CTO原創(chuàng)稿件,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作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