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我放棄了年薪20萬的Offer”
最近身邊朋友換工作、轉型的越來越多。爬到一定高度,或者說到了一定年齡,每個選擇都顯得尤為重要。
圖片來自 Pexels
不僅因為高昂的機會成本,還有大家對后續(xù)規(guī)劃的多重考慮。有一個說法你可能聽過:混職場,要擁有不可替代的能力。
很多人以為,這是指一個人必須有一項特別厲害的技能,秒殺 99.9% 的那種。不然怎么叫不可替代呀?但我并不這么認為。
01
上個月和一個做開發(fā)的朋友閑聊,意外得知,他放棄了一個年薪近 20 萬的 Offer。
他聊到自己的轉型想法。對程序員來說,轉型的路通常有兩種:
- 專家型。比如他放棄的那個 Offer,職能要求非常精準,就是研究某種技術應用,作為公司的技術儲備。
- 管理型。成為團隊 Leader,重心轉移到協(xié)調(diào)、溝通、管理。
“你不考慮第一種?”我好奇問了句。他想了一會說:“我對核心競爭力的理解,是 A+B+C+……,而不是 A+++,加上自己性格可能也不太適合做技術研究,還是打算熟悉其他關聯(lián)的領域。”
拿寫程序來說,寫得好的人多如牛毛,很多年輕的碼農(nóng)經(jīng)常讓他自愧不如。但你如果懂需求分析、懂商務談判、懂市場運營,你的戲路就一下子拓寬不少。
這幾年很流行一個詞,長板。說的是,我們要有特別拿得出手的能力。但往往被誤解為:我們只要有一個特別拿得出手的技能,就足夠了。
我以前有個做 QA 測試的同事,他聽說同部門的人在學編程、學產(chǎn)品、學項目管理時嗤之以鼻:“術有專攻,你學那些東西能比程序員厲害嗎?還是你想轉行?”
在他看來,“專”已足夠,他忽視兩個現(xiàn)實:
- 一是,99% 的人很難達到極致的專業(yè)水平。
- 二是,哪怕符合,需要的場合也很少。除非剛好碰到那種為你一比一量身定制的崗位。
最常見的情形是,你有不錯的專業(yè)技能,同時具備幾項可用的關聯(lián)能力,它們疊加打包起來,形成了你的核心競爭力。
02
為什么說不能死抱著你的專業(yè)技能,要多學習其他維度的東西?我簡單說件事吧。
前陣子我參與的一個項目,系統(tǒng)由多個團隊負責,有個業(yè)務接口 A 團隊的開發(fā)折騰了一下午沒搞定,他跑去問旁邊的程序員,兩個人一塊兒琢磨半天搞定了,開開心心。
項目經(jīng)理得知后問:“你們下午都在做這接口?”
程序員:“對啊,花了不少功夫。”
項目經(jīng)理:“誰讓你們做的?”
程序員:“某某說讓我們做一下。”
實際上,那個功能應由其他團隊負責,對方只是想推掉這事。而那兩個程序員,習慣用技術手段去解決問題,完全沒想過這問題該不該由自己解決。
這其實是一種思維定式。我接觸過不少程序員,接到需求任務埋頭苦干。需求說一是一,需求說二是二,從不考慮需求以外的任何事情,更不會提出其他方案。
而一些很厲害的程序員,除了開發(fā)能力過硬,還有一些其他共性。他們會溝通、會預判、會基于自己角度給出其他解決方案。
網(wǎng)絡上有句話:如果你的工具只有一把錘子,你會認為任何問題都是釘子。
太多人陷在路徑依賴中,無法站在更高層次思考,因此給出的選擇往往只是“局部最優(yōu)解”。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叫《暗時間》,作者劉未鵬,微軟亞洲研究院軟件開發(fā)工程師,平時喜歡心理學、時間管理、自我成長和一些研究底層認知等,也愛看科幻小說。
表面看,這些東西和敲代碼沒啥關系對吧?但那本書中,你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多維思考能力在一個人身上的深刻印記,讓他看待問題的角度變得非常豐富。
單一思路,意味著你手里只有一把錘子。多維思維,意味著你擁有一個工具箱。
03
沒錯,一個人要想脫穎而出,拼的是長板。比如你一個做技術的,如果非得跑去做市場,沒幾天又跑去做運營,只會分分鐘被輪番吊打。
你首先要有專長立足。但你越往上走,越要注意彌補短板。因為它可能讓你對某個環(huán)節(jié)失去控制或主動權,變成無形的束縛。
趕集網(wǎng) CEO 楊浩涌曾分享過他創(chuàng)業(yè)的一段經(jīng)歷:楊浩涌是研發(fā)出身,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 因此他的團隊以開發(fā)和產(chǎn)品見長,用戶體驗比競品對手“58 同城”好非常多。
但在營銷上,就是干不過 58。楊浩涌心想,行吧,我不懂營銷,那我就找個懂營銷的人來唄。
可因為他對市場營銷不了解,導致很難判斷招來的人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撐起這塊業(yè)務。
結果導致, 招來的連續(xù) 3 任銷售 VP 都無法勝任。他只好自己學著做一個銷售VP。
兩年后,他完成了自己的能力閉環(huán),進化成產(chǎn)品與營銷并重的創(chuàng)始人,逐漸補齊了核心團隊的短板,開始迎頭趕超對手。
楊浩涌在復盤時感慨:
“每個創(chuàng)始人一開始可能都覺得,我不擅長的領域找一個牛人幫忙就好了。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你犯的所有錯誤,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就是你不懂的里邊。”
就像羅振宇說的,一個知識你覺得沒有用,是因為你不會。而你不會的東西,往往是你的雷區(qū)。
當然啦,不是說所有你不會的都要去學,你一拍腦袋跑去學習胸口碎大石,沒意義嘛。
所謂短板,應該是“你需要但不擅長”的知識技能。你只有熟悉才能掌握,只有掌握,才能讓整件事情更加可控。
04
再退一步說,多維能力,將來很可能也是你的一個機會。
我部門里一個跳槽過來的 UI 設計師,最初的工作是服務器運維工程師,這兩個崗位幾乎沒啥關聯(lián)。
他平時愛好畫畫,一開始是自學,然后報名培訓班,再免費幫朋友設計和偶爾做兼職。
等水平磨礪得差不多了,順利轉行。以及我原先認識一個游戲數(shù)據(jù)分析師,日常喜歡研究金融、做做投資什么的,后來機緣巧合跳槽去了一家證券公司。本職與愛好就這么愉快地結合了。
目力所及,我周圍大多數(shù)轉行后平滑落地的人,都有個共同點:具有不止一個優(yōu)勢和亮點。
當你的優(yōu)勢是 A+B+C 這樣的組合時,它們就可能將來變成你的 Plan B,甚至 Plan C。
查理·芒格說得好:“我的生活,不只在一條賽道上。”
所以你發(fā)現(xiàn)沒,周圍那些特別有競爭力的人,他們并不是每個方面都非常出色,多數(shù)屬于“一專多強”,幾個能力組合出自己的稀缺競爭力, 從而在同質(zhì)化競爭的賽道中脫穎而出。
這世上的路,是四通八達的,而非僅此一條。這社會的比拼,是 3D 立體的,而非單維平面。
“專”這個字,相比從前有了更多新意義。它不應成為你只顧眼前、不愿繼續(xù)成長的借口。就算你每天重復做一件事,不妨嘗試用不同的思維去觀察,解鎖出新的解決問題的鑰匙。
變化無處不在,希望我們手里,不只有一張牌。
作者:臨公子
簡介:LinkedIn 中國專欄作者、簡書經(jīng)管類優(yōu)秀作者、螞蟻財富/招行/雪球等平臺特邀作者,一枚理性愛財?shù)墓た飘a(chǎn)品汪。
編輯:陶家龍
出處: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臨公子的后花園(ID:hi-lingong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