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jīng)理的「臨界點」你知道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跨界架構師」,作者Zachary 。轉載本文請聯(lián)系跨界架構師公眾號。
大家好,我是Z哥。
大部分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都有產品經(jīng)理這個崗位。據(jù)我的觀察,這個崗位其實有一個臨界點。如果沒達到這個臨界點(60、70分的及格線),產品經(jīng)理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甚至可能起反作用。
殘酷的現(xiàn)實是,市場上大部分的產品經(jīng)理都沒有跨過這個臨界點。原因有很多,機遇、態(tài)度、知識儲備等等。
這個臨界點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能不能把需求真正的給技術人員描述清楚。
在實際的工作中,產品經(jīng)理主要的作用其實就是信息傳遞,將業(yè)務部門的想法轉化成技術人員所能理解的方案進行開發(fā)。如果處理得好,起到的是粘合劑的作用,如果處理得不好,那么起到的是衰減器的作用。
在描述需求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PRD」和「原型設計」。那么做好它們的思路是什么?我來分享一些我的看法,歡迎一起討論。
PRD和原型設計這兩件事恰好一件對著業(yè)務方,一件對著技術人員。前者是通過業(yè)務方的“輸入”將它們轉換成PRD,后者是基于PRD輸出原型設計,交由技術人員來實現(xiàn)(當然其中還要設計制作高保真原型),其中的加工過程就是產品經(jīng)理的核心工作。
你仔細想想,身邊能把這兩件事做到位的產品經(jīng)理,基本上對TA的評價都不會太差。
/01 PRD/
PRD里主要體現(xiàn)的是業(yè)務邏輯,而形成一個業(yè)務邏輯的過程,主要經(jīng)過兩個步驟:需求獲取 -> 討論和設計。
01 需求獲取
在獲取需求的這一刻,我的習慣是「先做判斷,然后記錄下來」,經(jīng)過這些年下來覺得很好用。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大家都知道記錄下來的好處,但是為什么要先做判斷呢?
做判斷的好處主要是以下兩個:
- 用簡短的時間先對需求的優(yōu)先級有個大致的了解。
- 趁大腦還在熱乎的對話場景中,把聊到的業(yè)務場景里的相關因素、條件梳理出來。
第一點比較好理解,就是“這個需求有沒有必要做?”,“要做的話安排在什么時候?”。
關于第二點,我自己的親身感受是,一旦我當時就草草地寫了一句話來概括需求,那么如果這個需求在幾周甚至幾個月后才開工的話,我對當時為什么提這個需求的印象會開始模糊,甚至會覺得這個需求有啥用?不得不重新厚著臉皮去問提出者,這樣就會顯得自己很不專業(yè)。
記錄的時候主要是寫一下「問題」和「解決方案」,其實不用花太多時間。比如簡單的一句話,
XXX 在用 XX 功能時,覺得存在問題 XXX和問題YYY??梢訟方案改善XXX問題,B方案改善YYY問題。
這么做還有一個間接的好處是,那些你連問題都沒法定義的需求,自然就被你拒掉了。比如那些提需求的人自己都說不清楚的需求。
02 討論和設計
很多產品經(jīng)理喜歡單純的用文字表達業(yè)務邏輯,不喜歡畫圖,特別是流程圖之類的東西,我覺得這個習慣很不好。
先不說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可能會存在理解偏差的問題。哪怕大家理解的都沒問題,對于那些流程不是那么簡單的業(yè)務來說,做著做著腦子里理解的東西可能就模糊了。
在這里我推薦兩個我認為最有效的圖,一個是常見的流程圖,另一個是時序圖。
我覺得大部分的業(yè)務邏輯,通過這兩個圖都能表達清楚。一圖勝千言,希望你能充分利用好這些利器。
另外,當你真正開始設計一個需求的具體方案的時候,難免會需要再次向提出方確認一些細節(jié)問題。這個時候除了確認細節(jié),你還需要確認以下兩件事:
- 時間節(jié)點。包括出方案的時間節(jié)點,上線的時間節(jié)點。這個目的是,將雙方的預期做一個校準,免得你這邊覺得進度差不多,業(yè)務方覺得開發(fā)效率太低。
- 方案的方向。這個目的是,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你作為產品經(jīng)理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在雙方都認可的方向上考慮解決方案,而不僅僅非得100%照著提出者的想法來實現(xiàn)。另外,確定下來的方向也是產品經(jīng)理和技術人員評估方案可行性時作出取舍的重要參照。
/02 原型設計/
01 突出主次
一個完整的業(yè)務場景,必然是有主次的,有主線、有支線。所以我們在基于PRD做原型設計的時候,需要不斷思考:
- 什么模塊要突出?
- 什么模塊要弱化?
- 背后的思考和原理是什么 ?
最怕的就是在一些次要的模塊上大費周章,在核心模塊反而草草了事。這樣會導致技術人員花費過多的時間在低價值的方向上工作,最終的產品效果自然不會太好,甚至會變形。
02 保持一致性
對于某個概念,在整個原型里的體現(xiàn)應該是一致的,小到每個按鈕的上的提示,大到一個模塊。比如,不要在這個地方叫“匯總”,在另一個地方叫“合計”,這樣的問題如果到處存在,給人的感覺是這個原型好亂。
另外,對于在整個產品里多次出現(xiàn)的模塊,比如快捷登錄的彈窗。有些產品經(jīng)理會到處復制黏貼,這樣很容易改了一個地方漏了其它地方,導致不一致。這
個時候你應該想辦法把它提煉出來,讓它可以復用。比如Axure里的母版功能。
好了,暫時就想到這么多,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者有補充的,歡迎和我交流哦。
在很多公司,產品經(jīng)理都是單獨一個團隊,并不直接與技術人員屬于一個團隊。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對產品經(jīng)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PRD和原型設計上需要更加有責任心才行。如果僅僅作為一個“信息的傳遞者”,出現(xiàn)衰減是必然的。
如果產品經(jīng)理沒有起到粘合劑的作用,其實不如將產品經(jīng)理團隊劃分到技術團隊里。在我看來,和開發(fā)人員穿同一條褲子,總比多衰減一次更好一些。
總結一下。
這篇呢,Z哥和你分享了我對產品經(jīng)理如何更好地描述需求這件事的看法。
產品經(jīng)理最基本、也是花時間最多的工作就是寫PRD和畫原型,前者源于業(yè)務,后者輸出給技術。但是做同樣的事情,并不是所有產品經(jīng)理都能把需求描述的準確、清楚。
要寫出好的PRD,需要:
- 認真對待需求的獲取,接到需求的第一時間,做好判斷和記錄。
- 在討論和設計的時候,多畫流程圖和時序圖。并且在和業(yè)務方確認需求細節(jié)的時候,同時明確好時間節(jié)點和方案的方向。
要做好原型設計,需要:
- 突出主次
- 保持一致性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