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

大數據 “殺熟”背后:平臺的精準 “算計”

大數據
又到一年 “3·15”,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消費,在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憂。

[[387626]]

 又到一年 “3·15”,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消費,在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憂。

比如在某電商平臺上搜索某款產品,而后你會在其他 App 看到相關產品的廣告。有時和朋友閑聊到某款產品,刷信息流時就會被精準推送相關內容;甚至當你前往一個陌生城市,App 們還會為你推送各種當地的吃喝玩樂內容……

你是否被互聯網平臺精準 “算計”?又如何解決?

大數據 “殺熟”背后 平臺的精準 “算計”

最近,大數據 “殺熟”再次成為網民關注焦點,甚至因為這個問題上了熱搜,事件起因是一位復旦大學的教授帶領自己的團隊,經過 800 多次的測試,使用不同價格不同款式的手機發(fā)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在使用打車軟件的時候,不同價格不同品牌的手機,打的網約車價格也是不一樣的。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又是大數據殺熟。

為什么會有大數據殺熟呢?其實早些時間這個概念就被網友熱議,同樣的產品或者服務,在面對老用戶時反而比新用戶的價格要貴,商家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數據,用消費者的消費喜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消費者,以此來達到精準營銷。

據了解,初代的大數據殺熟,依靠的是算法的簡單判斷,比較典型的就是 “熟客賣高價”。比如,新客通常會在不同平臺比價,因此,平臺對新客展示的是低價;如果是老顧客,那自然價格就會高一些。和 “熟客賣高價”相類似的還有 “新人插隊”。二代大數據殺熟中的 “熟”,已經不是 “熟客”,而是被平臺充分掌握個人信息的 “熟人”。

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就向筆者反映,她和朋友要去外地旅游,在某平臺查詢當地酒店價格,結果發(fā)現平臺給出的價格有近 200 多元的價格差,而她的朋友恰恰使用的是新款 iPhone,而她自己是一部普通安卓手機。這是否是大數據殺熟?

專家認為,“大數據殺熟”說到底是依據大數據所形成的用戶畫像和消費習慣進行精準溢價,既可以 “向惡”殺熟,也可以 “向善”為用戶服務,選擇權在商家手上,也在法律法規(guī)和環(huán)境改善上。

如何躲 “坑”?專家建議多平臺參考比價,比如購買產品時在不同平臺查詢價格;用不同品牌手機查詢價格;選入購物車觀察價格變化,幫助明辨是真降價還是真套路;對高頻使用的平臺停用幾天,它會用更優(yōu)惠價格 “討好”你,這樣會避開大部分的 “坑”。

App 為何做到 “先知先覺”

剛和朋友聊起某款產品,App 就給你推送產品廣告;和朋友談論孩子教育,App 又推送上了培訓機構 .... 讓人不得不懷疑,手機 App“偷聽”情況是否存在?

[[387627]]

前段時間,央視就 “App 能精準推薦廣告是否因為手機被監(jiān)聽而致”進行了揭秘。根據專家做出的測試顯示:

假如發(fā)一個語音,當手松開了以后,這個錄音事實上還在繼續(xù);甚至在手機處于鎖屏的情況下,錄音依然可以持續(xù)進行一段時間,但都會自行終止。只是不同的手機操作系統(tǒng),鎖屏下持續(xù)錄音的時長略有不同。也就是說,“監(jiān)聽”在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成本高、效率低、法律風險大,目前尚未發(fā)現真正意義上有哪款 App 出現過這種把語音信息上傳之后的偷聽行為。

而之所以 App 能精準推薦廣告,是因為它們對你的購買、瀏覽、搜索記錄以及是下載過的應用程序清單等信息進行了大數據分析,甚至還匯總你的好友信息和其他 App 數據。

2021 年剛進入第二個月份,工信部已通報了第 2 批存在問題的應用軟件名單,問題在于存在違規(guī)調用麥克風、通訊錄、相冊等權限侵害用戶權益行為。工信部公告還指出,本次檢測還涉及平臺管理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其中,騰訊應用寶、小米應用商店、豌豆莢發(fā)現問題分別占比 22.3%,12.0%,10.3%。

在這些 App 亂象中包括:App 濫用麥克風權限、App 讀寫相冊、App 索要用戶通訊權限、App 難以關閉廣告彈窗等,而這些權限都指向了同一個不可侵犯的領域——用戶隱私。

有專家表示,當用戶點開 App 的 1 秒內,其特征已經被分析并發(fā)給了廣告主,誰出價最高,那么用戶手機上就會顯示誰的廣告,這就是競價交易。而 App 廣告的精準投放與競價交易,是建立在過度索權、收集個人信息基礎上的。

因此,很多 App 在沒有合理場景的情況下,依然頻繁索要用戶權限,目的不單是為用戶提供有意義的服務,而是瞄準了用戶隱私關聯的廣告收益。

去年 6 月份,蘋果透露,將把 iOS14 系統(tǒng)的 “廣告標識符(IDFA)”分享功能由默認開啟的狀態(tài)變?yōu)槟J關閉,這樣會致使 App 不能直接收集用戶數據用于個性化廣告,而需要先征求用戶允許,否則將會被移出蘋果應用商店。


在魅族 18 發(fā)布會上,魅族公布了自己研發(fā)的一款 App——隱私風險自測,大小僅 3.9MB,可供安卓用戶檢測自己手機的隱私防護性能。

用戶自身如何防范隱私被收集,首先要做的就是管好 App 應用權限,麥克風、位置、相機、存儲、通訊錄等都是關乎個人數據隱私,需要謹慎授權。如果一款 App 需要授權,你不確定就可以先拒絕,使用時如果遇到問題,App 自然會提醒你,需要時再打開。而遇到那種有著 “不同意就不能安裝”或者索要根本不必要權限的 App,大家還是遠離為妙。

 

責任編輯:姜華 來源: 飛象網
相關推薦

2021-03-18 19:11:42

大數據數據分析

2018-03-29 16:05:23

2021-03-12 09:30:41

大數據大數據殺熟云計算

2021-03-12 13:41:11

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

2020-12-21 10:03:32

大數據美團技術

2018-04-25 08:58:29

殺熟大數據價格

2021-08-05 11:13:47

大數據殺熟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應用

2021-05-14 09:57:44

大數據IT互聯網

2018-10-10 20:20:14

2021-07-29 16:19:04

大數據旅游信息安全

2020-11-06 11:37:42

大數據技術電商

2018-03-28 17:16:09

大數據

2021-08-29 23:37:18

大數據電商購物

2015-06-18 05:55:05

大數據大數據背后的事

2021-01-09 23:06:51

大數據消費技術

2018-03-19 22:51:24

大數據技術大數據殺熟

2020-10-08 15:39:08

大數據殺熟

2021-03-16 10:07:08

大數據互聯網經濟

2020-12-23 16:15:54

大數據美團網絡

2020-09-20 17:50:24

大數據IT互聯網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