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搞ChatGPT!谷歌AI學者紛紛跳槽OpenAI
最近,谷歌和微軟正在 ChatGPT 搜索上進行激烈競爭。
兩家科技巨頭分別宣布了將大型語言模型(LLM)整合到必應(yīng)和 Google 搜索中的計劃。上個星期,必應(yīng)已經(jīng)向一些用戶開放了這項新技術(shù),而谷歌也宣布其 AI 搜索在更廣泛地推出之前向「受信任的測試人員」開放。
臨時發(fā)布搶首發(fā),產(chǎn)品出錯也上線,其他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紛紛跟進,掀起了科技領(lǐng)域的又一次軍備競賽。
公司在比拼實力的同時,也在爭搶人才。據(jù)報道,OpenAI 一直在挖谷歌的 AI 科學家,最近的動作已經(jīng)越來越「明目張膽」。
僅在今天,就有幾個科學家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宣布了加入 OpenAI 的喜訊:
目標很明確:我們就是來搞 ChatGPT 的。
然而,這并不是 ChatGPT 成功之后才有的現(xiàn)象。另據(jù) The Information 的報道,最近幾個月,造出通用智能聊天機器人 ChatGPT 和圖像生成器 DALL-E 的 OpenAI 聘請了十幾名前谷歌員工。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媒體,最近爆紅的 ChatGPT 獲得了至少五名前谷歌研究人員的助力。
在 OpenAI 去年 11 月 30 日宣布推出 ChatGPT 的博客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值得關(guān)注的貢獻者 ——Barret Zoph、Liam Fedus、Luke Metz、Jacob Menick 和 Rapha Gontijo Lopes:
這些人目前的 title 要么是 Google AI,要么已經(jīng)從 Google AI 跳槽到了 OpenAI。
事實證明,OpenAI 的聊天機器人廣受用戶歡迎,在第一周就積累了超過 100 萬用戶,今年 2 月初達到了上億。微軟在 ChatGPT 推出后追加了數(shù)十億美元的投資,獨占新技術(shù)并很快發(fā)布了新版必應(yīng)搜索。
谷歌 AI 部門 Google Brain 的兩名前員工告訴 The Information,一些員工認為公司文化已經(jīng)變得令人昏昏欲睡。據(jù)報道,工作人員列舉了谷歌層層繁文縟節(jié)和對新產(chǎn)品舉措的過度保守,導致一些工人正在到別處尋找工作。
風頭正勁的 OpenAI 看起來是個好去處。
其實仔細探究,從谷歌跳到 OpenAI 并不是什么新鮮事。OpenAI 的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 就是從 Google Brain 來的。他在 2012 年與 Alex Krizhevsky、Geoffrey Hinton 共同提出了著名的 AlexNet,推動了深度學習的進步。
Ilya Sutskever、Alex Krizhevsky 和 Geoffrey Hinton。
在 Google Brain 團隊,Sutskever 參與了谷歌用于大規(guī)模機器學習的開源框架 TensorFlow 的開發(fā),提出的 Seq2seq 給機器翻譯帶來了革命,也與 DeepMind 的研究人員保持聯(lián)系,是 AlphaGo 登上 Nature 封面論文的作者之一。
2015 年 7 月,Sutskeve 參加了 Y Combinator 總裁 Sam Altman 在 Sand Hill Road 的一家餐廳舉辦的晚宴,在那里他遇到了伊隆?馬斯克和 Greg Brockman。據(jù)說當時,在場的每個人都同意一件事:一個致力于發(fā)展通用人工智能的組織必須是非營利組織,沒有任何競爭性激勵來淡化其使命,它還需要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
他成為了 OpenAI 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現(xiàn)在是 ChatGPT 背后的男人:
Sutskeve 曾表示:「似乎有一天,很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我們將構(gòu)建一個在每個有意義維度上都具有與人類相同認知能力的 AI 系統(tǒng)?!?/span>
不久之前,特斯拉前 AI 高級總監(jiān) Andrej Karpathy 也在推特上宣布,自己將回到 OpenAI。要知道,Karpathy 是 OpenAI 的創(chuàng)始成員與研究科學家。但在 OpenAI 成立一年多后,Karpathy 便接受了馬斯克的邀請,加入了特斯拉。如今再次回歸。
我將加入 OpenAI(再一次)。與許多人工智能領(lǐng)域內(nèi)外的人一樣,我被這家公司的工作的影響所鼓舞,我個人也從中受益良多。它未來的潛力尤其令人振奮;重新加入其中并參與建設(shè)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Sam Altman 表示:歡迎回來!
雖然 OpenAI 并不賺錢,但打造開創(chuàng)性的通用人工智能,做挑戰(zhàn)最大的事,這種堅持已經(jīng)收到了回報。
也最終讓谷歌拉響了「Code Red」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