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App設計趨勢:猜猜iOS7會是什么樣的?
一、圖標
上圖是一些 ios 系統(tǒng)里最知名應用的圖標,在它們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高光、質地或紋路(除了 Evernote、Path 和 Spotify)。即使是 Facebook、Google Drive、Dropbox 和 Flipboard,也是用一種隱晦方式來表現(xiàn)高光和縱向漸變,以此來表現(xiàn)透視或者 3D 效果,替代過去那種簡單的去光澤化。
對我來說這是再明顯不過的設計趨勢了,如果蘋果連這也看不出,那也實在無話可說。這種趨勢顯然與 Metro 代表的扁平化大相逕庭。事實上隨著大眾審美觀的變遷,擬物化雖然不如 2007 年時那么受歡迎,但是,它并沒有消失,它的精華——立體感與模擬觸感以更成熟更隱晦方式存在于各個應用之中。
作為一個設計師,你必須敏銳的感覺到是什么在影響著你對事物的認知。
——Jony Ive
Google 和 Facebook ***了新一輪的 APP 設計潮流,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方并沒有得到過來自蘋果的任何指導,但二者之間又有著非常相似的設計風格,這讓我覺得,或許,蘋果可以更好的推動這一輪的設計運動。
二、卡片
下圖展示的卡片化信息設計就像其他 Pinterest 發(fā)明一樣, 在其他 APP 們手中發(fā)揚光大。這個設計采用簡單的背景(通常為淺色或灰色)來對抗蘋果原生的“切出”背景設計。
下圖展示的是被 Google Chrome 和 Evernote 熱捧的一項設計,該設計采用縱向層疊的方式來整理“卡片”,雖然看起來比較有趣,但是使用的時候還是略為別扭,不過據(jù)我估計將來會有很多的 APP 采用這樣的設計。
三、按鈕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設計趨勢體現(xiàn)在按鈕設計上,僅留圖標部分,不再保留任何邊框。雖然這有模仿 Android 的嫌疑,但公平的說,保留按鈕邊框早已過時,無邊框已然是大勢所趨,許多應用跟著 Facebook 一起采用了這個略為激進的設計。這一獨特的設計最初出現(xiàn)在The Hamburger Icons(舉個例子,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 Facebook 的菜單按鈕為三條橫線,看起來像抽象的漢堡包,這一概念即從這來)上,很快便被所有設計師效仿。我不確定蘋果是否有必要把這一設計從其原生樣式中剔除,但是,可能至少不會過分強調。
三、返回按鈕
最近我注意到,很多重量級的應用程序諸如 Facebook 和蘋果原生音樂播放器都經(jīng)過了重新設計,它們用一個簡單的箭頭代替之前的返回按鈕(包括文字按鈕與帶邊框的箭頭按鈕;蘋果音樂播放器是個例外,它用帶邊框 的箭頭按鈕替代了之前的文字按鈕,如下圖所示,雖然邊框極為暗淡,但依然存在)。我希望這一趨勢能一直持續(xù),簡單的象形圖標集足以表達常規(guī)操作。
四、蘋果原生圖標
我非常迫切的想根據(jù)這種風格來重新設計蘋果原生應用的圖標。
在這里我以 Messages 圖標為例來說明蘋果必須意識到的三個設計方面的問題:高光、條紋和過于明亮的顏色。我試圖用上文講述的那些原則來重新設計該圖標,并且大膽的把字體改為 Helvectica Neue Medium,把文字尺寸增大到 26 像素,以使其清晰可辨。我保留了蘋果原來的亮色調,因為我覺得最近流行的柔和色調與蘋果并不相配,但是把整體亮度調低了一個檔次,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