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大爭論:改變數據中心 VS 中看不中用?
譯文三個多月前,這則消息震動了整個OpenStack社區(qū):Nebula關門大吉,要知道Nebula可是市面上最重要的IT技術之一:OpenStack在早期階段最炙手可熱的廠商。
Nebula的消失立馬引起了一場更大范圍的爭論。與任何一種年輕的新興技術一樣,OpenStack的支持者和批評者競相解釋(或辯解)這起事件,該事件可以解釋為預示著更重大的問題。
說到Nebula到底哪里出了岔子,大家眾說紛紜。不過大多數專家(無論是廠商、合作伙伴、開發(fā)人員還是分析師)似乎傾向于這三種解釋當中的一種:
1. Nebula獨特的商業(yè)模式有問題,僅此而已。
2. 各大軟件開發(fā)商扎堆進入這個開源項目,威脅到了獨立開發(fā)商和專業(yè)初創(chuàng)企業(yè)的生存。
3. OpenStack的組織架構和技術存在系統(tǒng)性缺陷,阻礙了企業(yè)大范圍采用。
就在業(yè)內人士爭辯這些假定之際,2010年在OSCON開源大會上推出的這個云構建架構在整個行業(yè)迅速獲得更大的影響力。451 Research公司最近的市場調研顯示,無論是OpenStack托管服務的銷售還是許可產品的銷售,預計今年增幅有望達到約70%。
惠普、IBM、紅帽和VMware等一些軟件巨頭在過去幾年間深度介入了這個項目,同時也不可逆轉地改變了發(fā)行格局及私有云市場。
盡管一些純粹主義者仍在嘆息這些開發(fā)商的介入,但是那些大牌廠商認可OpenStack社區(qū)及這種渠道表明,OpenStack這種開源解決方案會狠殺專有云開發(fā)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威風。
面對這股革命浪潮,許多解決方案提供商搭上了OpenStack這項技術的順風車,加入了支持特定開發(fā)商的隊伍。
***種說法:Nebula的商業(yè)模式存在缺陷。
很少有人反對這種說法。
Nebula是炙手可熱的OpenStack初創(chuàng)企業(yè)中的***家。這家公司一開始就從幾家知名投資公司那里籌到了近4000萬美元的風投。它的OpenStack出身無可挑剔,公司掌舵人是美國宇航局前任***技術官Chris Kemp。而Nebula承諾的又是大家想要的東西:以一種更容易的方式來安裝和管理復雜的云操作系統(tǒng)。
但是這家公司堅持憑借專門設備將OpenStack引入到企業(yè)數據中心;而一些業(yè)內人士認為,這種做法注定要失敗。
提供OpenStack托管私有云的Blue Box Group創(chuàng)始人兼***技術官Jesse Proudman認為,Nebula遇到了并非整個OpenStack社區(qū)特有的幾個重大挑戰(zhàn)。
Proudman告訴媒體:“作為OpenStack的首批初創(chuàng)企業(yè)之一,可能也是早期階段最重要的代碼貢獻者之一,圍繞OpenStack的開源社區(qū)和市場需求呈現(xiàn)繁榮之勢時,Nebula居功至偉。”
Proundman表示,這種成功有損于這家初創(chuàng)企業(yè)的專門設備具有的“有圍墻花園的價值主張”。
Nebula還選擇了這樣一種商業(yè)模式:不但在OpenStack方面要有特殊專長,在定制硬件設計和供應鏈方面也要有特殊專長――Proudman表示,這種責任對一家初創(chuàng)企業(yè)來說太過艱巨了。
這個觀點得到了Boris Renski的認同,他是市場份額和項目貢獻度都是***的專業(yè)OpenStack開發(fā)商Mirantis的***營銷官。
Renski稱贊Nebula的貢獻時說到:“Nebula為OpenStack作出了大量的貢獻。只可惜走了好多彎路,真是不幸。”
他表示,Nebula失敗的原因對OpenStack的生存并沒有影響,對Mirantis也沒有影響。
Renski表示,相反,Nebula的商業(yè)模式未能抓住提高OpenStack采用率的兩個最重要的驅動因素:靈活性和可插入性大做文章。其設備架構沒有注意到這兩個目標。
Renski說:“如果你看一下OpenStack提供的功能,不見得它比VMware更好,或者與CloudStack大不一樣。而在于它是一種可插入、靈活的模式,數百個驅動程序是由諸多開發(fā)商開發(fā)的。所以,如果你有異構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將OpenStack覆蓋在上面;或者如果你有一個全新的數據中心,仍可以控制購買的設備。”
Renski表示,光靠開源代碼無法兌現(xiàn)那些可贏利的好處。潛在用戶將Nebula的設備視作實際上與自己的基礎設施相競爭的產品。
Renski特別指出,市場趨于成熟、行業(yè)出現(xiàn)洗牌時,一些先驅企業(yè)遭遇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結局。他表示,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行業(yè)內部存在什么系統(tǒng)性問題。
#p#
第二種說法:軟件巨頭進入后,細分市場玩家就無法生存。
Nebula在兩個競爭對手先后被期望在云市場大有作為的軟件巨頭收購后沒多久就關門大吉了。
去年9月,思科收購了Metacloud。EMC隨即在10月收購了Cloudscaling。由于三家早期的OpenStack初創(chuàng)企業(yè)現(xiàn)已相繼出局,一些人于是質疑:在一個日漸被業(yè)務多樣化的大牌廠商統(tǒng)治的市場,它們的同行還能不能生存下去。如果不能,專業(yè)廠商是否需要開始尋找安全港呢?
另一家早期的OpenStack初創(chuàng)企業(yè)Piston Cloud的***執(zhí)行官Jim Morrisroe告訴媒體,小公司不能忽視世界上一些***的軟件公司引發(fā)的巨變,后者擁有***的豐富資源,本身還有龐大的渠道和客戶群。
Morrisroe說:“如果你看一下OpenStack在四年前的樣子,當時像我們還有Mirantis和Nebula這樣的行業(yè)先驅剛創(chuàng)人,目的是有一個許多公司可以用來構建現(xiàn)代應用程序的云平臺,有現(xiàn)代的工作負載和用例。”
他說:“而如今總體上來說變得不一樣了,許多大牌傳統(tǒng)IT廠商在過去兩年加入了這個社區(qū)。”
他表示,OpenStack項目的重心已發(fā)生了轉變,變成讓現(xiàn)有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提高運營效率,而現(xiàn)有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并不適合云。這種新情況對這些先驅廠商確實提出了挑戰(zhàn),它們必須拿出一系列更全面的解決方案來應對這種局面。
Morrisroe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面對本社區(qū)里面的這股潮流,原本關注云原生的人在逆流而行。”
Piston Cloud就采取了這種做法,其***版本增添了與OpenStack無關的新工具,用來將工作負載部署到裸機上或部署到Linux容器中。Morrisroe表示,有了這個新版本,Piston Cloud不再是一家OpenStack專業(yè)廠商了。
他告訴媒體,而擁有專門OpenStack設備的Nebula卻沒有認識到社區(qū)已發(fā)生了顯著變化。
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服務器及系統(tǒng)軟件專家Al Gillen表示,他認為,長遠來看,細分市場玩家單單銷售OpenStack,日子會很難過,因為這項技術早已成為紅帽和VMware等大牌廠商開發(fā)的更龐大解決方案的其中一項功能。
Gillen問道:“該技術被整合到一套更龐大、更全面的軟件解決方案中后,如果你提供的僅僅是整個架構堆棧的一部分,又怎么比得過人家?”
#p#
第三種說法:OpenStack存在根本性缺陷。
OpenStack的市場滲透率迅速提升,一方面歸功于精明的營銷手段,當時這款云操作系統(tǒng)與CloudStack和Eucalyptus等其他開源解決方案競相成為下一大熱門技術。
Rackspace是***家采用并幫助開發(fā)OpenStack的主機托管服務商,最初接過了推廣推銷這根接力棒。由于OpenStack與美國宇航局的關系,這個項目的支持者成功地將其軟件炒作成除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和VMware之外***前景的替代產品。
IDC公司的Gillen認為,這造就了一個獨特而有趣的市場。
Gillen說:“自問世那一刻起,OpenStack引發(fā)的激動和贏得的支持比幾乎任何技術都要大。在短短一兩年內,它從默默無聞,變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再變成具有相當大的可行性。此后,我們就一直處于這種幾乎切實可行的狀態(tài)。”
Gillen表示,想獲得技術能力的這***一步,面臨的障礙在于,OpenStack實際上不是一個項目,而是結合多個項目――涵蓋十多個項目,而這些項目各自的成熟度大不一樣。
他說:“有些項目為迎接黃金時期作好了比其他項目更充分的準備。但如果一個項目準備就緒,另一個還沒有,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沖突。”
OpenStack基金會試圖通過每六個月就發(fā)布全面成熟的版本,迫使所有合作者進入兼容狀態(tài),來解決這個問題。Gillen表示,但是“如果一切進展得太快,就很難接受你在長期內實際上能支持并使用的相對穩(wěn)定的配置。”
那樣一來,對致力于將OpenStack作為旗艦產品的廠商來說,日子就難過了。許多企業(yè)購買軟件時,通常需要軟件用上三五年,才能看到投資回報。Gillen表示,OpenStack的升級實在太快了,不可能按這種步伐來使用。
Pivotal公司的高級技術主管Andrew Shafer表示,OpenStack存在的問題實際上更深層。
作為一名早期的OpenStack工程師,Shafer擔任過Cloudscaling的工程副總裁,這家OpenStack初創(chuàng)企業(yè)后來被EMC收購。他直言不諱地批評了該項目的管理體系以及它所開發(fā)的技術。他指出,OpenStack開放源代碼過早了,而且天生就不穩(wěn)定,只有在最理想的場景下才能高效運行。
Shafer認為,試圖建立一個包羅廣泛的社區(qū)損害了技術的質量。
他說:“根本就缺乏管理。沒人保障項目質量,也沒人保障用戶體驗。”
有人分析認為,Nebula提供的產品不是市場真正想要的,Shafer贊同這種觀點。他還認為,Nebula等公司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
他說:“想讓大企業(yè)將全部的IT未來押在你一家初創(chuàng)企業(yè)上,完全太難了。”
不過最終,“OpenStack這種產品的內在質量決定了很難以此開辦公司,因為基礎不牢固,”Shafer如是說。
據Shafer認為,OpenStack的技術在開發(fā)過程中過早地注重營銷和造勢,結果質量受到了損耗。
企圖跨大型基礎設施(成千上萬個服務器節(jié)點)時遇到根本上就很困難的分布式狀態(tài),而這些問題從未得到過全面的解決。而且現(xiàn)在沒人再在這方面下功夫去解決。
Shafer表示,至于已成為一些***貢獻者的軟件巨頭,它們的目的主要是想讓OpenStack能與自己的其他產品相兼容而已,“這跟其實開發(fā)和穩(wěn)定核心產品不是一回事。”
他表示,企業(yè)管理自己的OpenStack驅動的基礎設施并非不可能,但是它們需要努力克服陡峭的學習曲線。
Shafer說:“OpenStack可以做到正常運行。但你必須不斷地傾注心血,永遠不能掉頭不顧。它永遠需要你全力關注。”
結束語
期望與大有前途的技術結盟的解決方案提供商習慣于聽到產品方面大不一樣的觀點;考慮到專家們出于不同的利益、站在不同的立場,這見慣不怪了。
至于OpenStack是將完全徹底改變數據中心的強大開放平臺,還是中看不中用,那要看你是在問誰了。
大家達成共識的觀點是,OpenStack是個麻煩事――這個獨特而復雜的軟件正在迅速進化中,需要出色的工具和大量的人才才能搭建并管理。
Blue Box公司的Proundman認為,OpenStack市場在趨向成熟,到時客戶想要一家可靠的企業(yè)級廠商或服務提供商提供的高度監(jiān)管的發(fā)行版,那樣他們根本沒必要直接跟平臺打交道。
Proudman說:“那才是成熟和成長的好兆頭,2015年前景光明。”
但是即便這番預測是正確的,歷來是行業(yè)生命力所在的專業(yè)廠商仍需要清除不少障礙。
IDC公司的Gillen問道:“更大的挑戰(zhàn)是,再過多久,這項技術才會成為主流,開始被劃入其周邊的技術?”
軟件公司想在這個新興市場求得生存(市場可能還有幾年才會成氣候),它們就要把自己想成是在開發(fā)自上而下的云解決方案,而不是僅僅開發(fā)OpenStack。不然,它們無法與掌控復雜產品組合,并將OpenStack整合到軟件架構多層上的廠商展開競爭。
Gillen說:“從根本上來說,它們需要搭建整個平臺,作為服務環(huán)境。而眼下還沒有出現(xiàn)這一幕。”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OpenStack初創(chuàng)企業(yè)提供差異化的產品,而其他初創(chuàng)企業(yè)像Nebula那樣不可避免地退出行業(yè),這項技術本身會變得更先進、更穩(wěn)定和更友好?還是說缺陷反而變得更刺眼呢?
Shafer說:“人人都想增添價值,讓自己的產品實現(xiàn)差異化。但是核心功能卻有點被忽略了。”
原文標題:The Great OpenStack Debate: A Powerful Platform That Will Revolutionize The Data Center? Or A D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