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應該成為一種基本的使用和操作能力
原創(chuàng)你承認嗎?我們正生活在逐漸被大數據掌控的時代。我們在論壇里評論發(fā)帖,我們在社交平臺曬照片,我們在網購后對產品留下評價……
這些被傳上網絡的照片、視頻、文字都作為數據儲存起來,原本紛繁無序的數字變得規(guī)律而有意義。數據不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記錄,更攜帶著無數隱含信息的數字信號,其中就包括著我們的需求和喜好。
大數據重構消費者主權
“大數據”之“大”,不僅僅源于其體量的龐大,更表現在它的無處不在。數據充斥在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大數據分析中獲得競爭優(yōu)勢,已不再是所謂的高精尖企業(yè)或是高大上的科研項目的專利。它與勞動力、資本一樣,開始為企業(yè)提供重要的生產因素。
我們會有一套技術和方法,比如我們熟悉的Hadoop,這里面包括數據采集存儲,如何分析挖掘,如何產生一些有意義的信息或者支持等等。我們通過數據化的手段構建成數據世界,這個數據世界很好的反映或者模擬了現實世界。在這個數據世界之上,我們再構建自己的業(yè)務系統(tǒng),這些業(yè)務系統(tǒng)通過數據世界能了解到現實是怎么樣,從而變的更加智能化,
在這場數字革命的背景下,消費者的數據就是一切。對于企業(yè)來說,如何通過消費者數據化完成“以產品為中心”到“以客戶為中心來”的轉變,進而驅動核心產品的運營是最核心的事情。
作為概念,這很容易理解。然而在信息高度碎片化、信息渠道高度碎片化、和信息消費者對外部事物興趣高度碎片化的數字世界中找到對的人,并不那么容易。
信息化的五大趨勢:云大物移社
在整個信息化的方向上,百分點技術副總裁劉譯璟提到五個大的趨勢:云計算、大數據、物聯(lián)網、社會化跟移動化。
云是信息化未來的一大趨勢。未來所有的信息系統(tǒng)都在云上,因為我們更加關注運用而不關注這些底層的資源,和這些基礎的服務從哪里來。放到云上去。
物聯(lián)網技術是在數據世界跟現實之間的邊界。物聯(lián)網中的Sensor等設備將現實世界轉化到數據世界,把現實世界中各種基本的實體、行為轉化成數據來形成數據世界。
大數據是這個數據世界中的大腦。這顆大腦將大量數據進行收集加工,轉化成信息,甚至轉化成知識,***再通過物聯(lián)網的技術反饋到現實世界中。這個過程是周而復始持續(xù)不斷的,使得大數據這顆大腦越來越了解現實世界,越來越智能。
整個現實世界和數據世界不斷的通過這幾種技術交互,大數據在里面是處于一個核心的加工地位,他把數據轉化成中心和知識,不斷的產生更多的價值。
移動化是一種資源分配的策略,特別是零散的、碎片化資源的分配。移動化沒有帶來革命性的技術,但帶來了革命性的應用。移動時代到來后,人們更深入的與數據世界對接,拓寬了個人的邊界,也使得不同的能更加深度連接在一起。比如用滴滴打車,出租車司機能在接單或者開車的過程中決定接下來要干什么,把自己的零碎的時間更好地利用起來,甚至實現劃零為整。相反的,我們也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應用都適合移動化,例如程序開發(fā)或者財務審計,這些工作需要大塊專注的時間和精力,無法利用零碎的資源完成。
社會化意味者廣泛的連接。但另一方面,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社會化也決定了信息技術必須深入到垂直的行業(yè)應用才能充分發(fā)揮價值。因此,我們可以預見未來一定會形成多個垂直領域的“云大物移”,每個云內部將深度共享數據和信息,而云間則只進行適度的數據和信息交互。
簡單總結來講,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云計算是骨骼,物聯(lián)網是整個信息里的感官,大數據是大腦,移動化是策略,社會化是最終的靈魂。
企業(yè)應用大數據的必備條件
一個企業(yè)或者一個組織如果想真的應用大數據的話,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劉譯璟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相關的時代必須要到來
在高喊DT時代已經到來的同時,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很多企業(yè)連信息化的門檻都沒邁過。譬如很多的企業(yè)沒有CRM系統(tǒng),所有的會員管理還是依靠一些小本本,根本談不上數據化。或者很多企業(yè)只有本地化的一些系統(tǒng),還沒有進入到互聯(lián)網的時代,數據化程度很低,在這種前提下,談大數據是沒有什么意義的。
明確大數據的價值理念
今天,很多企業(yè)主在講數據是核心資產,大數據很重要。但他們之所以這么說,原因是他認為數據只有花錢才能得來,而不是看到自己的經營過程有很多數據,可以做出數據化運營。這樣的情況下,說到底他并不清楚數據能對他的業(yè)務產生核心的變化。
什么叫做理念?就是不要用大數據做形象工程,而是相信數據能夠給業(yè)務創(chuàng)造價值,一定會用到業(yè)務里。當消費者跑到你的陣地上,一方面,你要盡可能把陣地上消費者最滿意的信息給到他,另一方面也要找到對你的產品感興趣的人,然后再基于數據分析整個過程。
哪怕一開始確實效果非常不好,甚至比以前可能下降,但是企業(yè)相信通過不斷的優(yōu)化不斷的反饋提高效率。大數據就是一顆大腦,這個大腦一開始是一片白紙什么,都不知道,我們只有通過一輪一輪的循環(huán)才能讓他真正變得更加智能。
圖:大數據時代大事記
大數據要驅動智能化的業(yè)務系統(tǒng),因此其中最核心的是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和應用知識是緊密相關的,包括自然語言理解、知識表示、自動求解和決策、機器學習,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圖象語音識別、智能Agent等技術。為了支持這些技術和應用,我們對數據存儲和計算的要求超出了以往任何時候,這就必須要有類似Hadoop的分布式存儲和計算技術。Hadoop的誕生,原因就搜索引擎的驅動;Spark的誕生,也是來自于機器學習算法的要求。
將業(yè)務轉化成數據的能力
從數據技術到大數據平臺,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一定是跟著業(yè)務或者跟著智能化的技術發(fā)展的。其實,從企業(yè)的現實業(yè)務到真正構建數據模型,中間有非常大的鴻溝。這個鴻溝包括數據如何采集、如何建模、以及如何把一個業(yè)務問題轉化成真正的數據的問題。這其實是需要有具備深厚的理論和經驗的人來才能完成的,是大數據落地中***有挑戰(zhàn)性的一環(huán)。如果不能將一個實際問題轉化為數據和數學模型,那就沒有任何技術手段來實現它,更無法落地實踐。
大數據應該成為一種基本的使用和操作能力
大數據為商業(yè)企業(yè)全面、深刻認識消費者行為和市場需求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視角。運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并基于分析結果,采取合適的商業(yè)模式,是未來商業(yè)發(fā)展的一種趨勢,也是大數據在商業(yè)領域的重要應用。
百分點高級研發(fā)總劉國棟描述到,他們對大數據有一個理想,就是希望未來每一個普通的人都具備大數據的使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每一個人都能夠隨時隨地利用大數據的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于是,他們在過去六七年的時間里都致力于研發(fā)一款可以填平大數據技術與企業(yè)應用之間鴻溝的產品——大數據操作系統(tǒng)(BD-OS)。
圖:百分點BD-OS核心
作為計算機的操作系統(tǒng),Windows系統(tǒng)讓人和機器更容易更快更便捷的交互,并把機器的高性能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賦予人類。大數據整個發(fā)展過程也是這樣的。BD-OS致力于解決人和大數據交互的問題,幫助人更輕松的挖掘和管理數據。在大數據操作系統(tǒng)這個層面,百分點做的***件事就是將底層技術標準化,基于標準化提取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和接口,基于解決方案和接口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可持續(xù)的中間交互層,這個中間交互層的具體落地,可以通過交互層,通過不同的維度使用管理和深入探索挖掘大數據,用戶不用關心底下具體的某種技術和某種問題,基本上用戶感覺不到是在跟Hadoop交互,或者跟Spark交互。對于用戶來講,在這個環(huán)境里工作根本感覺不到自己在使用特別復雜特別龐大的數據,或者特別復雜的技術。
圖:BD-OS內置標準化處理模板
劉國棟這樣比喻,如果將Hadoop、Spark視作一粒一粒的珍珠,那么BD-OS就是一條線,將那些最亮最圓的東西串起來,而不會隨便挑一個技術放到整個BD-OS里面去。
更好的方法和答案還在不久的未來
就像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的結語中所道:“大數據并不是一個充斥著算法和機器的冰冷世界,人類的作用依然無法被完全替代。大數據為我們提供的不是最終答案,只是參考答案,幫助是暫時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還在不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