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剛剛示范了大數據的錯誤玩法
繼春節(jié)期間挑動全民尋找敬業(yè)福之后,支付寶又搞出社交大動作。近日,支付寶新上線校園日記和白領日記等社交圈子功能。圈子功能本身看起來沒什么神奇,但是支付寶設置了兩項規(guī)則,不得不說產品經理對人性和國情的把握實在是高。
1.只有女性可以發(fā)帖,而且是部分女性。“校園日記”針對女大學生,“生活在海外”針對生活在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的女性,“白領日記”針對白領女性。
2.男性可以瀏覽、點贊、打賞,但只有芝麻信用分高于750的用戶可以評論。
這兩項規(guī)則是圈子功能在幾天時間迅速引爆的根本原因,而直接原因是大尺度圖片。一些女孩上傳暴露胸部及其他隱私部分或做出挑逗姿勢的大尺度圖片,附帶曖昧字眼,或是直接表示贊賞之后加好友。
目前“校園日記”的瀏覽人數已過千萬,這款產品不可謂不成功。然而成功不是成功者的通行證。一款有幾億用戶的國民級應用,一家全球***的電子商務平臺公司,不能僅僅考慮轟動性,要有基本的商業(yè)倫理擔當。
支付寶在回應質疑時說,“基于支付寶的實名和大數據能力,一旦發(fā)現不良信息,我們有能力在***時間識別。”又見大數據。用大數據刪不雅圖片在技術上早已沒什么難度,然而“校園日記”等圈子的問題本身就是大數據濫用的產物。
劉震云說,一個人撒米,一千個人在后面拾,還是拾不干凈。如果拾米者自己就是撒米者,那就更沒完沒了了。同理,在用大數據解決問題之前,不如先思考如何不用大數據制造問題。
我認為,芝麻信用分是一個好發(fā)明。正如支付寶曾經在商業(yè)發(fā)展落后的中國社會解決了買家與賣家的互信問題一樣,芝麻信用分也有望領先建立一套民間的信用體系。金融、酒店、租車等服務都可以搭在這套信用體系之上。但是當我看到支付寶淪為老司機開車的新戰(zhàn)場的時,更加意識到“能量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的重要性。如果責任感跟不上,那么就是能量越大傷害越大。
大數據社會已經來臨。網站可以根據你的瀏覽記錄推薦商品,朋友圈可以根據你的地域、性別、年齡推送廣告。在我們不知不覺間,許多商業(yè)平臺已經掌握了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支付寶無疑是其中最可怕的一個。
支付寶知道你的消費記錄,知道你的家庭、單位地址,知道你余額寶里有多少錢,還可能知道你有沒有對象。它依據這些信息來放貸,我們沒有意見,可是它卻有意把大學女生和芝麻信用分高于750的男性這兩個群體聯系在一起。理論上,信用分越高的人相對也更富裕,由于個人習慣也存在偏差。
一種游戲規(guī)則必然會助長一種風氣,產品經理不可能事先預料不到。如果不改變規(guī)則,而只搞大數據刪帖,那么打擦邊球的行為只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不管支付寶再怎么解釋,“O2O拉皮條”的罵名是擺脫不了的。
聽到支付寶說他們“基于對4.5億用戶的畫像能夠更加精準地聚攏有相同愛好、共同需求的人”,一般人應該感到恐懼。因為人的愛好、需求并非都是中性的。下三路的低級趣味更容易挖掘,不代表就可以肆意挖掘。
作為支付寶的深度用戶,我不希望支付寶的產品經理把我理解成只對女大學生感興趣的荷爾蒙載體。人人都有低級趣味,只是術業(yè)有專攻,支付寶畢竟不會真的想做“支付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