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人機大戰(zhàn)不斷的在上演,人工智能的關注度被推上了一個高峰,在各行各業(yè)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人工智能已經(jīng)是常態(tài)了,尤其是在新零售概念被提出以來,人工智能+新零售就成為了一種新的發(fā)展趨勢,吸著各方勢力。那么,當人工智能碰上新零售,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人工智能碰上新零售,最顯著的一點就是無人零售,而對于無人零售,自從2017年7月阿里巴巴的淘咖啡正式上線以后,京東的X無人超市、蘇寧無人超市等等爭先恐后的都面世了。
不過比較有趣的,***是亞馬遜提出的這樣一種購物新體驗,卻被我國的商家搶先落地了。在2016年的年底,亞馬遜介紹了自己即將要運營的線下實體便利超市Amazon Go,在Amazon Go,消費者只需要掃碼就可進入,然后登錄自己的ID,就可以挑選商品了,而在貨架墻壁上安裝的攝像頭和傳感器可以監(jiān)控消費者的行動,消費者從貨架上取下商品會實時更新到虛擬購物車里。消費者選好離開以后,亞馬遜會在消費者賬戶上收取相應的費用。
雖然亞馬遜很早就提出了Amazon Go,但是,直到今年的1月份,亞馬遜的首家Amazon Go才姍姍來遲。首家Amazon Go位于西雅圖市中心,這家160平米的店面里,裝著100多個攝像頭,另外商品架上還設有重力感應器以及物體識別技術,幫助識別商品,但是這些技術,只是亞馬遜發(fā)雜零售解決方案中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黑科技還在保密當中。
無論是國內(nèi)的無人商店還是亞馬遜的Amazon Go,無人科技都被廣泛的應用,他們的最終的目的,就是給消費者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消費模式,讓人們不再需要在商店排隊等候結(jié)賬,不需要帶現(xiàn)金,一切都交給人工智能技術,讓消費者的購物變得更加簡單、直接而且便捷。
除了無人超市,人工智能在刷臉識別應用的也比較多,真正的讓廣大群眾實現(xiàn)了靠臉吃飯的夢想。比如在京東、蘇寧等實體店,消費者可以刷臉支付提走商品;在一些大學和出租房也出現(xiàn)了刷臉識別身份等等。接下去,商家還會運用刷臉支付來獲得顧客和潛在顧客的更精準的信息,構建用戶畫像,人臉識別技術還會應用在更多的領域。
其實,無論是無人商店還是刷臉是別技術,只是人工智能在新零售領域的一小部分應用,但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精進,其最終的目的就是一更低的成本獲取更多的需求信息,更精確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從而降低時間和成本,提高效率,實現(xiàn)精準營銷,提升用戶購物體驗等等。
或許,隨著人工智能在新零售領域的不斷深入,以后網(wǎng)頁上那些有其所好的猜你喜歡,也會出現(xiàn)在你消費的任何一個場景里面,到那時,相信商家會比消費者自己還了解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