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央行:區(qū)塊鏈目前無法滿足金融基礎設施需求
荷蘭央行De Nederlandsche Bank (DNB)最近在其網站上宣布:經過三年的測試,區(qū)塊鏈技術目前無法滿足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需求。報告指出,比特幣技術在容量、能耗和交易確認不充分等方面存在不足。
DNB認為該技術在提高對外部攻擊的恢復能力方面的確很有用,但卻是以犧牲效率和容量為代價。
四個測試原型
DNB在其名為Dukaton的三年項目中評估了四種分布式分類賬技術原型。目標是建立對技術的理解,并確定該技術能不能改善證券交易和支付。
第一個原型是基于比特幣軟件和銀行自己的軟件。該平臺分散在5臺筆記本電腦上。確認交易的各方因創(chuàng)造新的“Dukatons”和交易費用而受到獎勵。
第二個原型是使用低能耗的方法創(chuàng)建Dukatons。Dukatons是基于可信的發(fā)行方創(chuàng)建的,這種方法與比特幣的創(chuàng)建不同。創(chuàng)建Dukatons的一方將接收所有Dukatons,而驗證這些交易的一方將收取交易費。
第三個原型:一個中央Dukaton用一個沒有比特幣軟件的自建錢包進行模擬。這個原型存儲了用于安全的密鑰。
第三個原型作為第四個原型的基礎,分析了DLT(數據鏈路終端)對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有效性。建立了一個網站,在分布式分類帳上顯示Dukatons和交易。對各種配置進行測試。在不同的網絡節(jié)點之間達成一致后,使用不同的算法來審批事務。
實驗結論
原型表明:解決方案不能滿足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需求,包括效率、安全性、可靠性授權、可用性、彈性、支付期限、可伸縮性、成本、容量和可持續(xù)性。
報告指出,歐洲系統(tǒng)銀行間支付系統(tǒng)Target2目前滿足了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需要。該系統(tǒng)提供了高效的支付系統(tǒng),能夠處理高容量和交易確定性。
相比之下,區(qū)塊鏈解決方案不能處理大型事務卷。此外,交易100%不可逆轉的特性也從未實現。
現有的算法對能夠提高網絡恢復能力的惡意方具有抵抗力,但這種算法不能滿足其他要求。
未來改進的可能性
報告指出,分布式分類賬技術可以提高不同貨幣的支付效率。
DNB當然也發(fā)現區(qū)塊鏈技術很有前途,并且相信新的算法可以滿足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所有需求。DNB將繼續(xù)試驗這項技術。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的央行也一直在試驗區(qū)塊鏈技術。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和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最近發(fā)布了一份報告,稱DLT能夠創(chuàng)建新的證券結算工具,如跨越未連接的分類帳之間的跨鏈原子互換(cross chain atomic sw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