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學術!沈向洋將就任清華兼職教授,招收計算機視覺&圖形學博士生
Source:第一財經雜志
前微軟全球執(zhí)行副總裁沈向洋 (Harry Shum)博士,邁出了回歸學術的第一步。
AI 科技評論消息,沈向洋將就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擔任兼職教授,并開始招收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
清華高等研究院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于 1997 年創(chuàng)建的基礎科學研究單位,其教員包括楊振寧、顧秉林、歐陽鐘燦、王小云、姚期智、郭百寧等著名學者,是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重鎮(zhèn)。
在去年 11 月 14 日凌晨,沈向洋離職微軟的消息曾刷爆國內各大科技網站。世人無不感慨惋惜,隨著這名在微軟任職 23 年的老兵、微軟領導結構中位置最高的華人的離開,美國科技巨頭核心管理層里暫時沒有了華人的身影。
雖然當時沈向洋沒有明確對外界透露自己離職后的計劃,但他此前在致員工的道別信中這樣寫道:
離開微軟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今天,微軟已經如此地成功,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我覺得,已經是時候去開啟一個新的篇章;去探尋超越微軟、超越商業(yè)的新挑戰(zhàn);去思考為產業(yè)、為下一代計算科學領域的研究員和工程師們,還能多做些什么。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述這段話似乎預言了沈向洋的下一步動作。
AI 科技評論了解到,盡管高等研究院的官網已經加入沈向洋的信息,但正式聘用將于 3 月 5 日在清華大學舉行,屆時在「沈向洋雙聘教授聘任儀式暨春風講堂第四講」上,將由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向沈向洋教授頒發(fā)聘書。
由此,沈向洋將與姚期智等人在同一個單位中工作,也將與前同事郭百寧(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再次共事。
一個“叛逆”的學生
1991 年,沈向洋來到 CMU 師從羅杰·瑞迪(Raj Reddy)教授,成為李開復(前微軟全球副總裁)和洪小文(微軟資深副總裁)的“師弟”。不過,瑞迪教授是語音識別領域的頂級專家,而不是沈向洋后來專注的計算機視覺領域。
當時,沈向洋問瑞迪教授:“跟著你是不是就要做語音識別了?”瑞迪教授似乎聽出了沈向洋的想法,就問他是不是覺得語音不重要。沈向洋解釋道,語音雖然重要,但人對外界的感知有 95% 是從視覺來的。隨后,瑞迪教授說:“哦!那沒問題,我們就做視覺吧。你拿一個照相機,把周圍照下來,再重現出來就好了。”
瑞迪教授的這句話決定了沈向洋后來多年的研究方向,這期間,瑞迪教授從未阻撓過沈向洋看似“叛逆”的選擇。當年李開復和洪小文不顧瑞迪教授反對堅持研究 Sphinx 時,瑞迪教授對他倆說過的一句話,這次對著沈向洋又說了一遍,“我不認同你,但我支持你。”
雖說瑞迪教授是沈向洋的導師,但他們每個月只能見面一小時,其余時間則完全要靠沈向洋自己去悟。 第一年,沈向洋在茫然的狀態(tài)中摸索,毫無所得。但他感覺到瑞迪教授對他抱有足夠信心,就同李開復和洪小文在語音識別研究最艱難的時刻遇到的情形一樣。這樣的局面一直過了 5 年,直到 1996 年,沈向洋終有所得。這期間,他發(fā)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題目正是多年前瑞迪教授說的那句話:用照片重建電腦三維世界。
后來,瑞迪教授回憶說:“我當時只不過相信這是一個有前途的問題,也是一個最困難的問題。所以挑出來給他做。”
一切圓滿始終
在離開微軟之前,沈向洋負責推動公司的整體 AI 戰(zhàn)略以及涵蓋基礎架構、服務、應用程序和代理的前瞻性研發(fā)工作;他還領導了包括 Bing(必應)搜索、微軟小冰在內的以 AI 為重點的產品組,領導 Microsoft Research 及其與公司整個工程團隊的集成。
對于沈向洋的離職,微軟現任 CEO Satya Nadella 在內部郵件中表示:
在 Harry 的領導下,必應成長為一個強大的業(yè)務部門,協(xié)助微軟構建了關鍵的云和 AI 技術平臺。沈向洋對微軟打造 AI&R(人工智能布局和產品落地)戰(zhàn)略發(fā)揮了關鍵作用,也推動公司加快將研究投資和 AI 創(chuàng)新運用到產品......Harry 對微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計算機科學和 AI 領域的貢獻為未來的創(chuàng)新留下了遺產和堅實的基礎。
實際上,沈向洋的成就絕不僅僅局限于這些業(yè)務。更重要的是,他為當時中國羽翼未豐的人工智能領域打造了一個溫暖的搖籃。
1999 年,沈向洋回到北京,與李開復、張亞勤、張宏江等人一起創(chuàng)立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當時,沈向洋領導圖形圖像組;他的妻子對媒體說道,自打搬到北京,沈向洋就沒有按時回過家,忙的時候,自己(沈向洋妻子)也會幫忙修改研究員的論文。
2004 年,沈向洋升任第三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注:上圖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第一批管理團隊
在過去的 20 年里,微軟亞洲研究院向國內輸送了大量核心技術人才,也孵化了諸多在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大獲成功創(chuàng)業(yè)者。“阿里云之父”王堅、今日頭條副總裁馬維英、科大訊飛副總裁李世鵬、百度高級副總裁王海峰、小米集團創(chuàng)始人兼總裁林斌、依圖科技聯合創(chuàng)始人林晨曦都曾就職于微軟亞洲研究院。沈向洋還培養(yǎng)出了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騰訊優(yōu)圖實驗室杰出科學家賈佳亞等眾多 AI 學者。從這個角度來說,外界將微軟亞洲研究院稱之為“中國科技行業(yè)的黃埔軍校”,一點也不為過。
回顧自己在微軟的這 23 年,沈向洋認為“非常有特殊意義”,對于自己的離開,他也表示“一切圓滿始終”。
回歸學術界
實際上,沈向洋回歸學術界并不能算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
在剛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機器人學博士學位時,沈向洋的職業(yè)目標其實是成為一名計算機科學教授。沈向洋認為,自己將幫助年輕人學習計算機知識,并為這個領域貢獻世界級的研究成果;因為,他渴望成為和自己的導師瑞迪教授一樣的人——瑞迪教給了沈向洋一些人生中最重要的知識。
沈向洋曾回憶道:
當時一切準備就緒,我想我大約會在十年內成為終身教授,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后來做的一系列選擇讓我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
在 1996 年博士畢業(yè)后,沈向洋去了工業(yè)界——以研究員身份加入了位于雷德蒙德的微軟研究院總部。在之后 23 年的職業(yè)生涯里,沈向洋從一而終,效力微軟。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沈向洋完全脫離了學術界。進入微軟后,沈向洋在微軟美國研究院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認真做了十幾年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的研究,最近十幾年在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工程和產品,自己也帶了不少研究生。
他常跟自己的學生說,人能一輩子做學問是非常幸運的事,因為大多數人沒有機會一直做下去。就算你畢業(yè)的時候水平不是很高,但你做了十年、二十年研究之后,水平肯定很高了。
沈向洋對這一觀點的堅持,在其對外公布自己即將離職的消息之后再次得到了體現——他在朋友圈轉發(fā)一篇文章時說道,“研究是馬拉松,你堅持跑下去,慢慢就沒對手了”。這句話也得到了廣泛的轉載和點贊。
無論如何,沈向洋在微軟的故事已經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步入 21 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后,他也開啟了自己人生的一個新的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華的教職仍然是兼職身份,沈向洋接下來的正式職位究竟花落誰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