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激增6100萬中老年網民,互聯網也懵了
誰會花心思去了解一位老人呢?
在騰訊產品崗的面試題中,有一道經典題:“如何向 60 歲的老人推廣無人機?”
2020 年以前,你大可以發(fā)揮想象力去作答,現實中也不會真有智能產品的推銷員跑到老年人那里去費力推銷,但 2020 年后,這道腦洞題有了更強的現實意義:
◎ 如果 60 歲的老人不會使用某項科技產品,要怎樣教會他?
◎ 如果 60 歲的老人必須使用某項科技產品,該如何改進設計以便老人使用?
◎ 如果有的老人就是學不會這種產品,該有什么樣的替代品?
如果這三個問題沒有解決,那是哪里出了問題?
哪里出了問題?
最近,關于老人與互聯網的矛盾頻頻上熱搜。
今年 8 月,哈爾濱一位老人因無法出示健康碼而被公交車拒載,同月,大連一位老人因同樣的問題,在地鐵站同安檢人員發(fā)生爭執(zhí);11 月,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為了社??せ?,被人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而另一位老奶奶獨自冒雨交醫(yī)保,卻被工作人員以不收現金、僅支持手機支付為由拒絕。
看著老人們在視頻里憤怒或無助的樣子,心疼的網友紛紛指責互聯網“不作為”,沒能照顧到老年人的感受。
殊不知,對于互聯網而言,這題也超綱了。
從誕生到高歌猛進的頭 20 年,互聯網打交道的對象,大部分是一群 35 歲以下的年輕人。
自 1997 年開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每半年一次出具一份《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對中國人的上網情況進行統(tǒng)計。
1997 年 10 月,當時中國的網民數量為 62 萬,其中,35 歲以下網民占比為 84.1%,50 歲以上網民占比 4.8%。
2007 年,50 歲以上網民的占比為 4.7%,同期 35 歲以下年輕網民的占比是 80%。
十年里沒有發(fā)生根本性改變。
2008 年 6 月,中國以 2.53 億網民數量,超越美國成為互聯網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參與這一歷史性時刻的中國 50 歲以上網民僅有 986 萬人,而當年全國 50 歲以上的總人口有 3.7 億人。
2012 年以后,中老年人的觸網數量肉眼可見地增長,2017 年 50 歲以上網民人數占比破 10%,是 10 年前的兩倍。不過從絕對人數只有 8000 萬,依然是互聯網網民里的少數派。
自始至終,年輕人都指引著互聯網的發(fā)展方向。
服務“后浪”的公司享有資本世界最高的估值評價,羽翼初豐的“后后浪”被人掰開揉碎地研究,生怕錯過下一個年輕人的風口。
與此同時,甚少有人關心前浪、前前浪在想什么,它們就像房子里的大象,明明數量龐大,卻被視而不見。
反正大部分時間,它也不動彈。
直到 2020 年,大象一聲怒吼,震破了次元壁。
截至 2020 年 6 月,50 歲以上的網民占比猛然激增到 22.8%,占據了中國網民總數的近四分之一。
這一切發(fā)生得很快,快到“唯快不破”的互聯網都傻了眼。
2020 年 3 月到 6 月,全國中老年網民增加了 6100 萬人,人數累計升至 2.14 億。短短三個月時間,實現了最初十幾年都沒能達成的年齡層跨越。
疫情、健康碼、居家網購,令過去并不熱衷于線上人生的中老年人,被迫加入互聯網大軍,而自詡成為新基礎設施的互聯網,對此卻毫無準備。
無準備之仗
2015 年其實中老年人給過它一次機會。
那一年,50 歲以上網民數量占比達 9.2%,比去年高出 1.4%,這是中國進入智能手機時代后,中老年人占比增長最快的一年。
這與 2014 年發(fā)生兩件大事有關。
第一件大事是 2014 年年初,微信在春節(jié)期間開通微信紅包,發(fā)送大量補貼;另一件大事,是 2014 年末,淘寶雙十二新推出線下用支付寶付款,全場所有商品 5 折活動。
誰也沒想到,巨頭為爭奪移動支付市場打破頭,卻意外打動了過去幾年最抗拒互聯網的一波中老年人。
在“利誘下”,2014 年春節(jié)期間,微信紅包成了長輩們和年輕人之間的新互動游戲,親戚群里熱火朝天地發(fā)紅包,許多中老年人為了加入這場游戲,有手機的開通了微信,沒手機的買來了手機開通,正式入網;而雙十二期間各大城市的廣場上“媽去舞空”,全中國的大媽拿著手機沖向超市、面包店、零食店甚至海底撈。
盡管如此,大部分追逐風口的人,也只是把它視作一次“意外”而已。
只有少部分企業(yè)感受到了中老年人這股疾風,及時調整了方向。
2014 年,一款可以幫助人們在朋友圈或微博發(fā) 100 張圖片的應用軟件“美篇”上線,之前的定位并沒有精準特定人群,但到了 2019 年 10 月,累計注冊用戶超 1.2 億,核心用戶幾乎全是中老年人。
2017 年,小程序“小年糕”上線,同樣是主打照片和視頻制作這種面向普通用戶的功能,而截至 2019 年 7 月,小年糕中老年用戶達到了 1.1 億,占比一度超過 80%。
類似的故事也在大廠發(fā)生,起步于年輕人或對標年輕人的抖音、快手、趣頭條、微信視頻號等,在爭奪下沉市場時,也意外收獲了一大批中老年用戶。
10 月重陽節(jié)前夕,趣頭條以自家的數據為基礎,發(fā)布《2020 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首次向世界展現了百萬 60 歲以上老年人在趣頭條上的網絡新生活。
2020 年 3 月,抖音的新安裝用戶中,46 歲以上用戶的占 1.5%,與此同時,18 歲以下、19-24 歲、25-30 歲的用戶分別同比下降了 0.4%、5.5% 和 2.2%。
中老年人的涌入迫使企業(yè)找到了新定位。
如今,美篇和小年糕,成了名副其實的“中老年應用”,在年輕人看不見的知青群、老戰(zhàn)友群里,它們被口口相傳,低調擴張。抖音、快手、趣頭條紛紛在 2019 年調整戰(zhàn)略,發(fā)力爭奪中老年用戶。
重新規(guī)劃路線
當然這一切,與 2020 年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因為中老年人面臨的,不是簡單學會使用一個小應用、小功能,而是需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學會一些列高難度的互聯網操作,比如:
1. 熟練掌握包括線上買菜在內的網購技巧;
2. 充分掌握各大醫(yī)院網上掛號的入口和方法;
3. 掌握健康碼登記技能,并能在各種場景下靈活調取;
4. 在公交出行受阻的情況下,高效運用網約車服務;
5. 在去銀行、社區(qū)辦事時能從容應對突然出現的各種智能操作。
這樣的考卷難度,年輕人都未必能對答如流,才入網幾個月的中老年人難免會發(fā)生劇烈的排異反應。
但我們除了要給老人時間,也要同樣給互聯網以耐心。
過去互聯網對中老年人不友好,有些偏科,是因為大量數據游離在網絡之外,非不愿,實不能也。
而美篇和小年糕等企業(yè)的例子恰恰也證明,一旦數據被捕捉、被重視,互聯網是可以服務好中老年人的。
正如《大數據時代》里說的那樣:一旦世界被數據化,就只有你想不到,而沒有信息做不到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