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摳圖、上色,看人工智能如何影響設計
在人工智能時代下,AR設計、智能硬件設計逐漸發(fā)展,設計的改革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將真實世界和數(shù)字世界進行融合,如何在自己產品上更好地闡釋藝術、美感和實用性。
1、降低設計門檻
Photoshop CC 2018 增加了一鍵摳圖功能,解決了需要耐心、極度枯燥的摳圖工作。用戶只需兩步操作就能將主體選取出來:
第一步按下工具列上的“選擇主體”按鈕,第二步選中想要的主體,Sensei 就會主動分析影像中的主體與背景的關系,并且直接將主體選取出來。
Adobe還發(fā)布了一項名為 Fontphoria的功能,只需要設計一個字母,F(xiàn)ontphoria就能通過深度學習技術把該藝術字體的風格復制到其他 25 個字母上,節(jié)省了字體設計師的大量時間。
此外,要從一張照片里取出某個元素,再把它“神不知鬼不覺”地混入另一張圖片里,也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名為DeepPainterly Harmonization 的算法則通過局部風格遷移的方式,能把各種物體融合進畫作里,大量藝術家的心血都慘遭它的“毒手”。
FastPhotoStyle是英偉達的圖片風格轉換工具,其中包含了將照片變?yōu)楦鞣N藝術風格的算法。只要給出風格照片和目標照片,該工具就能將風格照片上的風格特點遷移至目標照片上,效果簡直是以假亂真。
2、減輕畫師的工作量
每一部動畫的背后,經(jīng)歷了從草稿到線稿再到上色稿以及后期修正等各個階段,這些環(huán)節(jié)會耗費畫師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早稻田大學公開了一個自動描線的技術,這項技術能夠自動識別圖像并確定圖像的具體輪廓而完成描線的工作,即便是衣物線條這類很復雜的草稿也可以完美地一口氣地轉化成為線稿。
而在漫畫線稿上色這個領域,Preferred Networks 研發(fā)的PaintsChainer幾乎可以算是標桿。它的操作非常簡單,用戶選好線稿上傳,自行選擇顏色并涂在相應區(qū)域,PaintsChainer會根據(jù)圖像和提示的顏色實時自動為新圖像上色。
Google Photos也發(fā)布了給黑白老照片自動上色的 AI修圖功能。用戶只需要將黑白照片上傳到 Google Photos,就能一鍵看到上色效果,而且效果非常自然。
網(wǎng)站Girl Friend Factory能設置不同的人物屬性,例如五官、發(fā)型、發(fā)色、眼睛的顏色、表情甚至是服裝、裝飾物,通過 GAN(生成式對抗網(wǎng)絡)生成不同的二次元頭像,它可以使畫師的繪畫制作成本進一步降低。
3、自動生成高質量逼真場景
CG要合成一個真實場景,需要建模、定材質、貼圖、上燈光和渲染,工作量極大。下面這張街景圖像是AI合成的,它源于香港中文大學和英特爾視覺計算實驗室共同研究的半?yún)?shù)模型,簡稱為 SIMS。
使用英偉達和MIT研究團隊發(fā)布的AI高清視頻生成網(wǎng)絡vid2vid,你只需要勾勒出人臉輪廓,系統(tǒng)就能自動生成一張張正在說話的人臉。你不僅可以定制人物的臉色和發(fā)色,甚至可以更換人物身后的背景。
除了自動合成與人臉相關的視頻,vid2vid 還能合成與人體動作相關的視頻。只需要對下圖左側的人體模型進行調整,無論是姿勢還是身高、胖瘦,右側都能生成一個真人視頻。在未來,AI 除了能幫我們簡化場景設計,還能為我們簡化各種配角設計。
本文內容摘自《AI改變設計:人工智能時代的設計師生存手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