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周四早間,比特幣一度下跌7.23%,至28758.29美元,較前一交易日收盤下跌2241.68美元,目前價格在28900美元左右,已跌至去年7月以來的最低點。僅次于比特幣的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坊一度下跌11.56%,至2071.46美元,較前一交易日收盤下跌270.66美元。
盡管如此,自比特幣橫空出世以來,加密貨幣還是逐漸受到世人關注。
根據Brandessence Market Research數據,2021年加密貨幣挖礦市場規(guī)模達到22.854億美元,加密貨幣挖礦市場正以28.5%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2028年規(guī)模將達到52.939億美元。
全球加密貨幣采礦市場之所以能迅速增長,與近些年來年對加密貨幣的大量需求是分不開的。
與此同時,加密貨幣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如幣安幣、瑞波幣、萊特幣、達什幣等紛紛登上舞臺。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世界加密貨幣數量有1.5萬余種。
暴漲的meme幣
在眾多的加密貨幣中,近期最受矚目的無疑是meme幣:全球十大meme幣中,在過去的一年里,有5個漲幅超過3000%,其中狗狗幣漲了近50倍,SHIB幣(柴犬幣)年內漲了60多萬倍。
什么是“meme幣”呢?
“meme”是個新造出來的詞,是希臘語模仿(mimime)和基因(gene)相結合的產物,中文翻譯成“模因”,意思是可以像基因一樣被復制并傳播給他人。
比如說飯圈文化、喪文化,還有年輕人喜歡說的“yyds”(永遠的神)這類流行暗語,都算是模因文化。
meme幣,就是基于這種文化創(chuàng)造的加密貨幣,最開始是出于諷刺、好玩的目的。
像狗狗幣創(chuàng)始人,IBM工程師比利·馬庫斯和Adobe的軟件工程師杰克·帕爾默,在2013年因為看不慣比特幣被投機者們高價炒作,就隨意找了一張當年流行的柴犬表情包作為狗狗幣logo,又隨意設定了狗狗幣初始發(fā)行量1000億枚,每年新發(fā)50億枚的發(fā)行規(guī)則。再參考其他幣種代碼,復制粘貼加改造,三小時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加密貨幣。
沒想到這種“無厘頭”的敘事,反而大大迎合了年輕人的胃口,狗狗幣開始在美國社交網站Reddit上流行開,后來馬斯克在推特上發(fā)文“狗狗幣沒有高低貴賤,是民眾的加密貨幣”,更是將狗狗幣推到聚光燈下,其價格也開始瘋漲。
SHIBA幣也類似,它戲謔地稱自己為“狗狗幣終結者”(Dogecoin Killer),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關注后,隨著狗狗幣的行情水漲船高。
為何meme幣能在眾多的數字貨幣里異軍突起、一枝獨秀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看看最追捧meme幣的是哪些人。
盡管幣圈里,木頭姐、馬斯克這樣的上層精英是輿論關注的焦點,但“那些極度渴望快速成功,但上升通道日漸狹窄的年輕人”才是幣圈里的主流。
芝加哥大學的調研發(fā)現,美國數字加密貨幣的交易者平均38歲,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占一大半(55%),35%是中低收入階層。
調查還發(fā)現,非裔、拉丁裔,還有同性戀、跨性別等少數群體,都不約而同地展示了對數字加密貨幣的好感,認為這是通往“富裕和平等”的新路徑。
數字化時代已經來臨,貨幣的“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分歧的只是演化的路徑:是比特幣、狗狗幣這樣的“非主權數字加密貨幣”,還是各國央行頂層設計的“主權數字貨幣”。
那些渴望成功卻覺得成功無門的年輕人,越來越相信“去中心化”是對腐朽的舊貨幣秩序的抵抗,越來越愿意接受“非主權數字加密貨幣”這樣充滿破壞力、征服欲和刺激感的事物,更為邊緣的meme幣則非常符合這種顛覆一切的愿望。
老板,我能付加密貨幣嗎?
以“去中心化”為核心理念的數字加密貨幣,究竟會不會打破現有的貨幣秩序,成為未來的主流貨幣呢?
我們不妨先從技術層面看看這種可能性。
目前,“非主權數字加密貨幣”中發(fā)展最悠久、技術最成熟的是比特幣。
眾所周知,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區(qū)塊鏈技術,其發(fā)行和結算是通過所謂的“挖礦”實現的:當用戶使用包含秘鑰的錢包進行轉賬時,交易會在整個比特幣網絡中傳播,任何比特幣網絡中的參與者都可以作為“礦工”,利用其計算能力參與解開一個數學問題(尋找符合條件的hash值)的競爭,從而驗證和記錄(打包)交易信息。
平均每隔10分鐘,就由工作量證明算法“選舉”出一名有記賬權的礦工,由該礦工打包驗證過去10分鐘內的交易(打包成一個區(qū)塊),并獲得挖礦獎勵(得到全新的比特幣)。
如此,比特幣就能既不依賴中心化的機構,又能避免“雙重支付”的問題。
盡管比特幣的設計很有創(chuàng)新性,在美國,Uber、達美樂披薩、星巴克等公司也開始為用戶提供比特幣支付服務,但比特幣更多地還是被用作炒作,而不是支付。
之所以如此,與比特幣完全采用區(qū)塊鏈技術有很大關系,因為區(qū)塊鏈技術用于支付時,是存在缺陷的。
首先,區(qū)塊鏈的可擴展性比較差。
舉個例子,1個人算10道數學題,每算出1道題1分鐘,一共就要10分鐘。如果2個人來算這10道題,假設算力相等,都能算對,就是5分鐘。5個人來算呢?就是2分鐘了。隨著投入的算力越多,計算能力一定呈線性增加,這就叫可擴展性。
換句話說,可擴展性意味著能通過擴展資源,比如CPU、服務器,來實現算力的增長,從而實現效率和性能的增加。
但是使用區(qū)塊鏈,每一筆交易,系統中所有節(jié)點,都要去記一次賬,都要對數據進行全量的計算和存儲。
這樣一來,通過增加節(jié)點就不會線性地提高算力,如果共識算法做得不夠優(yōu)化,性能低的節(jié)點就可能會拖累整個區(qū)塊鏈的性能。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用區(qū)塊鏈技術去做支付的話,就可能會很慢。
通常來說,比特幣完成一筆交易需要等待60分鐘。有人調侃說,如果用比特幣買咖啡,買的時候是熱的,喝的時候是涼的。
其次,區(qū)塊鏈也帶來了存儲的問題。
如前所述,每一個節(jié)點要保存系統里所有的交易信息,這就對數據存儲量要求很高。
比如以太幣,現在要求一個節(jié)點能存儲50G的數據量。比特幣就更大了,一個節(jié)點要能存儲逾100G的數據量。
要知道,當前比特幣還只是少數人在用,據估算,全球比特幣的使用人數約為1800萬,只占全球人口(75億)的0.2%左右,且目前交易量也不大,就已經達到這個存儲的級別了。
最后,區(qū)塊鏈還存在結算最終性的問題。
什么是結算最終性呢?國際清算銀行在《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里講過一個原則,就是要明確每一筆交易完成的時間點,這個時間點確定了,那就能確定這筆交易最終完成的那個時間點,這個點也是不可回退的一個點。
如果沒有明確的時間點,就會在法律上、經濟上產生一系列問題。
比如一家公司今天宣布破產了,根據一些國家破產法律規(guī)定,破產機構被宣布破產之前的零點起發(fā)生的交易是無效的,是要回退的。
可是用區(qū)塊鏈來做支付的話,從法律上來說,很難確定究竟在哪個時間點上才算這筆交易最終完成。相關區(qū)塊鏈節(jié)點投票更新完之前,嚴格意義上來講,你就不能確定這個時間點到底在哪。
事實上,真正奔著成為支付工具的數字加密貨幣,并不是原教旨主義的區(qū)塊鏈“信徒”,比如,Facebook旗下的Diem,就沒有采用純粹的區(qū)塊鏈技術,而是采用“中心化的分布式處理架構和區(qū)塊鏈技術相結合的分層混合技術路線”。
換句話說,Diem是分層的,底層的交易采用的是中心化處理,這樣處理速度會很快,而最上層,也就是最終結算的那一層,用的才是區(qū)塊鏈,而且節(jié)點不會很多,因為節(jié)點越多速度越慢。
除了技術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使得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去中心化”加密貨幣難以取代現有的貨幣。
傳統上,貨幣有一個基本職能,即記賬單位(或者說是價值尺度)。但比特幣們是完全無中心、無主權的,也就是說比特幣們不錨定任何法幣,價值由區(qū)塊鏈底層和共識決定,這就導致比特幣們的價格波動很大。
據統計,2021年的最后一個月,A股大盤和創(chuàng)業(yè)板的日波動率是0.6%和1.1%,比特幣的日波動率是11.4%,狗狗幣的日波動率是20.3%,SHIB幣的日波動率是49.2%。
因此,盡管比特幣們號稱“幣”,但目前逐漸達成的共識是,“非主權數字加密貨幣”的資產屬性大于貨幣屬性。
而且,鑒于加密貨幣價格的高波動,也許正如美聯儲前主席耶倫所評價的,加密貨幣是“一種高度投機的資產”。
也許正是加密貨幣的這個特性,從2021年開始,各國政府對于非主權數字貨幣的監(jiān)管在持續(xù)升級。我國政府是明文禁止國內用戶參與炒作各種類型的數字貨幣,明確禁止金融機構開展、參與虛擬貨幣相關業(yè)務。
各國監(jiān)管的尺度可緊可松,一旦監(jiān)管的韁繩勒緊,加密貨幣們的命運會如何,將存在更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