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三大法則對人工智能未來的影響
偉大的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機器人三定律早在人工智能成為現(xiàn)實之前,就為人工智能的倫理道德提供了藍圖。
這些定律最早出現(xiàn)在他1942年的短篇小說《我,機器人》系列中的《跑來跑去》中:
1.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坐視人受到傷害。
2.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給它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沖突。
3.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的存在,只要這種保護不與第一定律或第二定律相沖突。
當我們站在人工智能驅動的未來的懸崖上時,阿西莫夫的愿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意義。但是,這些法律是否足以指導我們解決先進人工智能的倫理復雜性?人工智能應該在道德準則的框架下和諧共存,三大法則不僅僅是科幻小說,它們深刻地闡釋了人類與其創(chuàng)造物之間的關系。
當然它還不完整。以自動駕駛汽車這個場景為例:這些人工智能駕駛的汽車必須不斷做出決定,平衡乘客的安全與行人的安全。在潛在的事故場景中,汽車的人工智能應該如何優(yōu)先考慮保護誰的安全,尤其是當每個決定都可能造成某種形式的傷害時?
1985年,阿西莫夫增加了零規(guī)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坐視人類受到傷害。這一首要規(guī)則旨在確保人類的集體福祉優(yōu)先于個人的規(guī)則。
然而,即使有了這些補充,這些定律在復雜的現(xiàn)實場景中的實際應用仍然具有挑戰(zhàn)性。例如,在避免傷害一個人可能導致對整個人類造成更大傷害的情況下,自動駕駛汽車應該如何解釋零規(guī)則(以及其他三條規(guī)則)?這些困境說明了人工智能中道德決策的復雜和經常沖突的本質,突出了不斷完善這些指導方針的必要性。
重要的是要記住,阿西莫夫定律是虛構的,而不是一個全面的道德框架。它們是作為故事的情節(jié)工具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阿西莫夫自己也經常探索“邊緣案例”,以突出不確定性、概率和風險情況的局限性和矛盾。如今,自動駕駛汽車必須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做出決定,在這種環(huán)境中,某種程度的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三條(或四條)法律并不總能處理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場景和個人安全之外更廣泛的社會影響,比如公平、幸?;蚬?。這使得將抽象的道德原則轉化為可以編入AI系統(tǒng)的精確規(guī)則變得極具挑戰(zhàn)性和吸引力。
“三法”實施面臨的挑戰(zhàn)
快進到今天,當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滲透到一切事物時,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努力解決阿西莫夫預見到的問題。這強調了將阿西莫夫的規(guī)則推進到一個更加全球化和全面的框架的重要性。在一個身體、情感和心理健康交織在一起的世界里,我們如何定義“傷害”?我們能信任人工智能正確解讀這些細微差別嗎?很難想象阿西莫夫自己會如何在這個基因現(xiàn)實中解釋他的定律,但如果他今天還活著,看看他會提出什么改變或補充,肯定會很有趣。
讓我們再看看當今人工智能領域的幾個例子:
醫(yī)療領域的人工智能。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可以幫助診斷和治療患者,但它們也必須處理好患者的隱私和授權問題。如果人工智能檢測到危及生命的疾病,而患者希望保密,它是否應該違背患者的意愿,采取行動挽救患者的生命,從而可能造成心理傷害?
執(zhí)法中的人工智能。預測性警務算法可以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來預測犯罪可能發(fā)生的地方,從而幫助預防犯罪。然而,這些系統(tǒng)可能會無意中強化現(xiàn)有的偏見,導致歧視性做法,在情感和社會上傷害某些社區(qū)。
交通領域的人工智能。你可能對“電車問題”很熟悉——這是一個倫理思想實驗,它問的是道德上是否允許一輛失控的電車改變方向,撞死1人而不是5人。想象一下這些決定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你可以看到潛在的后果。此外,法律之間的潛在沖突正變得越來越明顯。例如,一個旨在保護人類生命的人工智能可能會收到一個危及一個人的命令,以拯救其他許多人。人工智能的程序將在服從命令和防止傷害之間陷入困境,展示了阿西莫夫道德框架在當今世界的復雜性。
第四定律:必要的進化
那么,當在現(xiàn)實世界中大規(guī)模應用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時,他還會提出什么建議來解決這些困境呢?也許關注透明度和問責制是至關重要的:
機器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和決定保持透明,并對其負責,確保人類在必要時進行監(jiān)督和干預。
強調人類監(jiān)督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系統(tǒng)在需要時透明地跟蹤、解釋和請求許可的必要性。它可以幫助防止人工智能被濫用,并確保人類仍然處于控制之中,彌合倫理理論和實際應用之間的差距。我們可能并不總是知道為什么人工智能會在當下做出決定,但我們需要能夠反向解決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未來改進決策。
在醫(yī)療保健領域,人工智能決策的透明度和問責制將確保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采取行動,保持對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信任。在執(zhí)法方面,關注透明度將要求人工智能系統(tǒng)解釋其決策并尋求人類監(jiān)督,這有助于減輕偏見并確保更公平的結果。對于汽車來說,我們需要知道自動駕駛汽車是如何解讀行人可能受到的潛在傷害,以及與另一個方向超速行駛的汽車相撞的風險。
在人工智能面臨法律沖突的情況下,其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將允許人類干預,以應對道德困境,確保人工智能的行動符合社會價值觀和道德標準。
對未來的倫理考慮
人工智能的崛起迫使我們面對深刻的倫理問題。隨著機器人變得更加自主,我們必須考慮意識和智能的本質。如果人工智能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某種形式的意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它們?他們應該享有權利嗎?“三大法則”的部分靈感來自于對機器人(或人工智能)可能優(yōu)先考慮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人類的擔憂。
我們與人工智能的關系也提出了依賴和控制的問題。我們能否確保這些系統(tǒng)始終為人類的最佳利益服務?我們如何管理與先進人工智能相關的風險,從工作取代到隱私問題?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創(chuàng)新者,但這僅僅是個開始。隨著我們進入一個人工智能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時代,我們必須繼續(xù)發(fā)展我們的道德框架。擬議的第四項法律強調透明度和問責制,以及法律零,確保整個人類的福利,可能是確保人工智能仍然是人類利益的工具而不是潛在威脅的重要補充。
人工智能的未來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挑戰(zhàn);這是一次深刻的倫理之旅。當我們在這條道路上航行時,阿西莫夫的遺產提醒我們,遠見、想象力和對道德誠信的不懈承諾的重要性。旅程才剛剛開始,我們今天提出的問題將塑造未來幾代人的人工智能前景。
我們不要僅僅繼承阿西莫夫的愿景——我們需要迫切地在它的基礎上發(fā)展,因為當涉及到自主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時,科幻小說就是未來的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