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凌云夢——對話阿里云總裁王堅
被同事習慣地稱為“博士”的王堅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技術領袖。這位1962年出生的杭州本地人個子卻很高,學者氣十足,說話思維敏捷,聲音洪亮。小時候成績并不出眾的他,長大后卻成為博學廣識而有獨特思維模式的怪才。
加入阿里巴巴以前,他曾經是聲名顯赫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負責過用戶界面、機器學習、大規(guī)模數據處理、廣告平臺、無縫個人計算等諸多看上去非常發(fā)散的項目。他主持發(fā)明的數字墨水技術、數字筆和手寫數學公式識別器等都是名噪一時的學術成果。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居然是心理學科班出身,在杭州大學從本科讀到博士,短時間在國外進修后,又回到母校任教,先后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心理學系主任。而他當年進入微軟研究院時的身份卻是國內人機界面第一人。
與大多數同齡人不同,王堅敢想敢做,沒有太多顧忌,思維方式很像美國人?!蹲冯S智慧》一書中曾爆料,當年他之所以接受李開復的邀請加盟微軟,動因竟是因為老開會煩了,又不想當學校指定的理學院副院長。而他第一次見到李開復時,開口就批評后者參與開發(fā)的蘋果系統(tǒng)和微軟的Windows用戶界面都很糟糕……
相比阿里巴巴旗下人人皆知的淘寶、支付寶等子公司,組建于2009年9月10日的阿里云要低調得多。也許因為恰逢阿里巴巴集團成立十周年,慶典的宣傳太過火爆,外界很多人當時要么壓根兒沒留意到這個新公司的誕生,要么就將它與阿里軟件混為一談了。
此后,除了2009年底大批招聘技術人員見諸報道之外,阿里云似乎一度從人們視野中消失。即使是在云計算已經成為業(yè)界焦點、如火如荼的2010年,也未見阿里云有較大動作。原定2010年底的發(fā)布遲至2011年上半年將盡仍然不見動靜。而在此前后,阿里云龐大的布局曝光——分布式計算系統(tǒng)、分布式數據庫、手機操作系統(tǒng)、瀏覽器、輸入法、搜索、地圖、郵件、翻譯……引起技術圈內激烈爭論,豪華團隊、投資巨大、研發(fā)受阻、前途未卜等等有關阿里云的傳言也越來越多。更有前阿里員工甚至直斥阿里云不靠譜、純忽悠。
2011年7月,聯(lián)手天語推出的阿里云手機迅速成為媒體焦點,總體上外界的評價是毀譽參半。10月24日,阿里云首次開發(fā)者大會召開,彈性計算平臺、開放數據處理服務、ACE平臺、云應用平臺、開放存儲服務和CDN、開放結構化數據服務等全線產品首次全面發(fā)布。此后阿里云喜訊不斷,先與日本游戲平臺DeNA達成戰(zhàn)略合作,后又獲得政府億元資金支持。
但圍繞著阿里云的疑問仍然不絕于耳。一個電子商務公司為什么要同時做云計算和移動操作系統(tǒng)?為什么一開始就做這么全面的布局?在中國這個市場里如何靠云計算贏利?三年時間里阿里云薈萃的眾多技術精英到底做了些什么?帶著這些問題,在12月28日,我專門飛到杭州,對話阿里云掌門人王堅。#p#
平臺之夢
位于杭州文二路西湖國際科技大廈的阿里云公司辦公場所面積很大,充滿活力,滿眼都是朝氣蓬勃的技術人員。據介紹,目前公司已經有1200人,其中八九成都是工程師,包括中國第一個ACM-ICPC冠軍隊成員林晨曦在內的一批技術骨干,分別負責基礎平臺、基礎服務、云計算業(yè)務、云手機四塊,公司沒有銷售。
世界范圍內,云計算的領導性廠商,技術上是Google,而業(yè)務上則是Amazon。Amazon Web Services目前已經漸漸成為主流,不僅是眾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首選,也是Netflix、DropBox、Zynga等行業(yè)新貴們崛起的幕后英雄,已經實現數億美元的營收而且潛力巨大。而在中國,對應的市場仍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平臺征戰(zhàn)的時代,這塊業(yè)務是當然的制高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阿里巴巴是中國與Amazon最接近甚至在電子商務方面布局更全面的公司,它的資源實力毋庸置疑,而外界不大了解的是,其技術能力在業(yè)界也是領先的。因此,阿里投身做云計算,逐鹿平臺之戰(zhàn),并不奇怪,但阿里的雄心仍然令我吃驚。王堅介紹,從戰(zhàn)略上來說,他們想做的事情實際上可以解讀為Amazon+Google并有所超越。Amazon最重要的貢獻是真正實現了計算的Utility化,而Google真正從技術上把計算的規(guī)模做上去了。這兩點阿里云都要做,即用Google模式的技術來做Amazon模式的運營,而同時還在慢慢努力做的一件事情,是數據,要為人人提供全網規(guī)模的數據與計算。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愿意,就可以做一個全網規(guī)模上的搜索引擎,計算和數據不再是你的約束。
阿里云對自己使命的表述方式頗有點與眾不同——打造以數據為中心的先進云計算服務平臺。在對話中王堅不無自豪地表示,三年前公司成立的這個初衷,現在一個字都不用改。他們當初對云計算的理解和判斷基本上仍然是成立的。
為什么這么強調數據?王堅認為,數據將成為對國家和企業(yè)至關重要的戰(zhàn)略性資源。而且,是近年來發(fā)生的一個革命性變化——數據都是在線搜集完成的,從不在線到在線,使數據真正具有了戰(zhàn)略價值。與他的說法可以相互印證的是,全球范圍內Big Data也成為業(yè)界大熱詞,有國外觀察者稱數據將成為新時代的石油。
另一個要素——計算能力,也是國家和企業(yè)絕對的核心競爭力。Google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實際上是把一個本來是大家公共的數據變成獨有的,然后在這上面創(chuàng)造了一個巨大的企業(yè)。相當于6千米海底下的石油,理論上是大家的,但別人都沒有能力打,只有Google有這個技術能挖掘其中的價值。而阿里云的愿景是做中國擁有最大計算能力(而不是服務器最多)的公司。
阿里云的業(yè)務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數據中心和技術、運營都由阿里云負責,一種是數據中心和服務器是客戶的,阿里云負責技術和運營,與客戶分享收入。后一種模式已經有好幾家公司在嘗試,王堅預計后一種可能利潤更高。#p#
超越Hadoop
王堅在對話中多次強調,阿里云戰(zhàn)略上最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堅持追求擁有自己的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而且,經過三年艱難地技術攻關,數次推倒重來,終于跨過了這個技術門檻,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實現了飛天(Apsara)這個非常扎實的通用大規(guī)模分布式計算系統(tǒng),它除了MapReduce之外,還支持最廣泛的各種編程模型。而且,阿里云技術人員在這個統(tǒng)一平臺上實現了電子郵件、搜索、地圖、彈性計算、數據處理等眾多功能,也就是說郵件和搜索底層是一樣的,除他們外,在世界上只有Google能夠做到這一點。
說到這里,王堅有些動情:“這其中有很多具體的技術難題,有的非常難,比如調度那一塊,就讓開發(fā)團隊吃了不少苦頭。你不做到那個層次,根本不會知道其中奧秘。一開始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們能夠做出來。但我們成功做出來了,對此我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
我們都知道中國公司很少會選擇冒很大風險自己從事這種底層的自主研發(fā),當時這一決策是怎么做出的呢?難道不怕最后搞砸了無法交待?
王堅回答,做平臺必須面對正面戰(zhàn)場,這是繞不過去的,打游擊戰(zhàn)、平型關大捷什么的沒有用,無法結束戰(zhàn)爭。幸運的是,團隊的內外部環(huán)境非常好:集團對此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馬云本人是鐵桿的支持者,集團CFO也說過錢不是問題的話,其他子公司的友情支持,加上有一批鐵桿的員工,還有來自萬網這樣鐵桿用戶的支持。他直言:“有這么幸福的環(huán)境,如果還做不成的話,只能說是我們這幫人無能。”
處于核心的飛天系統(tǒng)的研發(fā)成功之后,阿里云終于一掃之前的陰霾,各種上層產品源源不斷地發(fā)布。
我又提出一個早已準備好的問題:為什么不直接用Hadoop呢?王堅回答:“大家都會覺得,直接用Hadoop不是很好更快嗎。Hadoop當然在離線大數據處理上很有價值,但它無法解決我們公司公共云計算服務的問題,因為我們已經上線的云服務,已遠遠超出Hadoop的能力,這和公司的定位是有關系的。今天飛天已很好地支持了阿里云的各類業(yè)務,其中也包括了大數據處理,從這個意義上講,飛天實際上已經超越了Hadoop。”
他還補充說,現在號稱做云計算的公司很多,實際上其中的技術門檻是非常高的,很少有公司具備這樣的實力。一些企業(yè)搞一百臺服務器就做網盤、云存儲,還有所謂的私有云,把一個企業(yè)解決方案放大就說是云計算,說實話,這些真不能算。此外,通用的云系統(tǒng)比垂直、專用的要難得多,雖然單看某個具體的應用效率上后者可能還是會有優(yōu)勢,但整個平臺規(guī)模效益一上來,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有了堅實的底層技術做支撐,阿里云就有信心在規(guī)模效益和成本上取得競爭優(yōu)勢。王堅舉了一個讓他最感自豪的實驗案例,在一個1500臺組成的數據處理集群上,一邊處理數據的同時,還可以溜進去幾個作業(yè),完成動畫渲染,實際上相當于渲染是免費的。
與此同時,云計算除了解決基礎設施需求之外,必須給客戶提供更多價值,比如搜索等服務,比如能給客戶帶來用戶,降低用戶獲取成本。#p#
撥開迷霧
問:在已經有很多業(yè)務的互聯(lián)網公司做通用云計算平臺,都會遇到平臺與業(yè)務關系之間的矛盾。之前外界對阿里云的很多質疑也是說阿里云的研發(fā)不跟具體的業(yè)務結合,阿里集團自己內部也不怎么用。阿里云目前的情況如何?又是怎么解決相關問題的呢?
王堅介紹:“目前集團內外都有很多成功案例,平臺接入的直接客戶接近5000家。其中包括集團內部的整個郵箱。萬網更是鐵桿用戶,在我們發(fā)展早期幫過大忙。他們第一天上線時,客服電話都被打爆了,而到現在幾乎各種有競爭力的功能都是我們在后面支撐。阿里金融是聯(lián)合運營的例子。淘寶的對外數據業(yè)務和開放平臺也會建在阿里云平臺上。還有ShopEx等外部的客戶也跑在我們的平臺上。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平臺和現有業(yè)務之間,阿里云有過經驗教訓,中間有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最開始,阿里云同時還承擔集團技術部門的角色,要兼顧公司內部和面向外部的平臺開放,一度非常糾結。支持集團內部業(yè)務與真正面對公眾的開放云計算平臺之間差異還是很大的。王堅說,看到Google雖然技術領先但在與Amazon的競爭中處于下風之后,堅定了外部服務和內部服務各有專注的看法。內部服務現在專門成立了集團技術部,由劉振飛負責。而阿里云將完全轉變?yōu)閷Wν鈽I(yè)務,即使是集團內部的公司,也要按兩家公司結算,分享營收。
問:阿里云本來應該是專注于平臺的,為什么會想到去做云手機?之后的路線圖是怎么樣的?
王堅坦言,的確這一年同時在打兩個正面戰(zhàn)場,很辛苦,但移動終端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正面戰(zhàn)場,靠做應用無法解決所有問題。這個決策主要是從阿里巴巴集團戰(zhàn)略的角度出發(fā)的,不能失去這么大的一個機遇。內部各公司中阿里云最有條件去做這一塊。而且,戰(zhàn)略上移動互聯(lián)網和云計算是不可分的,如果你的云計算只是在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上成功的話,其實還不能算成功。云計算生根不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上,但開花結果會在移動互聯(lián)網上。某種意義上阿里云在概念上是非常緊密的兩家公司。但在云平臺方面,對其他終端系統(tǒng)也是開放的。
下一步基本上每兩三個月會有一個新的版本,2012年1月會出手機云OS 2012版,這一版在用戶體驗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已經開始在談第二個手機廠家,天語也會出更多的型號,支持高端和低端,還有平板。但最重要的,是把互聯(lián)網運營的思想帶到手機上去。現在路子已經趟出來了,就是有三個系統(tǒng):終端操作系統(tǒng)、云端系統(tǒng),還有運營手機的系統(tǒng),比如應用商店之類。
問:就目前來講,你給阿里云打分打多少分?
“從個人角度,”王堅回答,“打兩個分比較客觀。必須承認正面戰(zhàn)場是很難的,就阿里云自己今天走到這一步而言,我覺得可以打90分。但從讓別人滿意來看,我覺得打不到60分。確實由于能力所限,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問:你預計阿里云過幾年能夠像Amazon那樣成為盈利部門?
王堅確認,從集團角度阿里云會持續(xù)投入,一年十個億,基本上要做十年。但阿里云有可能在12個月到24個月以內實現盈利。現在公司可以不再增加一個人,收入卻不斷穩(wěn)定增加。“我的第一個目標,是阿里云給集團外部提供服務所需的計算資源,要超過集團內部,這個目標已經是可以預見的。而第二個目標,是我們的計算規(guī)模能夠與Amazon相提并論,相信一定不會花十年的時間。”
阿里云的戰(zhàn)略方向是正確的,自主研發(fā)核心系統(tǒng)的勇氣也令人敬佩。從CSDN最近與阿里云平臺的合作來看,產品值得信賴。阿里云公司杭州辦公區(qū)的前臺有一副對聯(lián)相信給所有訪客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夢想永在凌云意意氣風發(fā),代碼成就萬事基積沙鎮(zhèn)海。讓我們祝福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