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給IT系上一個“活扣兒”
過去十年,亞馬遜為股東展示了云服務AWS的規(guī)模、增長和利潤?,F(xiàn)在又到了是該揭秘的時刻。因為投資人需要看到亞馬遜虛火的原因:光是去年公司就燒掉了90億美元,那么這些錢都花到哪里去了,回報率低是困擾電商巨頭***的問題。唯一的利好便是云計算生逢其時,去年收益達到了50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50%。分析師為亞馬遜的網絡服估值440億美元,相應的業(yè)務,惠普的估值達到了600億美元。
盡管亞馬遜的云服務規(guī)模要比微軟和谷歌大很多,但是后者的增長勢頭也不容小覷。Gartner研究機構發(fā)布報告稱,今年全球云計算服務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1760億美元,雖然僅僅有IT方面4%得投入,但是跟行業(yè)其他停滯甚至倒退的業(yè)務相比,其增長速度堪稱驚人。預計到2017年,云消費將會達到2400億美元。
每一個云服務的提供商都在建立龐大的數(shù)據(jù)中心,這場搶地盤的爭奪戰(zhàn),其實就是看誰能夠把云計算和數(shù)據(jù)存儲的成本降到***從而獲得市場主動權。按照花旗的分析,過去三年,每一個云計算提供商都在不停壓低價格以爭奪用戶,甚至像微軟這樣的巨頭都開始提供免費服務為誘餌招徠用戶,之后再通過升級服務引導其付費。
目前,誰都清楚IT行業(yè)正在面臨自1990年以來的***拐點。不同的是,當時是寡頭當?shù)?,而如今去中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主流被解構,桌面和服務器被分散。所有IT方面的進步,幾乎都是那些便宜的運轉和存儲在線服務搞出來的,既符合摩爾定律,又充滿了戲劇性。
不過,對于提供云服務的廠商,包括股東,問題又來了。要是大家都賠本賺吆喝,怎么賺錢呢?跑馬圈地是為了爭奪客戶,之后就要想方設法讓對方買單。但是最初免費又要提供高質量服務以防止客戶流失,這種不斷累加的投入勢必讓財務報表變的很難看。
人、財、物就像吸盤,令公司深感不安。一個系統(tǒng)經理的職責被不斷修改,起初可能是管理一打大型服務器,如今還必須看好云端成百上千的虛擬機。這種轉變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好在最初有Salesforce類似的提供商把很多先手活兒做到位。很多公司干脆把操作系統(tǒng)搬到了云端,尤其是處理公眾界面上很有心得。例如智能應用,像Uber這樣基于分享經濟的公司,正是不斷在云端開發(fā)測試并最終投向市場的。
不過,也有一些涉及商業(yè)機密的運作無法完全搬到云端。Forrester的約翰雷默就認為,云端的復刻功能更大,因為每日的重復讀取其實也在更新,抱殘守缺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類似的,銀行這些受嚴格監(jiān)管的企業(yè)也面臨很多問題。他們當然清楚把系統(tǒng)搬到云端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她們無法說服監(jiān)管者和承包人,云端能夠百分百排除數(shù)據(jù)泄露和系統(tǒng)崩潰帶來的風險。
所以,很多公司都索性把IT部門拆分為兩個,一個就是傳統(tǒng)的涉密系統(tǒng),另一個就是創(chuàng)新的云端系統(tǒng)。由此也可以劃分為兩類公司,那些擁抱云端的公司代表首推亞馬遜,而其他的硬件或軟件廠商則青睞在新時代維護傳統(tǒng),他們不情愿為云端做搬運工,盈利也在延續(xù)專利費模式。比如Adobe公司,盡管他們也在努力適應新時代,但是賣軟件依舊是公司***的利潤增長點。同樣的甲骨文和SAP,惠普和戴爾,也都在小心翼翼地跟上時代不落伍,但是不會冒進地徹底做大手術。然而更多的中小企業(yè)則利用云端根據(jù)地開始了開源革命。
甚至像藍色巨人IBM也加入了這股前進的洪流中,早在2013年,它就將云服務商SoftLayer收入囊中。但是,惠普則選擇了保守的策略,它清算了云服務,決定繼續(xù)夯實線下銷售。Google自然是全身心投入到云端建設中,他們沒有微軟Windows或Office的現(xiàn)金牛,也不存在亞馬遜呱噪的股東,所以可以一腔熱血撲到云計算服務上。雖然起初利潤薄,但是前景無限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