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菜鳥大戰(zhàn):信息安全背鍋 背后是利益博弈
隨著菜鳥網絡在6月1日凌晨率先宣布順豐關閉對菜鳥的數據接入,一場關于雙方的“互撕”引發(fā)行業(yè)地震。順豐對北京商報記者回復稱,這是“一場有針對性的封殺行動”,并表示是菜鳥先動手封殺了順豐,并希望順豐站隊,從騰訊云轉投阿里云。雙方各執(zhí)一詞難辨真?zhèn)?,分析人士表示?ldquo;信息安全”之說只是在背鍋,背后其實是一場有關數據信息的戰(zhàn)略之爭,也是行業(yè)話語權之爭,順豐是不會“無償獻血”的。
互撕:順豐菜鳥各執(zhí)一詞
據了解,順豐暫停數據接口后,淘寶上順豐包裹的物流詳情將無法正?;貍?,商家無法確定買家是否已經收貨,買家也不能跟蹤商品的實時信息。這可能會對消費者和商家?guī)頁p失。
菜鳥在聲明中稱,事情發(fā)生得很突然。5月31日晚上6點,菜鳥接到順豐發(fā)出的數據接口暫停告知。6月1日凌晨,順豐就關閉了快遞柜的數據信息回傳。6月1日中午,順豐又進一步關閉了整個淘寶平臺物流信息的回傳。
不過,6月1日下午,順豐公司對北京商報記者表態(tài)稱,此事件是“一場有針對性的封殺行動”。順豐在回復中表示,該事件并非如菜鳥所言,事實是菜鳥于6月1日零點下線了豐巢接口信息,并不是自己主動關閉對菜鳥的數據接口;而本次菜鳥暫停豐巢數據接口,表面是以信息安全為由,實際上是一場有針對性的封殺行動,除豐巢外,其他平臺均未關閉數據接口。順豐強調,菜鳥之所以封殺順豐,背后的原因是阿里方面一直希望順豐從騰訊云切換至阿里云。
順豐表示,旗下的豐巢在2016年與菜鳥展開合作。菜鳥提供用戶的手機號信息給豐巢,豐巢反饋快遞出入柜信息、網點推送等相關快遞柜物流信息給菜鳥,上述合作于2017年3-4月續(xù)約的過程中。但菜鳥提出,所有快遞柜信息的觸發(fā)必須通過菜鳥裹裹,取件碼信息要無條件給到菜鳥,豐巢還需返回所有包裹信息給菜鳥,包括非淘系訂單。而豐巢難以接受以上合作條款。所以今年5月菜鳥提出,以數據安全為由停止與豐巢的合作,并在6月1日零點下線豐巢接口信息,隨后順豐在6月1日上午10時暫停路由信息。
可見,菜鳥與順豐對于誰先關閉了數據信息接口做出了相左的解釋,關鍵在于誰先關閉了對方的數據接入。
背鍋?信息安全是借口
菜鳥在6月1日凌晨發(fā)布的聲明中特意強調了“信息安全”的布局。聲明提出,此事發(fā)生前,為保護消費者隱私、電話信息安全,菜鳥正在根據安全團隊的建議對全網物流數據進行信息安全升級,將加強對海淘、快遞柜等物流數據的多重交叉驗證,但順豐及豐巢等出于各種原因并不配合。菜鳥與所有物流伙伴是合作關系,而不是競爭。菜鳥不碰具體物流配送,沒有一輛快遞車,沒有一個快遞員,是憑借物流合作伙伴的支持合作,共同提升了中國的快遞物流效率。
“中國的快遞物流市場,未來必定每天有10億個包裹,不是我們的市場夠不夠大,而是我們的能力夠不夠的問題。”菜鳥方面稱,一些物流伙伴希望更加深入到電商等領域,菜鳥一直給予歡迎和支持,但也希望合作伙伴始終堅守客戶第一,不能因為自己的商業(yè)決策,影響商家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在順豐做出質疑回應后,6月1日晚間,菜鳥針對順豐的解釋再次做出解釋,稱,“長期以來和所有物流合作伙伴合作得都很好,共同促進信息安全和消費者隱私保護。但順豐、豐巢因為各種原因推脫,令人難以理解,并提及‘信息安全不能有任何折扣’,這一點菜鳥不會有任何讓步”。6月1日19時41分騰訊微博上發(fā)布的一條內容可謂意味深長,提到“騰訊云助力順豐布局云端”。
背后:數據戰(zhàn)略之爭
菜鳥與順豐的“互撕”引起行業(yè)地震,然而事件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簡單。“對一個市值2000億元的企業(yè)來說,無償獻血給另一個公司,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快遞專家趙小敏表示,菜鳥的有關信息安全的再次回復有點意味深長,順豐的信息安全防護至少在國內快遞行業(yè)是第一的,對順豐來說,這些數據如果無償給了菜鳥,那就不符合商業(yè)規(guī)律了,這些數據對順豐而言相當于自己的血液。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lián)網周刊》主編姜奇平(微博)表示,無論阿里還是騰訊,本質上都是數據戰(zhàn)略。從物流方向講,目前分為兩種,一種是做物流出身的企業(yè),另一種是互聯(lián)網人做物流,區(qū)別是傳統(tǒng)物流不會圍繞數據進行爭奪。因為物流相當于是最接近終端客戶的業(yè)務,從客戶那里得到的數據可以直接對產業(yè)鏈進行整合和梳理,甚至可以指揮生產,這不是簡單的拉貨概念;而互聯(lián)網人創(chuàng)立的新興物流想要得到客戶數據,他們的爭奪是微商模式跟傳統(tǒng)商業(yè)模式的爭奪,一個是建立在社交網絡的基礎上,另一個是建立在網絡商城的基礎上,從互聯(lián)網角度判斷,微商模式將更加有競爭力,但最終爭奪的結果還需要讓市場與消費者進行取舍。
【本文為51CTO專欄“柯力士信息安全”原創(chuàng)稿件,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微信號:JW-as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