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將來會掌控我們嗎?
很少有像《終結者》這樣一部看完之后能對我產生巨大震撼的電影。我這么說,不僅僅是感嘆于《終結者》劇情的峰回路轉,更是因為電影中大膽提出了“天網”——一個人類于20世紀后期創(chuàng)造的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人工智能防御系統(tǒng),最初研究用于軍事的發(fā)展,后自我意識覺醒,視全人類為威脅,以誘發(fā)核彈攻擊為起點發(fā)動了將整個人類置于滅絕邊緣的審判日。如果這個電影劇本成為現實,那么在2029年,這些智能機器人就會把人類滅絕。
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機器人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現在,伴隨著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但并不是所有機器人都具有人的形態(tài)。大部分機器人在工廠制造線上負責流水線生產,特別是在汽車行業(yè),利用機器人來制造產品最為常見(在這些地方,與其說是機器人,不如說是機器臂,因為它們的形狀和人類的手臂一樣)。醫(yī)學里面同樣有人工智能的應用,比如將機械臂、機械骨骼安置到殘疾人的身上,讓他們可以更便捷地生活。著名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還能夠輔助人類進行復雜的外科手術(但值得注意的是,機器人是沒辦法單獨操作手術的,僅僅能起到輔助人類的作用)。
機器人這個詞語有著很廣泛的含義,從人工智能到自動程序。更準確地定義機器人的話,可以認為它指的是具有固定形態(tài)的、能夠機械化移動的一種器具,如工廠里的自動臂。這些機器只會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對一定的刺激產生固定的反應,所以基本不具備什么智能元素。人工智能卻不一定需要有固定的形態(tài),也不需要對固定的刺激做出死板的反應,因此更多應用在軟件程序之中。比如說,蘋果系統(tǒng)的Siri就會對蘋果用戶的提問進行回答,還有IBM(國際商業(yè)機器公司)研發(fā)的超級人工智能系統(tǒng)“沃森”。但是一般來說,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這兩個元素會被結合起來運用。
像《星球大戰(zhàn)》中C-3PO的那種人形機器人,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那種,其實并不是機器人中最受關注的類型,但人們的確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研究并發(fā)明更好的人形機器人,這些機器人被創(chuàng)造出來并已經被用在酒店、機場、餐廳等公共場所,以向客人提供指引和咨詢服務,相對而言具有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特性(C-3PO也是一樣)。著名的人形機器人還包括日本企業(yè)軟銀機器人的三大機器人佩帕、納奧和羅密歐。在日本,人們對于研究機器人有著格外濃厚的興趣,有一個叫石黑浩的大學教授根據自己的外貌造了一個人形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和他的外形相似度高達90%。
我們在上文中也提到過,現在,機器人的大部分應用場景仍局限于工業(yè)領域、無人駕駛和家電設備中。因此,人們希望在未來,機器人的應用能夠從工廠走進普通人的家里。雖然,這些機器人可能并不是你想象中的英式全能型管家,而是一個自動熨衣器或一個三明治制作機器。我們完全不需要擔心這些機器人會在哪一天把人類淘汰掉,因為我們和機器人之間有一個巨大的本質差異,那就是機器人是程序編造制作出來的,完全理性、充滿邏輯和規(guī)則,但它們缺乏感性部分、沒有情緒。這也就是為何機器人永遠無法替代人類,甚至沒有辦法成為《銀翼殺手》里面的復制人。何況,據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智慧的85%都誕生于我們的情緒,而這種感情正是現在的這些機器人還不具備的東西。
說到這里,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機器人將來會掌控我們嗎?”我們絕不是第一批有這種擔憂的人。偉大的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1942年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三定律內容如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給予它的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要盡可能地保護自己免于毀滅,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正如我們理解的,三定律的關鍵正是為了防止人類經歷機器人反叛。為了避免這種擔憂成為現實,機器人學三定律會被寫進每一個機器人的算法程序設置當中,作為機器人的一種道德代碼。這到底是如何實現避免機器人反叛出現的呢?如果機器人違背了三定律,它們的內在程序會讓其走上自行毀滅的道路。阿西莫夫提出的觀點正是對于人類對抗“弗蘭肯斯坦情結”的體現,即所有人類潛意識里對機器人奮起反抗人類并消滅人類的恐懼。
機器人現在對我們造成的最現實的威脅(包括自動化設備)是就業(yè)危機。在專業(yè)性不強、重復性高的那些勞動中,人類已經被機器人替代。有人認為科技是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的原動力,這是歷史上所有科技革命的經驗。人類需要的是不斷學習新科技,并去適應新的科技。然而,這種觀點可能還是過于樂觀了。歷史經驗并不等于未來,尤其是在人口飛速增長的環(huán)境中,機器人對于人類的就業(yè)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仍然未知。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機器人的發(fā)明可以讓人類進入一個后工作時代,也就是所有的工作都交給機器人去完成。目前,所有的觀點都只是臆測和推斷,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未來究竟會怎樣。
總而言之,人類發(fā)展科技的目的之一本來也在于解放勞動力,讓人類更少地工作、更多地消遣。對于資本主義而言,現實利益是做出選擇的最重要因素:機器人會大大降低企業(yè)的成本,雖然這會使很多工人失業(yè)。考慮到這個情況,很多工會已經提出讓機器人交稅的建議(當我們說到機器人時,更確切地說,我們指的是那些使用機器人的企業(yè)家),而且還有理論家指出機器人也會占用社會資源。但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未來,這些機器人是否也會去商場逛街,畢竟,正如我們熟悉的T-800說的:“這種欲望毫無意義。我不過是一個機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