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跟蹤測試用例
在測試過程計劃確定后測試執(zhí)行開始之前,測試組長應該能夠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測試計劃中需要執(zhí)行哪些測試組件?
測試計劃中有多少測試用例?
在執(zhí)行測試過程中,使用什么方法來記錄測試用例的狀態(tài)?
如何挑選出有效的測試組件和測試用例來著重測試某些模塊?
上次使用的測試用例的通過率是多少?
在未通過的測試用例中,有多少是上次執(zhí)行的時候也未通過的?
準確地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對測試過程中測試用例進行跟蹤。
前面提到,測試過程中,測試用例有三種狀態(tài):通過、未通過和未測試。根據在測試執(zhí)行過程中測試用例的狀態(tài),實現(xiàn)測試用例的跟蹤,從而進行測試有效性的檢驗。
因此,測試用例的跟蹤主要是針對測試過程中測試用例的執(zhí)行和輸出而進行的跟蹤,從而達到測試過程的可管理性和進行測試有效性評估。
跟蹤測試用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1、測試用例執(zhí)行的跟蹤
測試用例具有易組織性、可評估性和管理性,在測試用例執(zhí)行過程中,實現(xiàn)測試用例執(zhí)行過程的跟蹤可以有效地將測試過程量化。例如,執(zhí)行一輪測試中,需要跟蹤總共執(zhí)行了多少測試用例,每個測試人員平均每天使用多少測試用例,測試用例中通過、未通過以及未使用的占多少,未使用的原因是什么。
當然,這是個相對的過程,測試人員工作量的跟蹤不應該僅僅憑借測試用例的執(zhí)行情況和發(fā)現(xiàn)的程序缺陷多少來判定,但至少,通過測試執(zhí)行情況的跟蹤可以大致判定當前的項目/軟件和測試的質量與進度,并對測試的時間做出大致的推斷。
2、 測試用例覆蓋率的跟蹤
測試用例的覆蓋率指的是根據測試用例進行測試的執(zhí)行結果與實際的軟件存在的問題的比較,從而實現(xiàn)對測試有效性的評估。
跟蹤測試用例的形式一般有幾種:
記憶
顧名思義,憑借個人的記憶來跟蹤測試用例,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方法,除非是測試只是基于個人開發(fā)的小型軟件上。
書面文檔
在比較小規(guī)模的測試項目中,使用書面文檔記錄和跟蹤測試用例也是可行的一種方法。測試用例清單的列表和圖例也可以被有效地使用,但作為組織和搜索數據進行分析時,這種方法是很有局限的。
電子表格
一種流行而高效的方法是使用電子表格來跟蹤和記錄測試的過程。通過表格中列出的測試用例的跟蹤細節(jié),可以直觀地看到測試的狀態(tài)以及分析和統(tǒng)計測試用例的通過,與軟件缺陷的關聯(lián)等,這為測試中有效管理和分析測試過程以及軟件的質量提供了有效的量化依據。
自定義數據庫
最理想的方式是通過自定義的數據庫來跟蹤測試用例的執(zhí)行和覆蓋率,例如,測試人員通過特定的自定義程序如Web頁面將測試的結果提交,通過自定義的數據庫(Access、SQL Server、MySQL、Oracle等用戶習慣的數據庫系統(tǒng))來存儲這些測試結果,并通過自己編寫的工具生成報表、分析圖等,這樣將更加有效地管理和跟蹤整個的測試過程,當然,所花費的成本將也是***的。
【編輯推薦】